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区六种植物凋落物与不同形态氮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春阳 周建斌 +2 位作者 董燕婕 陈兴丽 李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092-7100,共9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间)及其与不同形态氮素(NH4+-N及NO3--N)配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加入柠条、沙打旺等碳氮比低的凋落物在培养的一段时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碳氮比高的凋落物(刺槐、沙柳和长芒草)。在加入凋落物再施用NH4+或NO3-,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铵态氮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说明微生物更易利用铵态氮。加入C/N高的凋落物后土壤中的矿质氮发生固持,矿质态氮固持量与凋落物的C/N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同植物凋落物的碳、氮养分含量及转化特性,以协调土壤碳、氮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毛丹娟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12-4118,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蒋跃利 赵彤 +2 位作者 闫浩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在3个植被区中均是在农地、撂荒地中相对较高,微生物量碳、氮在森林区表现为:乔木林地>农地;在森林草原区表现为:灌木林地>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农地>撂荒地;在草原区表现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撂荒地。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森林区最高,森林草原区次之,草原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磷、代谢熵、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量能够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不同植被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林地和天然草地作用效果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区 土地利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玲 赵建宁 +4 位作者 王生荣 杨殿林 李刚 娜布其 娜日苏 《草原与草坪》 CAS 2011年第3期35-39,共5页
利用三室根箱装置获得玉米生长室(S1)、根际土(S2)、非根际土(S3)3个不同根区土壤,研究了转基因玉米Bt11及其非转基因亲本玉米播种后40,50和6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播种后4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 利用三室根箱装置获得玉米生长室(S1)、根际土(S2)、非根际土(S3)3个不同根区土壤,研究了转基因玉米Bt11及其非转基因亲本玉米播种后40,50和6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播种后4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非转基因亲本玉米相比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升高;播种后50 d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亲本;播种后60 d转Bt基因玉米S1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降低,S2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亲本玉米显著下降,微生物量氮则显著升高,S3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亲本玉米。转Bt基因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各采样时期均与亲本存在差异,依玉米生长时期和根区的变化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玉米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根箱
下载PDF
种植紫苏对参后地土壤呼吸强度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宝东 时斌 +2 位作者 王聃 曹丽娟 葛丽丽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576-580,共5页
为探索紫苏修复人参连作障碍的可行性,了解种植紫苏后老参地土壤微生物情况,研究未种过人参的林地、还林1 a的老参地、还林2 a的老参地、还林后同时种植1 a紫苏的老参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微生物量碳氮.结果表明:种植紫苏能够显著增... 为探索紫苏修复人参连作障碍的可行性,了解种植紫苏后老参地土壤微生物情况,研究未种过人参的林地、还林1 a的老参地、还林2 a的老参地、还林后同时种植1 a紫苏的老参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微生物量碳氮.结果表明:种植紫苏能够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种植1 a紫苏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2.56 mg/(kg·h))大约是同时期还林老参地土壤的5.56倍;种植紫苏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种植紫苏1 a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476 mg/kg和52.7 mg/kg,都显著高于同时期还林老参地的246 mg/kg和28.6 mg/kg,增加了约0.7倍和0.8倍,同时也高于还林2 a老参地的421 mg/kg和36.7 mg/kg.种植紫苏后土壤的代谢熵显著增加,超过未种过人参的林地土壤.研究显示,在种植过人参的土壤种植紫苏,可以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缩短老参地人参连作障碍的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紫苏 土壤呼吸强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林 徐海宁 肖复明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2期8-11,共4页
为了掌握施肥对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对江西永丰官山林区不同施肥毛竹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施竹林专用Ⅰ号矿渣肥,处理的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 为了掌握施肥对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对江西永丰官山林区不同施肥毛竹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施竹林专用Ⅰ号矿渣肥,处理的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69.37%和59.34%。不同施肥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其他土壤质量指标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指示毛竹林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同施肥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平均为3.72%~5.82%,微生物量氮占全氮比重平均为3.76%~5.24%,微生物量碳氮比平均为7.99%~1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生长季内动态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丁令智 满秀玲 +1 位作者 肖瑞晗 蔡体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8-186,共9页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 ·kg -1 ,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 ·kg -1 。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根际土壤 根际效应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关中盆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秀 韩佳乐 +3 位作者 吴文雪 张建国 赵英 冯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0-176,共7页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过程、水热过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关中平原无秸秆还田(T0)、秸秆覆盖还田(T1)、秸秆翻压还田(T2)和氨化秸秆翻压还田(T3)4种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有...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过程、水热过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关中平原无秸秆还田(T0)、秸秆覆盖还田(T1)、秸秆翻压还田(T2)和氨化秸秆翻压还田(T3)4种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有机碳(SOC)、全氮(TN)、温度、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BC和MBN在整个生育期大致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期均能有效增加土壤MBC和MBN含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能增加耕作层SOC和TN含量,且对表层(0—10cm)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于下表层(10—20cm);T1、T2和T3在前期可提升土壤温度,T2日均温最大,越冬期后降低日平均地温;T3、T1和T2分别增加地上部生物量19.41%,5.63%和11.19%,增加籽粒产量23.48%,20.17%和13.17%,其中T3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秸秆还田方式;同对照相比,T3、T2和T1可显著提高WUE 28.73%,15.36%和18.83%。T3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效果优于其他秸秆还田方式,建议氨化秸秆翻压还田最为优化,对于关中地区旱作农业秸秆还田技术的完善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产
下载PDF
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晶 牛怡 +4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张军 岳丹 董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114,共6页
采用盆钵培养法,研究了旱作覆膜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腐解120d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玉米秸秆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大于小麦秸秆,... 采用盆钵培养法,研究了旱作覆膜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腐解120d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玉米秸秆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大于小麦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则均小于后者,这与秸秆C/N的大小一致;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特点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微生物量氮呈现两次增减交替的变化;玉米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则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再增;不同腐解剂对小麦、玉米秸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效果一致表现为:F2>F3>F1,即添加微生物腐秆剂效果最好,"满园春"生物发酵剂次之,最后为有机废物发酵菌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腐解剂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生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刁琢 李婷 +2 位作者 尹兴 朱文革 杨威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3期61-62,共2页
2015—2016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进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2015年、2016年产量分别达到27 900、29 850 kg/... 2015—2016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进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2015年、2016年产量分别达到27 900、29 850 kg/hm^2,分别较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51.2%、136.9%和11.0%、16.4%;配施生物有机肥马铃薯VC、粗蛋白和淀粉含量最高,2年平均较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94.4%、38.2%、12.8%和12.9%、5.0%、3.3%;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了61.4%和29.4%,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增加了39.5%和20.4%。总体来看,传统施肥量减少50%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利于当地马铃薯的可持续与优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物有机肥 品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云霞 马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0,共6页
以山西太岳山15a,20a和25a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龄混交林土壤特征及微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华北落叶松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 以山西太岳山15a,20a和25a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龄混交林土壤特征及微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华北落叶松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土壤碳氮比在25a混交林内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林龄,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随混交林林龄的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熵逐渐增大,土壤有机碳活性较大,碳库稳定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p H、微生物碳熵和氮熵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土壤微生物可以敏感地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林龄 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比值
下载PDF
东寨港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4,共8页
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变化范围分别为135.83~1171.24 mg/kg和35.13~232.89 mg/kg,不同植物群落间... 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变化范围分别为135.83~1171.24 mg/kg和35.13~232.89 mg/kg,不同植物群落间MBC和MBN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白骨壤和红海榄群落土壤MBC和MBN含量最低;2)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TC∶TN∶TP均值为76∶4∶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MBN均值为5∶1,不同位置不同树种组成的群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养分存在紧密关系,能作为该区土壤碳氮变化的早期生物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化学计 东寨港
下载PDF
禾本科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敬宽 高枫舒 +2 位作者 张楷悦 李帅 柳新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6-404,共9页
为探讨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选取黑麦草‘冬牧70’和大麦‘驻大麦4号’2种耐低温耐盐碱的禾本科绿肥进行原位还田试验,设置冬闲农田-棉花(T1)、黑麦草-棉花(T2)和大麦-棉花(T3)3个处理,测... 为探讨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选取黑麦草‘冬牧70’和大麦‘驻大麦4号’2种耐低温耐盐碱的禾本科绿肥进行原位还田试验,设置冬闲农田-棉花(T1)、黑麦草-棉花(T2)和大麦-棉花(T3)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和绿肥还田后不同时期(15 d、50 d、110 d和180 d)棉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并计算土壤微生物熵(SMQ)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值。结果表明,T2和T3均能显著增加SOC、TN含量,并在180 d时达最大值9.50 g∙kg^(−1)、798.84 mg∙kg^(−1)和9.91g∙kg^(−1)、759.34 mg∙kg^(−1),分别显著高于T1处理。T2和T3的SMBC、SMBN含量在整个还田期的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呈前期稳定增长且显著高于T1,后期有所降低且在110 d时略低于T1的变化动态;并且均在50 d时达最大值,此时较T1分别高出81.46%、47.76%和77.33%、43.13%;同时还田后T2处理不同时期的SMBC和SMBN含量均高于T3。SMQ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与SMBC一致,2种绿肥处理除110 d外均高于T1处理,T2在15 d时达到最大值2.82%,而T3在50 d时达到最大值2.98%。各处理SMBC/SMBN值均在4~7之间变化,由此可判断绿肥还田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以细菌为主;同T1相比,除110 d外T2和T3均表现出较高的SMBC/SMBN值。综上所述,在盐碱地冬闲农田种植绿肥并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棉田土壤碳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提高土壤微生物固碳效应,为后茬作物生长提供养分。研究结果对盐碱地冬闲田的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 盐碱地 棉田 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种植冬绿肥对红壤幼龄橘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的影响
14
作者 刘晗 王萍 +7 位作者 孙鲁沅 秦文婧 陈晓芬 陈金 周国朋 梁婷 刘佳 李燕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3-1631,共9页
种植绿肥是培肥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产量品质的有效措施。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幼龄橘园种植的冬绿肥品种,在橘园行间播种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鼠茅草(Vulpia myuros)等... 种植绿肥是培肥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产量品质的有效措施。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幼龄橘园种植的冬绿肥品种,在橘园行间播种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鼠茅草(Vulpia myuros)等4种冬绿肥,研究种植不同冬绿肥对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短期种植冬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较小,对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的提升效果,但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种植冬绿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生化性质,使土壤MBC和MBN分别增加47.9%-114%和75.9%-292%,使MBC/MBN降低14.2%-53.7%,其中鼠茅草和黑麦草处理效果最佳;种植冬绿肥还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1.70%-20.0%)、酸性磷酸酶(15.8%-78.9%)、脲酶(13.8%-46.6%)、转化酶(13.7%-55.5%)、过氧化物酶(120%-218%)、多酚氧化酶(4.70%-55.2%)等6种酶的活性,仍以鼠茅草和黑麦草的效果最佳。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处理的土壤生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价,其得分排序为:鼠茅草(1.07)>黑麦草(0.93)>毛叶苕子(0.20)>肥田萝卜(−0.24)>自然生草(−2.31),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3类:鼠茅草和黑麦草(第Ⅰ类)、毛叶苕子和肥田萝卜(第Ⅱ类)、自然生草(第Ⅲ类)。综上,种植冬绿肥可明显改善红壤幼龄橘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等生化性质的提升尤为明显,在实际生产中优先推荐鼠茅草、黑麦草作为冬绿肥品种。该研究为红壤区幼龄果园的土壤肥力培育、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南方特色水果的量质协同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 红壤幼龄橘园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玲红 魏甲彬 +4 位作者 唐先亮 成小琳 肖志祥 徐华勤 唐剑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114,共12页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稻田养鸡 绿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谢方淼 李东坡 +1 位作者 李健强 蔡典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2,共5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对聚天冬氨酸、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肥料培养实验、小麦盆栽方法,研究了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在培养早...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对聚天冬氨酸、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肥料培养实验、小麦盆栽方法,研究了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在培养早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作用更有效,前45 d,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降幅达21.87 mg.kg-1,而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仅降低4.8 mg.kg-1;盆栽条件下,三叶期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差值最高达12.57 mg.kg-1,成熟期差值为2.85 mg.kg-1,抽穗期、成熟期的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低16.12和14.81 mg.kg-1。说明聚天冬氨酸尿素的碱解氮易被聚天冬氨酸吸附,养分持效时间更长,比尿素具有一定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氨酸尿素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效应
下载PDF
控释肥膜壳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静 刘双 +2 位作者 徐林林 董元杰 王艳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选用硫膜和树脂膜两种肥料膜壳,每种设置3个浓度梯度,研究了控释肥膜壳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膜和树脂膜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生物学性质产生了影响。膜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 选用硫膜和树脂膜两种肥料膜壳,每种设置3个浓度梯度,研究了控释肥膜壳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膜和树脂膜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生物学性质产生了影响。膜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上,而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不大。成熟期施用硫膜和树脂膜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这与结荚期有所不同,说明硫膜能提高花生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树脂膜和硫膜处理均以中等量(2 g/kg)处理时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最大,施用控释肥残膜处理显著降低了微生物量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硫膜 树脂模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扰动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文玲 马育军 +1 位作者 吴艺楠 李小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4-260,共7页
为了揭示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在青海湖流域进行定点采样分析,研究了高原鼠兔扰动前后不同地表类型(草地、新鼠丘、旧鼠丘和禿斑地)土壤养分的垂向分异和水平差异.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扰动能在短时间内... 为了揭示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在青海湖流域进行定点采样分析,研究了高原鼠兔扰动前后不同地表类型(草地、新鼠丘、旧鼠丘和禿斑地)土壤养分的垂向分异和水平差异.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扰动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释放量,不同土层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不同地表类型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P<0.05),但全磷质量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2)高原鼠兔扰动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并使其垂向分布更加均匀,随着时间推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迅速下降,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不同地表类型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P<0.05),但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3)高原鼠兔扰动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密度和土壤粉粒、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的质量分数对土壤营养成分产生影响,高原鼠兔扰动后,土壤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伴随土壤侵蚀的发生多种营养元素流失,土壤总体品质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地表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油松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董威 刘泰瑞 +2 位作者 覃志杰 郭晋平 张芸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应对天然林退化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以林分密度为调节因子的森林土壤响应,在关帝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林区开展探索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及土壤采样分析,对不同林分密度(725-1 375 plant·hm^(-2))森林... 为应对天然林退化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以林分密度为调节因子的森林土壤响应,在关帝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林区开展探索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及土壤采样分析,对不同林分密度(725-1 375 plant·hm^(-2))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氮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探明土壤属性对林分密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的变化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18.27%-34.27%)、容重(0.87-1.10 g·cm^(-3))、pH(6.86-7.13),总碳(15.26-29.44 g·kg^(-1))、全氮(0.92-2.14 g·kg^(-1))、全磷(0.20-0.30 g·kg^(-1))、微生物量碳(760.56-1 808.73mg·kg^(-1))、微生物量氮含量(134.84-257.59mg·kg^(-1)),除容重、pH值、全磷含量外,其他指标现随密度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2)土壤属性指标垂直分布规律:土壤含水量、总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容重和pH值却呈相反趋势;林分密度不改变总体格局,但随林分密度的变化,土壤垂直分异程度在中密度林分中(975-1 175 plant·hm^(-2))最小,更为均一稳定。(3)当油松天然林林分密度适中时,0-30cm深度的土壤水分、总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综上,认为研究地区油松天然林适宜的保留密度为975-1 175 plan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林分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娟 邓羽松 +3 位作者 韦慧 林立文 黄海梅 付智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5-612,共8页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方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方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MBC、MBN、MBP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和MBC、MBN、MBP含量依次为次生林>灌木>灌草>草地>耕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下降,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差异显著,土壤MBC、MBN和MBP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MBC>MBN>MBP。(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MBC/SOC和MBP/TP的值较小,MBN/TN的差异较大。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MBC/MBN差异显著,MBC/MBP变化范围较大,MBN/MBP表现为次生林>灌草>灌木>草地>耕地。(3)土壤MBC和MBN与SOC、TN、速效氮和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MBC和MBN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的敏感性指标。【结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的表聚效应,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结构、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