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名南、北排土场生物修复中土壤性状变化的研究
1
作者 刘华 郭先霞 李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112-7114,7129,共4页
广东茂名在油页岩生产过程中共产生废渣2.4×108t,堆放场占地面积8.1 km2,分别堆放在采矿场的南北两地,称为南、北排土场。通过对北排土场裸地、植林5年和南排土场植林16年、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试验区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 广东茂名在油页岩生产过程中共产生废渣2.4×108t,堆放场占地面积8.1 km2,分别堆放在采矿场的南北两地,称为南、北排土场。通过对北排土场裸地、植林5年和南排土场植林16年、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试验区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排裸地土壤含水差、贫瘠、酸性强;植林16年多的南排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都明显改善;但植林5年的北排土壤与裸地相差土壤性状变化不大。研究还发现,大叶相思树种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比桉树好;废渣场生物修复过程非常缓慢,必须辅以人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土壤性状变化 南北排土场 茂名
下载PDF
河西边缘绿洲荒漠沙地开垦后土壤性状演变及土壤碳积累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苏永中 张珂 +2 位作者 刘婷娜 范桂萍 王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46-1654,共9页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状变化 土壤碳积累 开垦时间序列 荒漠沙地 河西走廊绿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