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氮密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爽 郭聃 +2 位作者 窦森 关松 黄莹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5-1391,共7页
为了探讨吉林省耕地表层氮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吉林省703万公顷耕地为研究区域,根据2010年吉林省耕地地力评价数据(6169个耕地表层土壤采样点数据),辅以吉林省行政区划图、吉林省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ArcGIS技术以及分析软件... 为了探讨吉林省耕地表层氮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吉林省703万公顷耕地为研究区域,根据2010年吉林省耕地地力评价数据(6169个耕地表层土壤采样点数据),辅以吉林省行政区划图、吉林省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ArcGIS技术以及分析软件SPSS,计算了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氮密度、储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氮密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氮密度平均值是0.473 kg m^(-2),氮储量为2902.13×103 kg。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氮密度自东向西逐渐递减,东部、中部和西部平均值分别为0.611 kg m^(-2)、0.354 kg m^(-2)和0.307 kg m^(-2)。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氮储量较高,占总储量的76.4%。土壤全氮含量和氮密度与海拔高度和年平均降雨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积温和pH都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表层 土壤氮密度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表层土壤碳、氮、磷密度空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舒敏 陈懂懂 +5 位作者 李奇 张莉 贺福全 张煜坤 潘思辰 赵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48-2758,共11页
探究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表层(0~10 cm)土壤碳、氮、磷密度空间稳定性对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8—9月对三江源区13个县/镇的植被、土壤和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表层土壤碳、氮、磷密度... 探究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表层(0~10 cm)土壤碳、氮、磷密度空间稳定性对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8—9月对三江源区13个县/镇的植被、土壤和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表层土壤碳、氮、磷密度空间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土壤表层碳、氮、磷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密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无机碳密度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根据空间聚类分析的结果,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空间稳定性在三江源区内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无机碳与之相反,全磷则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三江源区土壤碳、氮、磷密度空间稳定性大小的排序为全磷>全氮>有机碳>无机碳,这主要与海拔、植被多样性、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等因子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密度 空间稳定性 三江源区
下载PDF
沙颍河流域平原区土壤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白莹 薛山 +3 位作者 鲁善海 朱愿福 李荣富 阮晓红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6,共12页
在淮河上游重要支流沙颍河流域分布于不同土壤类型的77个代表样点进行表层及深层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土壤氮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要素,以期为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和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表层土壤氮密度... 在淮河上游重要支流沙颍河流域分布于不同土壤类型的77个代表样点进行表层及深层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土壤氮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要素,以期为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和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表层土壤氮密度为0.02~0.42kg·m-2,80%以上区域处于0.20~0.30kg·m-2之间,平均值高于深层土壤,是土壤氮的主要赋存区域.有机质及降雨量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壤氮累积的主要因素,富含有机质的冲洪积沉积区域的砂姜黑土表层平均氮密度较高,超过0.28kg·m-2;氮肥施用量大、水肥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水浇地及地下水埋深较深区域表层土壤氮密度高;降雨量与表层土壤氮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2=-0.58,P〈0.05),与深层土壤氮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2=0.6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颍河流域 土壤氮密度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氮磷储量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武俊喜 程序 +5 位作者 焦加国 肖红生 杨林章 王洪庆 张福锁 Ellis Erle C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09-6322,共14页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33%的面积是耕地类型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8.6%(-16.0×103km2),其中稻田面积减少21.5%(-18.5×103km2),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面积减少1.7%(-1.5×103km2);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5%(3.0×103km2)和2.0%(1.7×103km2)。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其仍是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1940-2002年,有98%的可能性区域耕地0-30cm土壤全氮储量净减少,而其0-30cm土壤全磷储量则无明显变化。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储量明显减少(-7.2Tg N),主要受稻田土壤全氮储量显著减少(-8.0Tg N)的影响,而稻田面积大幅减少是导致稻田土壤全氮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氮储量减少了0.7Tg N;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分别增加1.3和0.7Tg N。区域耕地土壤全磷储量变化不明显,主要受稻田土壤全磷储量无明显变化的影响。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由于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增加了29%(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6%);加之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变异较大,所以稻田土壤全磷储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净减少的可能性仅为64%。与此同时,有75%的可能性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磷储量净减少,但仅减少了0.3Tg P;而种植木本作物的水浇地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土壤全磷都有少量增加,分别为0.7和0.4Tg P。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结合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揭示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耕地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密度 土壤储量 土壤全磷密度 土壤全磷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6-951,共6页
为揭示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密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 为揭示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密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黏粒含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SOC和TN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森林、草地、农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0~20 cm)SOC密度分别为4.77、6.79和2.90 kg.m-2,TN密度分别为0.41、0.69和0.30kg.m-2,3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SOC和TN密度差异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坡度、土壤pH值和黏粒含量是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则是影响TN密度的主要因子;气候、地形、土壤理化性质等区域环境因子共同解释了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63.6%和53.4%,而环境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综合解释程度分别为67.6%和57.8%.土地利用对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贡献相对于环境因子而言较小,因此,建立高空间分辨率的区域环境因子数据库将是精确估算区域土壤碳氮贮量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密度 环境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春华 王宗明 +3 位作者 任春颖 宋开山 张柏 刘殿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1-639,共9页
利用第二次全国和县级土壤普查的382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和1∶50万数字化土壤图建立土壤剖面空间数据库,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土壤类型和土... 利用第二次全国和县级土壤普查的382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和1∶50万数字化土壤图建立土壤剖面空间数据库,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为(163.12±26.48)Tg和(9.53±1.75)Tg,土壤碳、氮储量主要集中在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等土类中.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别为5.51~25.25和0.37~0.80kg·m-2,土壤C/N值大致在7.90~12.67.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旱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9.07±2.44)kg·m-2;林地土壤的氮密度最高,为(0.82±0.25)kg·m-2;水田土壤的碳、氮密度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氮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储量 C/N 松嫩平原玉米带
原文传递
不同垦殖年限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剑锋 胡玉福 +7 位作者 杨泽鹏 段皓 凌静 肖海华 舒向阳 李正青 阳帆 李玥萩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4-840,共7页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垦殖1、3、6、10年后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土...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垦殖1、3、6、10年后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土壤有机碳密度(SOCs)和土壤全氮密度(STNs)均显著降低;大部分SOCs和STNs减少发生在垦殖的早期阶段,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SOCs和TNs的下降速率呈现降低趋势,垦殖10年后,在0~60 cm土层土壤SOCs和STNs比垦殖前的天然草地分别下降了30.97%和17.8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s和STNs及其损失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损失明显高于下层土壤。在垦殖过程中SOCs的损失大于STNs,土壤碳氮比(C/N)呈现出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垦殖 土壤有机碳密度 高寒草地
原文传递
短期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启华 李红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毛绍娟 李英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57-2864,共8页
讨论了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密度,以期构建草地固碳作用与放牧管理的平衡模式,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技术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植被现存总碳量为对照(SCK)〉轻牧(SL)〉中牧(SM)〉重牧(S... 讨论了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密度,以期构建草地固碳作用与放牧管理的平衡模式,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技术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植被现存总碳量为对照(SCK)〉轻牧(SL)〉中牧(SM)〉重牧(SH),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表现为SM〉SL〉SH〉SCK,说明适度放牧能促进植被碳素的积累,过度放牧或禁牧不利于碳素的积累。0~40cm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分布状况相同,由大到小依次为SCK、SH、SM、SL。其中0~10cm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为SH〉SM〉SL〉SCK,全氮密度为SH〉SCK〉SM〉SL。在10~20cm、20—30cm和30—40cm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全氮密度由大到小均为SCK〉SH〉SL〉SM。0~10cm与10~40cm各层次的土壤碳氮密度变化趋势略有不同,说明短期放牧对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碳氮密度影响不同。牧压梯度下,0—40cm各层次的土壤碳氮比和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总体来看,牧压梯度下的碳氮比适合微生物的矿化。回归分析表明,牧压梯度下,不同层次的土壤碳氮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压梯度 植被 土壤密度 高寒杂草类草甸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dices under Two Temperate Forest Types
9
作者 ZHONG Zhe-Ke F. MAKESCH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different indices in estimating soil readily mineralizable 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mic), soil active N (SAN), soluble organic N (SON),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NNR) and gross ... 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different indices in estimating soil readily mineralizable 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mic), soil active N (SAN), soluble organic N (SON),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NNR) and gross N mineralization rate (GNR) in mineral soils (0-10 cm) from six forest stands located in central Germany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wo sampling times: April and November. Additionally, soil density fractionation was conducted for incubated soils (with addition of ^15NH4-N and glucose, 40 days) to observe the sink of added ^15N in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The study showed that Nmic and NNR in most stan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 〈 0.05)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 times, but not GNR, SAN and SON. In November, no clos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GNR and other N indices, or between Nrnic, SON, and SAN and forest type. However, in April, GNR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5) with Nmic, SAN, and NNR along with Nmlc under beech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under conifers. Furthermore, density fractio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light fraction (LF, 0.063-2 mm, 〉 1.7 gcm^-3)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other N indices. In contrast, results from the incubation study proved that more 15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heavy fraction (HF 〈 0.063 ram, 〉 1.7 g cm^-3) than into LF, indicaing that more labile N existed in HF than in LF.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N statu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ractionation forest soils N availability soil N indic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