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机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性能比较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中秋 蔡运龙 +1 位作者 付梅臣 白中科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3-396,共4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以土壤退化为核心的环境退化形势严峻。揭示土壤退化过程和退化机理,是认识喀斯特这个特殊环境的土地生态系统诸多环境退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选择黔中猫跳河流域上游长顺县广顺乡典型喀斯特景观为研究区...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以土壤退化为核心的环境退化形势严峻。揭示土壤退化过程和退化机理,是认识喀斯特这个特殊环境的土地生态系统诸多环境退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选择黔中猫跳河流域上游长顺县广顺乡典型喀斯特景观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与基本无退化的本底林地相比较,草地土壤的水分性能明显变劣,表现为:土壤的持水能力下降,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下降49.5%和56.2%;土壤供水能力降低,总有效含水量下降56.4%;土壤渗透性能减弱,150min饱和渗水量减少70.1%。土壤的这些水分特征与土壤发生的强度和速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草地土壤水分性能的这种退化将加剧土壤的侵蚀。可以认为,在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水分退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退化 土壤水分性能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性能对植物生长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中秋 蔡运龙 +1 位作者 白中科 付梅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0,37,共4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使该地区地表存水能力极差,植被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不足,季节性干旱严重。本文研究了该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及生态特征的影响。在各自最大持水条件下,...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使该地区地表存水能力极差,植被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不足,季节性干旱严重。本文研究了该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及生态特征的影响。在各自最大持水条件下,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生物量差异显著,林地土壤生长的植物总生物量是草地土壤的3倍左右;林地土植物的叶片含水量、分蘖数、株高、叶长/叶宽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草地土植株。可以认为,在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是导致植被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季节性干旱 土壤水分性能 植物生长 生态特征
下载PDF
广东丘陵红壤土壤水分性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钟继洪 谭军 +2 位作者 林兰稳 骆伯胜 余炜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4-246,256,共4页
对不同植被、不同利用方式下广东丘陵红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地带性植被下的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导水性、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一般均较低。在同样的吸力下,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 对不同植被、不同利用方式下广东丘陵红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地带性植被下的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导水性、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一般均较低。在同样的吸力下,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持水量较少,在同样吸力段,土壤释放的水量较少。玄武岩砖红壤持水量较大,但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研究表明,广东丘陵旱地土壤局部干旱的发生,与其本身的土壤水分性能有密切关系,改良土壤水分性状,是调控广东丘陵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 土壤水分性能 土壤干旱机理
下载PDF
长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保华 何毓蓉 +1 位作者 周红艺 程根伟 《四川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61-64,共4页
森林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基本环节 ,直接影响森林 水文生态效应。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的水源地—贡嘎山东坡亚高山针叶林分布区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稳渗率均较大 ;其中... 森林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基本环节 ,直接影响森林 水文生态效应。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的水源地—贡嘎山东坡亚高山针叶林分布区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稳渗率均较大 ;其中混交成熟林土壤稳渗率最大 ,林木皆伐后土壤稳渗率最小 ,其它森林类型介于其间 ;土壤稳渗率与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w)、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相关 ,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Fdw)呈显著性相关 ,另与森林类型、枯落物层、容重、砾石含量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影响因素 长江上游 亚高山区 土壤稳渗率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森林水文效应
下载PDF
保水剂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周客 王利书 +1 位作者 程东娟 齐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57,共6页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土壤水吸力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保水剂不同层施深度和施用量进行模拟试验。设置不施保水剂(CK)、施用量0.1%、施用量0.3%、施用量0.5%,分别层施在土层深度5 cm(W)和10 cm(S),并用T5...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土壤水吸力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保水剂不同层施深度和施用量进行模拟试验。设置不施保水剂(CK)、施用量0.1%、施用量0.3%、施用量0.5%,分别层施在土层深度5 cm(W)和10 cm(S),并用T5(微型张力计)测定土壤水吸力值.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土壤入渗特性有影响。随着保水剂施用量增加,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不断减小;保水剂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较大。施用保水剂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组;相同层施深度下,保水剂层施量越大,上层土壤含水率越高,下层土壤含水率越低。保水剂对土壤水吸力有重要影响。随着保水剂含量越大,上层土壤在T5释水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偏大,在T5吸水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偏小,下层土壤两阶段所测土壤水吸力越大。相同层施深度下,保水剂影响上层土壤水吸力峰值大小,并不影响到达峰值的时间,对于下层土壤水吸力峰值时间和大小都有影响且随着保水剂含量的增加,土壤水吸力峰值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越长。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水剂的层施位置和施用量对土壤水吸力影响,可为保水剂在农田灌溉和科学施用上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土壤水吸力
下载PDF
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持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亢晨波 郭汉清 +1 位作者 张垚 刘洋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653-659,共7页
为探究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今后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阳泉矿区五矿煤矸石山复垦区4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持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 为探究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今后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阳泉矿区五矿煤矸石山复垦区4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持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容重大小总体表现为草地>紫穗槐林地>耕地>杨树林地,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最小(1.37 g/cm^(3)),对复垦区土壤结构的改良较为明显;土壤总孔隙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表现出表层大于深层的规律,且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草地最小,分别为270.85、238.58 g/kg;耕地最大,分别为347.41、293.42 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基本水文物理特征和有机质含量与其土壤的蓄水性能密切相关。总体来看,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杨树林最强,耕地和紫穗槐林次之,草地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持蓄性能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SA-IP-SPS型保水剂及其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崔英德 郭建维 +2 位作者 阎文峰 易国斌 康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未经预处理的工业级丙烯酸、聚乙烯醇为原料 ,首先通过氯磺酸磺化法在聚乙烯醇分子中引入强亲水性离子基团 ,然后采用静态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吸盐水率较高、凝胶机械强度较高的的聚丙烯酸钠 -聚乙烯醇硫酸钠互穿网络 (SA-IP -SPS)型... 以未经预处理的工业级丙烯酸、聚乙烯醇为原料 ,首先通过氯磺酸磺化法在聚乙烯醇分子中引入强亲水性离子基团 ,然后采用静态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吸盐水率较高、凝胶机械强度较高的的聚丙烯酸钠 -聚乙烯醇硫酸钠互穿网络 (SA-IP -SPS)型保水剂。研究了 SA-IP-SPS型保水剂含量、颗粒大小对南方赤红壤的水分抑蒸发性能和团粒结构的影响 ,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SA-IP -SPS型保水剂对赤红壤的水分抑蒸发性能和团粒结构改良性能与丙烯酸 -丙烯酰胺交联共聚型保水剂效果相当 ,但明显优于传统的交联聚丙烯酸钠保水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IP-SPS型保水剂 土壤物理性能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水分抑蒸发性能
下载PDF
毛竹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与水分入渗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谢燕燕 郭子武 +5 位作者 林树燕 左珂怡 杨丽婷 徐森 谷瑞 陈双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6,共9页
【目的】测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不同土层土壤粒径组成、分布和水分入渗性能,揭示土壤粒径分布及水分入渗性能对林下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为毛竹林地土壤生态管理与植被更新提供依据。【方法】以林下植被演替年限分别为0、9... 【目的】测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不同土层土壤粒径组成、分布和水分入渗性能,揭示土壤粒径分布及水分入渗性能对林下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为毛竹林地土壤生态管理与植被更新提供依据。【方法】以林下植被演替年限分别为0、9及21 a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林地不同土层,即[0,10)cm、[10,20)cm和[20,30)cm层土壤颗粒组成、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采用Kostiakov、Philip和Horton模型模拟分析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解析土壤分形特征与颗粒组成、水分入渗性能的关系。【结果】同一演替年限毛竹林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分形维数和水分入渗性能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砂粒含量逐渐增加。随林下植被演替年限延长,[0,10)cm土层黏粒、粉粒含量及分形维数逐渐下降,砂粒含量逐渐增加,[10,20)cm和[20,30)cm土层黏粒、粉粒含量及分形维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砂粒含量则与之相反;不同土层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总体呈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粉粒含量、初渗率和稳渗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Kostiakov与Horton模型更适用于试验毛竹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结论】毛竹林下植被演替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粒径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且呈现明显的演替时间效应,植被演替21 a毛竹林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明显优于植被演替9 a毛竹林和毛竹纯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植被演替 土壤粒径 分形特征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原文传递
Micromorphological Evidences of Climatic Change in Yazd Region,Iran 被引量:2
9
作者 Ruhollah Taghizadeh Mehrjardi Shahla Mahmoodi +1 位作者 Ahmad Heidari Ali Akbarzadeh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162-172,共11页
The fact of, present is the key of the past, will help us to use paleosols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st .time, particularly the paleoclimate. In this respect the micro- morphologi... The fact of, present is the key of the past, will help us to use paleosols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st .time, particularly the paleoclimate. In this respect the micro-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showed to be a very good indicator. Therefore, for investigating of climate change in Ardakan-Yazd plain, Central Iran 9 pedons were digged and described. Yazd has an arid climate with less than 100 mm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more than 22℃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ridic-hyper thermic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region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rglic, Calcic and Gypsic diagnostic horizon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these soils. Thin section studied showed that the illuviated form of clay includes, infillings on channel, coating on pendant, on nodules and on grains, at lower depths and also juxtaposed calcite needles on void argillan at upper part of the profiles. Mineralogical result showed fine clay in arglic horizon, too. Considering depth and forms of these pedofeatures, we concluded that, the observed illuviated clays at lower depth must be the result of the more humid climate of the past, where the carbonates have been removed completely as pendant, nodules or coating to considerable depth, following processes, clay has been dispersed and also trans located to these depths. In contrast to these features, the juxtaposed needle calcite at the shallower depth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drier climate of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morphologieal indicators CLIMATECHANGE Arglic horizon Yazd region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Drought Occurring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Productivity of Grain Amaranth Amaranthus cruentus G6
10
作者 Silva Grobelnik Mlakar Martina Bavec Manfred Jakop Franc Bavec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3期283-286,共4页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rought induced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on growth, biomass production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grain amaranth Amaranthus cruentus G6. After eme...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rought induced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on growth, biomass production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grain amaranth Amaranthus cruentus G6. After emergence seedling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soil water regimes: constant adequate moisture (W1) and drought (W2) throughout the growing period, drought initiated at crop inflorescence formation (W3), drought condition during pre-inflorescence formation (W4) and treatment W5 where drought condition occurr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inflorescence forma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flowering. Crop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maturity. The growth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amaranth were assessed by measuring root length, stem height and inflorescence length, and by evaluating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plant parts, grain yield and harvest index. Drought stress initiated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affected the evaluate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ssimilate allocation and grain yield. Drought throughout the growing period resulted in grain and biomass yield reduction for 51% and 50%, respectively. Water deficit during inflorescence formation appears to be critical growing stage influencing grain yield, while soil drying in the vegetative growth stages improve the assimilate allocation to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particularly to the g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amaranth Amaranthus cruentus DROUGHT biomass allocation grain y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