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补给来源影响研究
1
作者 盖浩琪 石培君 李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5,共7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深剖面土壤水补给来源,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18 a苹果园、26 a苹果园)下20 m深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基于同位素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水...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深剖面土壤水补给来源,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18 a苹果园、26 a苹果园)下20 m深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基于同位素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水来源进行溯源分析。研究表明:(1)苹果园土壤水含量明显低于农地,说明果园耗水强度更大,对深层土壤水影响更为显著。(2)农地、18 a和26 a苹果园下降水偏移量分别为-22‰、-20‰和-6‰,说明降水补给土壤水后受到蒸发作用影响,且农地土壤水比果园受到的蒸发效应更强。(3)该区土壤水补给主要以活塞流为主;对于补给不同深度土壤的可能水源,6 m以下补给水的同位素组成(δ^(2)H=-83.8‰,δ^(18)O=-12.1‰)较0~6 m(δ^(2)H=-68.8‰,δ^(18)O=-10.1‰)更为贫化,且6 m以下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日降水量≥50 mm·d-1的降水更相似。与农地(δ^(2)H=-70.6‰,δ^(18)O=-10.4‰)相比,果园土壤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76.1‰,δ^(18)O=-11.1‰)更贫化。综上,深层和果园土壤可能需要更高强度降水的补给,本研究对深厚非饱和带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同位素示踪 土壤水补给来源 黄土塬
下载PDF
土壤水资源的变化和补给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夏自强 李琼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共5页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结构,利用实验和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包气带蓄水量、土壤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计算的成果分析了土壤蓄水量和土壤蒸散发量多年平均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时大气降水、地下水对土...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结构,利用实验和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包气带蓄水量、土壤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计算的成果分析了土壤蓄水量和土壤蒸散发量多年平均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时大气降水、地下水对土壤水资源补给过程和补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 空间分布 土壤水补给 包气带 土壤蒸发量 大气降水 地下水
下载PDF
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34
3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特别是土壤水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势在必行。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上黄生态试验站对多年生人工柠条林林冠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等进行了定位观测,对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特别是土壤水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势在必行。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上黄生态试验站对多年生人工柠条林林冠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等进行了定位观测,对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次降雨林冠截留随降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加,地表径流与林外降雨量为直线关系。影响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因素为天然降水,其次为林冠截留。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为线性关系;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水分最大入渗深度为170~270cm。偏早年随着柠条林生长并进入速生期,柠条林地耗水量加大,土壤早化加剧。丰水年土壤补给量剧增,但柠条林依然生长不良,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只能等到来年被植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柠条林 林冠截留 地表径流 土壤水补给 土壤水分消耗
下载PDF
近4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莫献坤 李天宏 李振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6-933,共8页
以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熏针对区域自然地理和土地利用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熏考虑研究区内降雨、径流、地下水以及灌溉等影响因子,建立土壤水分补给模型来推算土壤补给量的空间分布;... 以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熏针对区域自然地理和土地利用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熏考虑研究区内降雨、径流、地下水以及灌溉等影响因子,建立土壤水分补给模型来推算土壤补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近40年来穴1961—2000年雪该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总体上较少但也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在绿洲区最高,在山地区略高于荒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水补给 玛纳斯河流域 分布式水文模型
下载PDF
土壤水资源特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夏自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26,共4页
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定义 .利用实验和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包气带蓄水量 ,以及土壤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计算的成果分析了土壤蓄水量和土壤蒸散发量多年平均变化过程 。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 空间分布 土壤水补给
下载PDF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5-99,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林地根层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量的分析,提出确定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模型。通过对不同密度人工林地根层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的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建立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该方... 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林地根层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量的分析,提出确定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模型。通过对不同密度人工林地根层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的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建立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该方法是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密度 土壤水补给 土壤水分消耗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放牧对降雨条件下黄土高原退耕草地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明姣 杨光 +3 位作者 赵允格 马昕昕 孙会 乔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5-1562,共8页
降雨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和坡面产流的关键因素,放牧可改变地表覆被特征和表层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坡面产流和土壤水分补给。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放牧对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围栏放牧试验,定位监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对比... 降雨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和坡面产流的关键因素,放牧可改变地表覆被特征和表层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坡面产流和土壤水分补给。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放牧对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围栏放牧试验,定位监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对比了不同放牧强度(G1~G5:2.2、3.0、4.2、6.7、16.7羊·hm^(-2))下地表覆被、土壤理化属性和降雨土壤水分补给特征。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影响植被和生物结皮盖度,与不放牧样地(NG)相比,G1~G5放牧强度下植被盖度降低8.3%~16.4%,G2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盖度较NG增加106.9%。G1~G5放牧强度下地表粗糙度增加53.1%~152.5%,G5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厚度降低24.1%。土壤湿润锋速随降雨强度增加而降低,G2放牧强度下0~5 cm土层湿润锋速在不同降雨条件下(降雨量18.0~70.3 mm)与NG相比降低60.0%~83.3%。放牧对土壤湿润锋速的影响与生物结皮盖度和0~5 cm土壤容重显著相关。放牧未显著影响黄土高原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补给速率。综上,G2放牧可通过增加藻结皮盖度,延长土壤水分在表层土壤的运移时间,有益于干扰后表层土壤微生态环境恢复。本研究结果可为“后退耕时代”黄土高原退耕草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水 入渗 湿润锋速 土壤水补给
原文传递
井渠结合区饱和-非饱和带水均衡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敏 伍靖伟 +1 位作者 于健 杨金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2-118,共7页
根据井渠结合区的水分均衡特点,以质量守恒原理和四水转化理论为依据,建立水均衡模型。并用正反分析法反演出两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的土壤水入渗补给系数α、衰减系数ε和渠灌区与井灌区之间的特征长度Lc,并验证了水均衡模型的可行性。和... 根据井渠结合区的水分均衡特点,以质量守恒原理和四水转化理论为依据,建立水均衡模型。并用正反分析法反演出两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的土壤水入渗补给系数α、衰减系数ε和渠灌区与井灌区之间的特征长度Lc,并验证了水均衡模型的可行性。和动力学模型相比,该模型可高效地分析预测大区域井渠结合区渠灌区和井灌区的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确定井渠结合区的井渠灌区面积比、节水、防治土壤盐碱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渠结合 土壤水补给入渗系数 潜水蒸发 水均衡模型
下载PDF
四川简阳地区砂岩层中水分利用研究
9
作者 欧祖宏 魏新平 +2 位作者 夏豪 王鹏 王显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5,共5页
分析了四川简阳地区砂岩和土壤中的水分运动特性和砂岩中储存的水分对土壤水分补给量的多少。对当地的砂岩和土壤进行了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试验、入渗试验和蒸发试验,并采用研究中常用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分析,... 分析了四川简阳地区砂岩和土壤中的水分运动特性和砂岩中储存的水分对土壤水分补给量的多少。对当地的砂岩和土壤进行了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试验、入渗试验和蒸发试验,并采用研究中常用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当地土壤和砂岩的水分特性,总结出了该地区表面土层在缺水时水分很容易被下部砂岩层补给,砂岩中的水分是作物利用的重要水资源的结论。这对于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合理确定类似地质条件地区灌溉定额,解决无灌溉条件丘陵区作物缺水问题,实现农业节水灌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简阳 砂岩 水分 土壤水补给
下载PDF
地下水浅埋区作物对地下水利用与田间水分管理
10
作者 杨建锋 刘士平 +1 位作者 李宝庆 李运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06期73-78,共6页
禹城地区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受引黄水影响,区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对冬小麦生长季节农田水分平衡的分析发现,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为农田腾发的重要的水分来源,而现行的灌溉制度未考虑这一特点,造成了灌溉水的深... 禹城地区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受引黄水影响,区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对冬小麦生长季节农田水分平衡的分析发现,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为农田腾发的重要的水分来源,而现行的灌溉制度未考虑这一特点,造成了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动力能源的损耗。文中针对冬小麦提出了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量与冬小麦腾发量之间的估算公式,并从农田灌溉和地下水位调控两个方面提出了田间水分管理措施,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区 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 作物腾发 田间水分管理
下载PDF
采煤塌陷裂缝对沙蒿吸水来源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尚京萱 陈实 +3 位作者 刘骞文 郭旭锋 郭俊廷 李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6-104,共9页
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裂缝不仅造成地质灾害,还会影响矿区植被的生长发育,破坏矿区生态系统。为深入探讨采煤塌陷裂缝对沙蒿吸水来源的定量影响,在神东矿区活鸡兔井田22312工作面选取了受采煤塌陷裂缝影响程度不同的3个试验区进行同位素标... 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裂缝不仅造成地质灾害,还会影响矿区植被的生长发育,破坏矿区生态系统。为深入探讨采煤塌陷裂缝对沙蒿吸水来源的定量影响,在神东矿区活鸡兔井田22312工作面选取了受采煤塌陷裂缝影响程度不同的3个试验区进行同位素标记水模拟降水试验。3个试验区根据沙蒿与裂缝的距离不同划分,其采煤塌陷情况分别为未开采区(试验样地内沙蒿距离裂缝大于50 m)、受采煤塌陷影响但无明显裂缝区(简称无明显裂缝区,试验样地内沙蒿距离裂缝大于5 m)以及裂缝区(试验样地内分布有宽度15 cm左右的裂缝通过,且距离沙蒿0~20 cm)。本次试验选择6株沙蒿作为研究对象,划分6个土壤剖面,采用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LGR和Isoprime 100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分别计算不同土层土壤水和植物样本木质部水的δ^(18)O和δ^(2)H同位素含量,并利用R脚本的MixSIAR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降水后不同土层对沙蒿吸水的贡献,探讨土壤水分补给机制和植物水分来源。结果表明:(1)裂缝区的优先流比例为18.2%;(2)在未开采区,沙蒿吸收的59.7%的水分来自10~20 cm的土层;(3)在无裂缝区,沙蒿主要从40~60 cm土层(46.6%)和0~10 cm土层(39.4%)吸水;(4)在裂缝区,沙蒿吸收的85.9%的水分主要来自40~60 cm的土层。研究结果对揭示采煤塌陷裂缝区土壤水补给机制以及沙蒿吸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裂缝 植物水分来源 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补给 降水试验 贝叶斯模型
下载PDF
Effect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Hydrological Modeling Based on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12
作者 LI Xianghu ZHANG Qi YE Xu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information (STMB) versus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map (RSIM))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field capacity, soil porosity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used respectively as input data for Water Flow Model for Lake Catchment (WATLAC)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simula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o expound the effects on mode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soil evaporation, runoff generation as well as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imulated stream flow hydrographs based on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reproduce the observed hydrographs wel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del accuracy as more precis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formation being used, but WATLAC model using the RSIM soil data could predict more runoff volume and reduce the relative runoff depth errors; 2)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s have a consistent trend for both cases, while the STMB soil data tend to produce higher groundwater recharges than the RSIM soil data.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3) the soil evaporation simulated using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also insensitive to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4) although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caus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tream flow, the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is distinc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the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tream flow, and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ata needs to consider the scale of watersheds and the level of accuracy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ydrological model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soil evaporation runoff component Water FlowModel for Lake Catchment (WATLA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