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
作者 曲艳 赵坤 +3 位作者 韩子晨 吕世海 沃强 戎郁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单独添加和氮磷共同添加(N+P)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NF草地在P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PF(P<0.05),NF草地在N+P添加下土壤CH_(4)排放量极显著高于PF(P<0.01)。NF草地在3种养分添加下均会显著提高土壤N_(2)O通量,分别提高了38.81%、90.09%、124.94%;2)养分添加可提高不同水分草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且PF和NF草地不同组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最高值在养分添加下表现一致,其中N添加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95.92%、49.01%。P添加下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90.64%、32.62%。而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N+P添加下,均较CK提高了约3倍;3)在养分添加下NF草地全球增温潜势(GWP)高于PF草地,且NF和PF草地均在P添加下GWP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32.66%、178.69%;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水分条件对土壤CO_(2)和CH_(4)通量具有负效应,养分添加对其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与养分添加对土壤N_(2)O通量均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CO_(2)和CH_(4)通量,而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变植物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土壤N_(2)O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氮磷添加 水分条件 草甸草原 辉河流域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西超 叶旭红 +4 位作者 韩冰 李文 范庆锋 邹洪涛 张玉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7-1496,共10页
为了寻求在高产、高效、节水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灌溉方式,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以番茄为例)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覆膜滴灌、节点式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N2O、CO_2、CH4)排放特征的影响,以... 为了寻求在高产、高效、节水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灌溉方式,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以番茄为例)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覆膜滴灌、节点式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N2O、CO_2、CH4)排放特征的影响,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湿度两大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运用产气比概念对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番茄生长季,不同灌溉方式下N2O排放总量表现为沟灌(25.33 kg/hm^2)>覆膜滴灌(23.87 kg/hm^2)>节点式渗灌(10.04 kg/hm^2),土壤温度适宜条件下,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2CO_2排放通量随着气温升高及植株生长而逐渐增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灌溉方式下CO_2排放总量表现为节点式渗灌(11.84 t/hm^2)>沟灌(10.45 t/hm^2)>覆膜滴灌(9.53 t/hm^2);覆膜滴灌和节点式渗灌处理下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沟灌处理下二者呈显著相关(P<0.05).3在番茄整个生长季期间,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汇,不同灌溉方式下CH4吸收总量表现为节点式渗灌(1.98 kg/hm^2)>覆膜滴灌(0.93 kg/hm^2)>沟灌(0.71 kg/hm^2),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显示,采用覆膜滴灌方式不仅可以达到高产、高效、节水的目标,而且综合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最少,可达到土壤温室气体最大程度的减排效果,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种最佳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滴灌 节点式渗灌 沟灌 土壤温室气体 设施土壤
下载PDF
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秦小光 蔡炳贵 +2 位作者 吴金水 王国安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88,共13页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不突出;土壤CO2和N2O浓度昼夜变化不明显,且与排放通量波动不一致;土壤是大气CH4的一个汇,相对厌氧的环境可能有利于土壤吸收CH4。2)无雨时气温昼夜变化通过影响土壤表层的气体扩散和CO2产生过程,来影响土壤CO2和N2O的地表排放通量,而对土壤10cm以下CO2和N2O的产生影响不大。小时尺度的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则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或机制。3)降雨时土壤渗水引起的土壤空气对流取代气体浓度扩散成为土壤与大气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导致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同步波动。降雨渗水较多时,较多的溶解氧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内,会促进土壤CO2的生成和抑制N2O的产生。4)土壤CO2与N2O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CO2和N2O有相对稳定的产率比。土壤有效碳可能是造成土壤CO2与N2O浓度正相关的主要原因,土壤空气的氧分压则可能是造成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昼夜变化 环境影响因素 北京东灵山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际海 陈晏敏 +4 位作者 袁颖红 郜茹茹 刘再群 李威 濮海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小麦秸秆和不同量生物质炭,同时比较探究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试验共设5个处理:土壤(S)、土壤+1%小麦秸秆(WT)、土壤+1%生物质炭(BC1)、土壤+2%生物质炭(BC2)和...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小麦秸秆和不同量生物质炭,同时比较探究秸秆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试验共设5个处理:土壤(S)、土壤+1%小麦秸秆(WT)、土壤+1%生物质炭(BC1)、土壤+2%生物质炭(BC2)和土壤+4%生物质炭(BC4)。在培养期内,施秸秆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比对照处理S显著增加约12.60%~2005.63%,而施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约51.49%~97.93%。施秸秆处理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是对照处理S的1.12~19.24倍,而施生物质炭处理,即处理BC1、BC2和BC4的GWP分别降低了0.27%~64.06%,15.78%~94.01%和29.43%~92.28%。小麦秸秆施用会明显增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效应;而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CO2、N2O排放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明显减弱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即生物质炭能明显减弱温室效应。添加小麦秸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提高FDA水解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生物质炭施用一段时间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炭 土壤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石油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际海 唐嘉婕 +5 位作者 袁颖红 黄荣霞 程坤 吴雪艳 袁东东 樊后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97-3505,共9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并接种不同密度的食细菌线虫,探究石油污染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设5个处理,即:新鲜土壤(S)、5.0g/kg石油污染土壤(SP)、5.0g/kg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并接种不同密度的食细菌线虫,探究石油污染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设5个处理,即:新鲜土壤(S)、5.0g/kg石油污染土壤(SP)、5.0g/kg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5.0g/kg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5.0g/kg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可以使土壤的CO_2、N2_O排放量明显增加,分别是对照处理S的7.03~10.16倍、11.56~32.19倍,而对CH4的排放影响不明显;但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变化可以看出石油污染对温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是对照处理S的7.13~10.17倍;石油污染和食细菌线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和代谢熵(q CO_2),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的趋势是先升高后下降,各处理的代谢熵是对照处理S的6.59~9.83倍;石油污染对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表现为初期抑制后期激活;石油污染对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食细菌线虫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石油污染土壤中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CO_2、N_2O、CH_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食细菌线虫 土壤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毛竹入侵及采伐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庆晓 陈珺 +2 位作者 朱向涛 王楠 白尚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3-711,共9页
【目的】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及采伐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科学管控毛竹入侵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毛竹纯林(毛竹林)、采伐入侵毛竹后的杉木... 【目的】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及采伐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科学管控毛竹入侵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毛竹纯林(毛竹林)、采伐入侵毛竹后的杉木释放林(释放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混交林)和杉木纯林(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进行短期原位监测。【结果】毛竹的入侵及采伐均增加了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通量,毛竹林、释放林、混交林和杉木林排放通量分别为827.55、485.09、374.33和300.44 mg·m^(-2)·h^(-1);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分别为120.86、98.03、82.89和70.23μg·m^(-2)·h^(-1);土壤甲烷(CH4)吸收通量分别为155.38、145.77、135.26和119.62μg·m^(-2)·h^(-1)。土壤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19.77℃)、释放林(18.72℃)、毛竹林(18.49℃)、杉木林(18.32℃),土壤含水率依次为释放林(27.32%)、杉木林(23.04%)、毛竹林(18.67%)、混交林(16.36%)。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林分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均与土壤温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具有一致动态变化规律;与土壤无机氮[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呈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呈负相关。【结论】毛竹入侵及采伐均导致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总量增加,对区域大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是影响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土壤指标,是引起不同林分间温室气体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表5参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入侵 采伐 土壤温室气体
下载PDF
污水不同模式处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普天贇 田光亮 +2 位作者 何腾兵 雷昊 韩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39-45,共7页
[目的]探明污水不同模式处理还田后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为减少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养殖污水生态还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种室内土柱淋溶模拟污水还田试验(污水不处理直接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还田... [目的]探明污水不同模式处理还田后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为减少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养殖污水生态还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种室内土柱淋溶模拟污水还田试验(污水不处理直接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还田、污水不完全厌氧消化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存储60 d还田),分析还田60 d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筛选最优污水处理还田模式。[结果]污水直接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还田和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存储60 d还田处理60 d后土壤pH明显上升,较对照分别上升0.82、0.25和0.05;污水直接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还田、污水不完全厌氧消化还田和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存储60 d还田处理60 d后土壤有机质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95.14 g/kg、96.79 g/kg、46.74 g/kg和40.83 g/kg。污水不同模式处理还田60 d后土壤全氮(TN)、铵态氮(NO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较对照均显著提升;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当量显著高于对照。污水直接还田、污水完全厌氧消化还田、不完全厌氧消化还田和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存储60 d还田处理60 d后土壤温室气体(CH_(4)、CO_(2)和N2O)总排放当量分别为2372.57 mg CO_(2)e、1827.42 mg CO_(2)e、2583.24 mg CO_(2)e和520.40 mg CO_(2)e。[结论]在确保环境不受污染且对土壤能够输入足够养分的情况下,养殖污水完全厌氧消化后还田的处理模式最优,既能提高土壤pH,土壤排放温室气体当量较少,又能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厌氧消化 消化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温室气体
下载PDF
根河源湿地公园不同下垫面土壤理化性质与温室气体通量关联性研究
8
作者 王新园 李依倩 +5 位作者 马秀枝 李长生 田弘 杨林 梁蕾 张志杰 《现代园艺》 2023年第21期53-57,共5页
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下垫面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各异。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源湿地公园3种主要的下垫面,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生长盛季(7-8月)进行了大气-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_(2)、CH_(4)和N_(2)O... 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下垫面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各异。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源湿地公园3种主要的下垫面,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生长盛季(7-8月)进行了大气-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_(2)、CH_(4)和N_(2)O)的原位观测,同期测定了相关环境因子及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生长盛季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土壤CO_(2)通量无显著差异(P=0.2457),日均值分别是383.2 mg/m^(2)·h、342.5mg/m^(2)·h、180.1mg/m^(2)·h。CO_(2)通量与大气湿度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湿度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3种下垫面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差异(P=0.1249),日均值分别是-70.92mg/m^(2)·h、62.11mg/m^(2)·h、558.42mg/m^(2)·h;CH_(4)通量除草本沼泽区域外,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种下垫面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3种下垫面土壤N_(2)O通量无显著差异(P=0.4569),日均值分别是4.56ug/m^(2)·h、5.69ug/m^(2)·h、6.69 ug/m^(2)·h;土壤N_(2)O通量在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覆盖区域中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灌丛沼泽N_(2)O通量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O_(2)通量、CH_(4)通量和N_(2)O通量还不同程度受到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下垫面对温室气体通量具有不同的影响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差别,对其深入研究对维护大兴安岭气候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河源 土壤CO_(2)、N_(2)O、湿地CH_(4) 土壤温室气体
下载PDF
土壤温室气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振超 王金牛 +2 位作者 孙建 蒋海波 魏天兴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8-1243,共16页
土壤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复杂多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为土壤温室气体测量带来较多不确定性,综合评估比对各类方法有助于提高测量土壤温室气体的准确性,进而对研究温室气体源汇机理、制定排放清单和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 土壤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复杂多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为土壤温室气体测量带来较多不确定性,综合评估比对各类方法有助于提高测量土壤温室气体的准确性,进而对研究温室气体源汇机理、制定排放清单和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温室气体测量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常用的土壤温室气体观测方法:箱法/碱液吸收法、箱法/气相色谱法、箱法/吸收光谱法、微气象学法、土壤浓度廓线法、稳定同位素法等,系统阐述常用土壤温室气体测量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不确定性以及改进历程,分析其使用特点与范围.几乎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箱法操作简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但密闭静态箱对观测有一定的扰动,而微气象法对观测下垫面均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同位素法更精确,但价格昂贵,难以广泛使用.目前传统测量方法存在实验过程复杂、研究成本高、精度低、不可原位、参数有限等问题,未来土壤温室气体测量的仪器更注重与新技术的结合使用,例如连续量子级联合激光器(CW-QCL)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及波长调制技术(WMS)的结合,向着原位无损、长时间、全参数、高精度、便携式、一体化、自动化和远程操控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测量方法 原理 气体检测 适用性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混施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际海 袁东东 +5 位作者 袁颖红 李威 程双怀 陈晏敏 罗朝逸 樊后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49-2857,共9页
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在土壤中施入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氮转化和微量气体代谢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过迄今在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混施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 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在土壤中施入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氮转化和微量气体代谢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过迄今在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混施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和生物质炭与不同有机物料混施,探究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混施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共设5个处理:新鲜土壤(S)、新鲜土壤+2%生物质炭(SB)、新鲜土壤+2%生物质炭+1%大豆饼(SBS)、新鲜土壤+2%生物质炭+1%小麦秸秆(SBW)、新鲜土壤+2%生物质炭+1%鸡粪(SBC).研究表明:只添加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不明显;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混施使土壤的CO2、N2O排放明显增加,而对CH4的排放影响不明显;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变化可以看出有机物料施用对温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混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和代谢熵(q CO2),各处理的代谢熵是对照处理S的0.18~4.37倍;不同有机物料对FDA水解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表现为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有机物料 土壤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剔除杂草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娟 陈雪双 +3 位作者 吴家森 姜培坤 周国模 李永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6-674,共9页
森林土壤是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山核桃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林下杂草管理对山核桃林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浙江临安山核桃主产区进行了为期1年的原位试验,研究剔除林下... 森林土壤是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山核桃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林下杂草管理对山核桃林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浙江临安山核桃主产区进行了为期1年的原位试验,研究剔除林下杂草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剔除杂草和留养杂草山核桃林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季高、冬春季低;N2O排放在夏季较高,其他季节变化平稳;CH4的排放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剔除杂草显著降低了土壤CO2排放,促进了N2O排放和CH4吸收.剔除杂草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没有显著影响.剔除杂草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为15.12 t CO2-e·hm-2·a-1,显著低于留养杂草处理(17.04 t CO2-e·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土壤温室气体 剔除杂草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生物炭与沼液混施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亚娟 廖晓琳 +1 位作者 SAADAT ULLAH MALGHANI 阮宏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目的】明确不同生物炭和沼液添加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依托长期生物炭和沼液混施野外观测样地,于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测定不同生物炭(B0, B1, B2)和沼液(C, L, M, H)添加处理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于201... 【目的】明确不同生物炭和沼液添加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依托长期生物炭和沼液混施野外观测样地,于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测定不同生物炭(B0, B1, B2)和沼液(C, L, M, H)添加处理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于2019年9月和2020年1月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通过统计分析,揭示生物炭和沼液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总碳(B1:2.42±0.14%, B2:2.75±0.14%)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B0:1.83±0.04%)。同样,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总氮(B1:0.22±0.01%, B2:0.24±0.01%)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B0:0.18±0.01%)。沼液添加显著提高土壤总氮含量,但生物炭与沼液对土壤总碳和总氮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冬季,沼液和生物炭均显著影响土壤NH_(4)^(+)-N含量,且两者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沼液显著增加土壤NO_(3)^(-)-N含量。在野外监测时间内,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N_(2)O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增强了总增温潜势。与未添加沼液(C)处理相比,低(L)、中(M)和高剂量(H)沼液添加处理的总增温潜势分别增加了30%、40%和44%;而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和总增温潜势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生物炭单次添加7年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抑制效应不明显,甚至可能增加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沼液每年3次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建议进一步研究老化效应对生物炭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能力的潜在机制以及生物炭与沼液(氮肥)配施的最佳比例,以改善土壤环境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沼液 杨树人工林 土壤温室气体
原文传递
土壤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排放对毛竹扩张的响应及机制
13
作者 余雅迪 张茜 +5 位作者 王皓 白健 赖晓琴 罗来聪 王书丽 张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68,共10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完成生长。由于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及强大的扩张能力,许多邻近原生林被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对原生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输入和转化失衡,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_(2))是2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与CO_(2)及N2O排放相关的重要碳氮库,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共同决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毛竹扩张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扩张区域内土壤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和CO_(2)排放。毛竹扩张后土壤pH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土壤碳氮增加。毛竹扩张对土壤CO_(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扩张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且通过调节氨氧化古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和N2O还原酶基因等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影响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N2O排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为扩张毛竹林科学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植物入侵 土壤温室气体 综述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2
14
作者 张明园 魏燕华 +2 位作者 孔凡磊 陈阜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3-209,共7页
耕作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该研究在模型调整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碳密度(SCD)、土壤呼吸(SR)以及生物量碳(BC)4个指标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耕作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该研究在模型调整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碳密度(SCD)、土壤呼吸(SR)以及生物量碳(BC)4个指标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在华北麦-玉两熟农田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用该模型模拟当地土壤碳储量(SCS)动态变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模型可以适用于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模拟研究;2001-2010年SOC和SCS逐年递增;对未来100a模拟发现,前15a旋耕(RT)和翻耕(CT)处理SOC增长迅速,而免耕(NT)SOC的剧烈增长趋势要持续近40a;对比各处理100a碳储量变化可知,前20aCT处理SCS最大,20a后NT处理SCS最大;各处理土壤全球变暖潜势(GWP)大小为CT>RT>NT。通过验证该文证明了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研究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碳循环;长久来看NT有利于农田SCS的积累以及GWP的降低。该研究能够为华北麦-玉两熟农作区固碳减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温室气体 耕作方式 碳储量 全球变暖潜势 DNDC模型 土壤呼吸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灌区棉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
15
作者 张梦洁 李艳红 +1 位作者 李发东 何新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12,共9页
为探究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之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性,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及样品采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棉花出苗期、花铃期、吐絮期对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棉田土壤... 为探究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之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性,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及样品采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9年棉花出苗期、花铃期、吐絮期对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棉田土壤温室气体进行日观测,应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土壤温度、含水量、pH、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等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CO_(2)和N_(2)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的峰值出现在花铃期,分别为527.160,1.713 mg/(m^(2)·h)。同时,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3:00,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7:00,表现为单峰曲线。2种土壤温室气体在生育期内的排放通量在不同灌区之间有所差异,呈现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石河子灌区。(2)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更为显著,土壤CO_(2)和N_(2)O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Q 10分别为1.31~1.82,1.40~2.68,1.32~1.92。(3)石河子灌区、新湖总场灌区、莫索湾灌区在棉花生育期碳库储量分别为3.34,2.93,2.8 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棉田 土壤温室气体
下载PDF
艾比湖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莉莉 李艳红 吴浠 《江西农业》 2019年第24期126-129,共4页
为研究艾比湖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2017年的不同季节在艾比湖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结果表明:(1)CO2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日变化最高值在13:00或17:00,且均表现为CO2的"... 为研究艾比湖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2017年的不同季节在艾比湖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结果表明:(1)CO2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日变化最高值在13:00或17:00,且均表现为CO2的"源",最低值在9:00或21:00;CH4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日变化最高值在13:00或17:00,且均表现为CH4的"源",最低值在9:00或21:00,且在9:00表现为CH4的"汇";N2O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呈双峰曲线形式,日变化最高值在9:00或17:00,最低值在13:00或21:00,且均表现为N2O的"源";(2)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但CO2排放通量出现春、夏高,秋、冬低,且在春夏季均表现为CO2的"源";CH4排放通量出现夏高冬低,且在春夏季表现为CH4的"源",在冬季表现为CH4的"汇";N2O排放通量呈现春高秋低,且在冬、春、夏三季表现为N2O的"源";(3)土壤CH4排放通量与近地5 cm空气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均与5 cm深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室气体中只有CO2排放通量与土壤pH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艾比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华北平原玉米‖大豆间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系统净温室效应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坚雄 隋鹏 +1 位作者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4,共9页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土壤温室气体 净排放潜力
原文传递
生物炭对棕壤玉米田CO_2与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立勇 许婧 +3 位作者 郭李萍 孙雪 赵洪亮 郑益旻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3-501,共9页
在棕壤区玉米田开展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量为基础,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设3个生物炭施量处理,分别为C1(3000kg·hm^(-2))、C2(5000kg·hm^(-2))、C3(7000kg·hm^(-2)),均以基肥形式一次性施入,玉米播种-成熟收获期内... 在棕壤区玉米田开展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量为基础,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设3个生物炭施量处理,分别为C1(3000kg·hm^(-2))、C2(5000kg·hm^(-2))、C3(7000kg·hm^(-2)),均以基肥形式一次性施入,玉米播种-成熟收获期内定期测定土壤CO_2与N_2O排放量,以探讨不同生物炭施量对棕壤区玉米田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1、C2处理的CO_2排放量小于对照CK,分别比CK减少9.9%和8.0%,但差异不显著。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拔节-开花阶段最高,达到800~1200mg·m^(-2)·h-1,苗期和成熟阶段排放最低。玉米全生育期内不同处理的CO_2排放量均与土壤5cm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生物炭对土壤N_2O排放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N_2O排放与玉米氮肥施用关系密切,两个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施入底肥和追肥之后。C1、C2、C3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CK减少24.7%、35.2%、37.0%。研究表明,生物炭抑制了棕壤区土壤呼吸,从而抑制土壤CO_2与N_2O的排放,并与氮肥用量关系密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对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减弱,而对N_2O排放的抑制作用增加。总体而言,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对抑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减排有积极作用,而生物炭的施用量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和施肥量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生物炭 二氧化碳 氧化亚氮 固碳减排 气候变化
下载PDF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Methane Emission from Paddy Soil and Rice Growth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KEXING LIAOZHONGWE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79-382,共4页
关键词 fertilizer effect methane emission 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RICE
下载PDF
Effects of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s on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Paddy Fields 被引量:2
20
作者 WU Jia-mei JI Xiong-hui +5 位作者 PENG Hua XIE Yun-he GUAN Di TIANFa-xiang ZHU Jian HUO Lian-jie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2期36-48,共13页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paddy fields to explore how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s would affect greenhouse emissions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emission of CH4 under the chemical fertiliz...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paddy fields to explore how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s would affect greenhouse emissions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emission of CH4 under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CF) treatment was 271.47 kg/hm^2. In comparison, the seasonal emissions of CH4 under the treatment of pig manure (PM), chicken manure (CM) and rice straw (RS) increased by 50.61,260.22 and 602.82 kg/hm^2, respectively. N2O emission under the CF treatment was 1.22 kg/hm^2, while the N20 seasonal emissions under tile PM, CM and RS treatment decreased by 23.6% (P〈0.05), 31.7% (P〈0.05) and 30.9% (P〈0.05),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which was oxidized by 167 mmol/L potassium permanganate, ROC167) of manure, paddy soil Eh value and temperature could also affect the CH4 emissions.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creased by 6.8%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F treatment. Among all the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PM treatment offered the lowes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and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in which the PM was of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NF (no fertilizing) and CF. Therefore, the pig manure is capable of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yield, and it also has a low ROC167 content, so the PM is considered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field Methane emission Nitrous emission Soil Eh value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