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秦文宽 李晓杰 +1 位作者 王旭东 朱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766,共9页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其浓度和组成往往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多种采样方法(如负压法)与分析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回旋质谱仪)用于探讨土壤DOC对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进一步梳理有关植物、微生物及土壤性质对土壤DOC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文献,认为增温不仅能直接改变土壤DOC的浓度,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间接地改变土壤DOC的特性。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土层迁移与时间动态的关注,以便完善土壤碳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全球碳循环过程变化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循环 植物–土壤–微生物 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气候区域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差异特征
2
作者 李亚林 练金山 任凤玲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7-1435,共9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DOC含量、DOC分配比例(DOC/SOC)及其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SOC周转及其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提取2000—2024年我国已发表...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DOC含量、DOC分配比例(DOC/SOC)及其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SOC周转及其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提取2000—2024年我国已发表的涉及农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 cm)DOC含量的相关数据,共获得116篇目标文献,得到549组匹配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区和土壤类型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和草地)对DOC含量影响及其SOC与DOC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DOC含量差异显著,即林地中SOC和DOC含量均高于草地和农田。不同气候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DOC与SOC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DOC分配比例各不相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林地土壤中DOC所占比例的均值为2.30%,显著高于农田(0.87%)和草地(0.66%)(P<0.05);温带季风性气候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DOC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林地(1.27%)>农田(1.18%)>草地(1.03%);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农田、林地和草地土壤中DOC分配比例分别为1.76%、1.43%和1.28%,但无显著差异(P>0.05)。农田中不同类型土壤的DOC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褐土的DOC分配比例最高,均值为1.61%,其次是灰漠土(1.38%)、黑土(1.10%)、红壤(0.99%)和潮土(0.89%),而水稻土最低(0.74%)。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DOC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类型
下载PDF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
作者 魏志聪 罗晓敏 +2 位作者 石福习 曹俊林 毛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全氮(DTN)和溶解性全磷(DTP)浓度以及DOM芳香化程度,分析了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退耕还林对土壤DOM含量的影响趋势取决于造林树种,但退耕还林地土壤DOC∶DTP和DTN∶DTP均高于弃耕地;(2)在0—10 cm中,枫香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高于弃耕地,在10—30 cm中,杉木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则低于弃耕地;(3)枫香林和混交林0—1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均低于弃耕地,而杉木林10—3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则高于弃耕地;(4)土壤DOM生物降解性与DOC∶DTN∶DTP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但与芳香族碳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碳质量调控土壤DOM生物降解性。[结论]树种决定着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地土壤DOM数量和芳香化程度,而且碳质量是驱动退耕还林后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和评估亚热带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物降解性 土壤溶解性有机 亚热带森林 造林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田静 郭景恒 +4 位作者 陈海清 范明生 吕润海 魏荔 李晓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8-346,共9页
选取河北曲周、北京顺义和山东寿光的成对的农田(小麦-玉米轮作)和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含量、剖面分布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与农田相比,菜田表层有机碳(SOC)与全氮(TN)含量上升。其中菜田有机... 选取河北曲周、北京顺义和山东寿光的成对的农田(小麦-玉米轮作)和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含量、剖面分布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与农田相比,菜田表层有机碳(SOC)与全氮(TN)含量上升。其中菜田有机碳含量较农田增加3.16%~47.4%,全氮含量增加3.09%-64.1%。土壤C/N与pH降低。无论是在农田还是菜田,D0c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三地区菜田表层DOC含量平均为农田DOC含量的1.70倍;DOC与SOC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组成中亲水组分(HIM)比例最高,其次为憎水酸性组分(HOA),憎水中性物质(HON)和憎水碱性物质(HOB)的含量最低;菜田中憎水酸性物质比例为19.0%~26.7%,农田憎水酸比例为14.83%~16.42%;寿光地区农田与菜田憎水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可能与寿光莱田土壤较高的SOC含量和较低的pH有关。三地区中菜田中憎水性物质与亲水性物质比例分别为0.30、0.39、0.41,反映了菜田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殖化现象。总之,农田转变为菜田后,显著影响了D0c的数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设施蔬菜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分组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分组及测定方法研究概述
5
作者 刘娜 周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通过提高土壤固碳量并维持碳库稳定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有机碳是土壤固碳的核心要素,研究土壤有机碳库的组分构成、相互关系、转化过程是探究土壤固碳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由于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通过提高土壤固碳量并维持碳库稳定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有机碳是土壤固碳的核心要素,研究土壤有机碳库的组分构成、相互关系、转化过程是探究土壤固碳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的复杂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有机碳组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综述总结。基于此,本文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概念和内涵做了系统梳理和概括总结,对有机碳的分组技术和测定方法进行概述,并对不同碳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过程简要阐述,以推动土壤有机碳在未来研究和应用上的方便和统一,为探寻全球气候变化下如何提高土壤固碳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分组 化学分组 生物分组 土壤有机组分
下载PDF
三江平原环型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孔范龙 郗敏 +2 位作者 吕宪国 邹元春 李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7-852,共6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指溶解于土壤水、且能通过0.45μm微孔滤膜的有机态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土壤DOC的产生源自有机物的不完全降解,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时空变化 环型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分组组分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代静玉 秦淑平 周江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1-727,共7页
以Leenheer的分组方法为基础 ,用XAD 8树脂将黄泥土中水溶性有机质 (DOM)按极性和电荷特性分为结构较为均一的不同组分 ,并采用元素分析、1 H NMR以及CP/MAS1 3 C NMR研究各组分的性质。初步认为 :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 (桑园、水田、水... 以Leenheer的分组方法为基础 ,用XAD 8树脂将黄泥土中水溶性有机质 (DOM)按极性和电荷特性分为结构较为均一的不同组分 ,并采用元素分析、1 H NMR以及CP/MAS1 3 C NMR研究各组分的性质。初步认为 :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 (桑园、水田、水杉 )黄泥土中的DOM组成中疏水碱性组分 (HOB)含量很少 ,疏水中性组分 (HON)相对含量为 7%~ 1 5 %,亲水性组分 (HIM)是土壤DOM中最大组成部分 ,约占 35 %。元素分析、1 H NMR以及1 3 C NMR分析结果表明 :DOM各组分结构特征差异显著。HON以含有大量的长链烷烃为主要结构特征 ,并含有较多氨基酸、多肽类物质 ;疏水酸性组分 (HOA)的结构特征相似于土壤FA ,含有大量羧基 ,但与FA相比芳香族物质减少 ,碳水化合物增多 ;酸不溶组分 (AIM)以多酚类、腐殖质结合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物质 ;HIM中则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溶解性有机 分组组分 结构特征
下载PDF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赵佳宝 杨喜田 +2 位作者 徐星凯 陈家林 孔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和DOC储量(p<0.05),且不同坡向土壤中SOC、DOC和DON的影响因素不同。阳坡SOC储量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速效钾,阴坡是全氮;阳坡与阴坡土壤DOC和DON储量主要受全氮的影响。另外,土层深度亦对SOC、DOC和DON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SOC、DOC和DON储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即土壤湿度、紧实度及土壤中颗粒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OC、DOC和DON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与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岩溶山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3 位作者 段正峰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0,86,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0-30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DOC的含量和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含量大小顺序为:橘林地(425.77mg/kg)>菜...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0-30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DOC的含量和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含量大小顺序为:橘林地(425.77mg/kg)>菜地(342.97mg/kg)>耕地(243.25mg/kg)>灌丛(177.74mg/kg)>草地(145.06mg/kg),土壤DOC占土壤有机碳(SOC)的比例为:橘林地>耕地>菜地>灌丛>草地。土壤DOC垂直分布规律性明显,除橘林地外,其它方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除了橘林地外,其余利用方式下土壤DOC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DOC有很大的贡献,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余利用方式均呈负相关。土壤DOC与土壤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水平达到极显著,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0.375,0.576,0.274,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变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孔凡亭 李悦 +2 位作者 郗敏 孔范龙 陈菀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64-70,共7页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土壤DOC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土壤DOC是湿地...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土壤DOC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土壤DOC是湿地生态系统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动态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季节、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管理等人为因素,同时,湿地独特的生态类型使其土壤DOC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湿地土壤DOC为主体,综述了湿地土壤DOC的来源、组成和测定方法,分析了影响湿地土壤DOC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湿地土壤DOC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溶解性有机
下载PDF
增温对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超 王宪伟 +4 位作者 宋艳宇 马秀艳 宋长春 董星丰 赵光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实验。于生长季(6月、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孔隙水样品,对比分析OTC内外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甲烷氧化菌数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与DOC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生长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和DOC浓度,而对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因月份而异。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4.52%和44.97%,DOC浓度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4.16%和28.33%。增温使得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平均数量分别降低了46.20%和31.4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DOC浓度可分别解释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变化的29.00%和24.10%(P<0.01),而对两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孔隙水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溶解性有机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卫东 戴万宏 汤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21-124,共4页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区附近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区附近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规律,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及培肥措施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很大差异,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菜地>荒地。这说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剖面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翰林 赵峥 +1 位作者 陆贻通 曹林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2,共6页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两种施肥处理0-10cm土壤溶液中TN、DON显著低于其他两层土壤;土壤溶液中DON占TN的比例均在62.9%-79.8%,为氮素组成的主要形式。(2)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中DOC占TC的比例随土壤深度加大而逐渐增加,比例为21.1%-25.1%,而无机肥处理中DOC占TC比例则是逐渐下降,比例为18.9%-20.0%。(3)稻田土壤溶液中DON和DOC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降解特性。降解28d后,DON占初始DON的30.1%-34.9%,而DOC占初始DOC的24.3%-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溶液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微生物降解特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剖面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7-1577,共11页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芳香族类(C=C、苯环)化合物含量、DOC的平均分子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10cm土层土壤与30~40cm土层土壤之间差异显著,说明DOC在淋溶过程中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均会发生变化,下层土壤较上层土壤DOC含量降低、DOC分子结构趋向简单化。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相比,0~40cm土壤DOC含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含量均表现为增加,两个处理之间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缩小;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DOC的平均分子量,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中DOC含量及其组分转移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组分结构 转移分布 土壤剖面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煤矿复垦区重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永红 胡友彪 张治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7-981,共5页
为探究煤矿复垦区重构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和周边复垦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和颗粒组成上,分析了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和山脚的煤矸石风化物及周边林地土壤中DOC的含量。结果表明... 为探究煤矿复垦区重构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淮南潘一矿区煤矸石山和周边复垦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和颗粒组成上,分析了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和山脚的煤矸石风化物及周边林地土壤中DOC的含量。结果表明:自上而下山顶、山腰、山脚的煤矸石风化物中DOC含量呈递减趋势,并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林地土壤中DOC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粒径颗粒物中DOC含量分布不同,煤矸石风化物和林地土壤均以细砂(0.2~0.05 mm)DOC含量最高,石砾(10~2 mm)DOC含量最低。在雨水淋溶作用下,煤矸石风化物对周边土壤DOC含量贡献较大,距离山脚1~100 m范围,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中DOC含量由325.46 mg/kg减少至177.89 mg/kg,煤矸石风化物对周边土壤DOC含量的贡献率由85.78%降低到1.54%,在距离山脚100 m处土壤中DOC含量已接近正常对照土壤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区 煤矸石风化物 土壤 溶解性有机
下载PDF
合肥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陶晓 赵竑绯 徐小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3-66,共4页
为探讨绿地类型及植被配置模式对城市土壤碳动态的影响,以合肥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绿地类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工厂绿地、校园绿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 为探讨绿地类型及植被配置模式对城市土壤碳动态的影响,以合肥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绿地类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工厂绿地、校园绿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1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呈现明显梯度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含水率、铵态氮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工厂绿地(22.88 mg.kg-1)<道路绿地(26.72 mg.kg-1)<居住区绿地(26.82 mg.kg-1)<公园绿地(28.39 mg.kg-1)<校园绿地(29.84 mg.kg-1)<近郊森林公园绿地(44.28 mg.kg-1)。植被配置模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5),乔草配置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其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4.96 mg.kg-1。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同样改变城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0~(NH4+—N)呈正相关,与pH值(H2O)、pH值(KCl)、土壤密度、导电率(EC)、全磷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溶解性有机 植物配置模式 植物-土壤关系
下载PDF
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卫霞 阿丽娅·阿力木 +1 位作者 杨光 王振锡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枣园>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易氧化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 果园 果农间作园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水平对秸秆碳固定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8
作者 孙旭超 张紫薇 +6 位作者 王若飞 冯成 曹凑贵 王浩 杨青华 张学林 胡权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6-156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60 kg(N)∙hm^(-2)(N360)]的稻田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小麦秸秆,在水稻成熟后采集土样测定不同碳组分含量以及δ^(13)C值,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与N0处理相比,N240和N360处理中SOC显著提高7.8%和7.4%,全氮显著提高37.2%和34.3%,溶解性有机碳显著提高33.7%和48.6%,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97.9%和89.6%;但土壤碳氮比显著降低21.6%和20.0%。相比N0处理,N120处理的SOC、全氮、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此外,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使细菌含量显著提高24.7%~55.4%,真菌含量显著提高18.3%~30.2%,总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18.1%~45.2%。施用氮肥提高>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的占比以及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和微团聚内颗粒有机碳(iPOC)组分的有机碳储量,同时分别显著增加了fPOC和iPOC组分中δ^(13)C值128.3%~194.8%和105.6%~216.9%。但是在高氮(N360)处理下,除fPOC组分外,其他各有机碳组分储量未持续增加。结构方程表明,施用氮肥可通过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中f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或者促进微生物群落活性增加i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来提高SOC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适量氮肥能够促进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并且增加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有机 溶解性有机 稳定同位素标记 土壤微生物 秸秆
下载PDF
长期自由大气CO_(2)富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19
作者 宋娴 张飞繁 +4 位作者 马莹莹 尹微琴 许美玲 王小治 徐乔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_(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 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_(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处理有提高0~15、15~30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中0~15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52%和14.32%,而15~30 cm分别增加21.74%和33.33%。0~15、15~30 cm土壤POM和MAOM的碳、氮含量均高于30~45、45~60 cm土壤,且土壤总碳、全氮更多地分布于MAOM中。FACE处理极显著增加0~15 cm土层POM的碳、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25.92%和24.45%;极显著提高0~15和15~30 cm土层MAOM的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0~15 cm的32.62%(碳)和59.52%(氮)以及15~30 cm的42.34%(碳)和31.06%(氮)。FACE处理与对照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红外特征峰形态基本一致,但主要吸收峰相对强度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FACE显著减小45~60 cm土壤芳香族官能团(1630 cm-1)的峰面积,增加0~15、15~30 cm土壤但降低30~45、45~60 cm土壤吸收峰峰面积的比值。综上,长期FACE处理有提高表层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增量碳、氮更多地分布于MOAM中,同时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表层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土壤 深度 有机 颗粒分组 傅里叶红外光谱 土壤
下载PDF
合肥蜀山森林公园马尾松林松材线虫病危害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葛萍 尹维彬 +1 位作者 王雷 徐小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1-516,共6页
以合肥蜀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危害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受损程度(轻度和重度)的马尾松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损的马尾松林土壤N、P、NO3--N和A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 以合肥蜀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危害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受损程度(轻度和重度)的马尾松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损的马尾松林土壤N、P、NO3--N和A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K、Ca、Mg含量则相反。经方差分析,重度受损林分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显著高于轻度受损林分,而土壤的K、Ca、Mg含量表现为轻度受损林分显著高于重度受损林分。不同受损的马尾松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在同一土层内重度受损林分均略高于轻度受损林分。相关性分析显示,重度受损林分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与土壤N、P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A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分别与Ca、Mg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轻度受损林分土壤DOC含量分别与N、P、NO3--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Mg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DON含量仅与Ca、NO3--N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土壤养分 自然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