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物料输入对黄河故道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传哲 姚文静 +6 位作者 杨苏 徐聪 马洪波 吴建燕 汪吉东 艾玉春 张永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45-250,共6页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添加对典型黄河故道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期为合理培肥、提升当地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故道区典型潮土和当地有机物料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有机物料)、M1(有机肥...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添加对典型黄河故道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期为合理培肥、提升当地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故道区典型潮土和当地有机物料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有机物料)、M1(有机肥6 t/hm^(2))及M2(有机肥12 t/hm^(2))、S1(秸秆菌渣6 t/hm^(2))及S2(秸秆菌渣12 t/hm^(2))、B1(树枝菌渣6 t/hm^(2))及B2(树枝菌渣12 t/hm^(2))共7个处理,应用常规试验方法分析不同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物料施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得到改善,>0.250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0.053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呈降低趋势,且在0~10 cm土层施用效果优于10~20 cm土层;有机物料输入可调节土壤三相比,减少液相比和气相比,增加固相比,降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ED),其中输入秸秆菌渣的S2处理土壤STPED值最低(25.31),与输入树枝菌渣的B2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三相比均接近理想状态;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可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树枝菌渣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透水透气性增强,土壤板结状况得到缓解。说明外源有机物输入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显著影响,从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效果考虑,每年在耕作层施入树枝菌渣12 t/hm^(2)为最佳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区 有机物料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三相比 土壤紧实度 土壤容重 土壤物理结构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结构性状和水分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宇龙 张永利 +3 位作者 苏有健 王烨军 方雅各 廖万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5-32,共8页
生物质炭因其多孔性、容重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电荷多及稳定性强等特点对土壤物理结构和水分转运产生影响,是土壤改良和修复的重要材料,其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途径作用于土壤,但其对土壤的影响随土壤自身理化性状和生物质炭原料类型... 生物质炭因其多孔性、容重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电荷多及稳定性强等特点对土壤物理结构和水分转运产生影响,是土壤改良和修复的重要材料,其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途径作用于土壤,但其对土壤的影响随土壤自身理化性状和生物质炭原料类型不同而异。从生物质炭的组成、制备、性质特征等方面入手,结合土壤物理结构和生物质炭类型,综合阐述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孔隙分布、容重大小和水分特征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归纳生物质炭在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性状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主要通过结构扩容、孔隙调节、胶结絮凝、物理吸附、配位络合、共沉淀等方式作用于土壤胶体表面,实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和修复。综述分析了生物质炭研究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生物质炭研究应重点关注生物质炭在土壤物理结构改良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及不同类型生物质炭施用后的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物理结构 容重 土壤孔隙 团聚体 水分特征
下载PDF
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2 位作者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1-37,共7页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形学机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黏粒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而与土壤砂粒含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具有线性负相关关系,它能较好表征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孔隙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作为评价土壤物理结构质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土壤孔隙 沂蒙山
下载PDF
短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分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彦莉 吴海梅 +2 位作者 周彦栋 尚旭民 逄蕾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2-509,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和蒸发桶模拟试验,分析了短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分蒸发的影响。设对照(CK)、碎秆还田(T1)、碎秆还田+整秆覆盖(T2)和整秆覆盖(T3)4种处理。研究发现:(1)0~20 cm土层,T1、T2和T3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毛管... 通过大田试验和蒸发桶模拟试验,分析了短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分蒸发的影响。设对照(CK)、碎秆还田(T1)、碎秆还田+整秆覆盖(T2)和整秆覆盖(T3)4种处理。研究发现:(1)0~20 cm土层,T1、T2和T3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但对团聚体影响差异较大,T1和T2大团聚体含量比CK显著增加36.90%和63.06%(P<0.05),T3比CK降低9.89%。(2)T1、T2和T3均能提高0~6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降低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T3的累计蒸发量最小,T2和T3之间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其抑制水分蒸发率分别是3.65%和4.13%。(3)碎秆还田+整秆覆盖对改良土壤结构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碎秆还田 秸秆整秆覆盖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水分蒸发
下载PDF
泥石流频发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省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80
5
作者 张广帅 邓浩俊 +6 位作者 杜锟 林勇明 马瑞丰 俞伟 王道杰 吴承祯 洪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5-687,共13页
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 3... 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 3个海拔梯度,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10cm、10—20cm、2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其机械组成,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均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磷钾比呈降低趋势,且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对海拔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各化学计量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海拔梯度内,森林植被区和灌草丛群落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性不大,且随海拔梯度变化一致,灌草丛群落中,土壤碳氮比与地上植被盖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森林群落植被区,土壤磷钾比与优势乔木种平均高度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异是造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土壤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随着含水率和砂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上升而随着粘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频发区 海拔梯度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物理结构
下载PDF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滩地土壤肥力特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道杰 崔鹏 +1 位作者 朱波 韦方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1,共5页
蒋家沟泥石流滩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热量丰富,是较好的土地资源。为促进滩地的开发利用,对滩地土壤肥力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滩地剖面结构和土壤物理结构较差,沙石化现象严重;土壤微团聚体数量较少,粒级间比例不合理,水稻田表层土微... 蒋家沟泥石流滩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热量丰富,是较好的土地资源。为促进滩地的开发利用,对滩地土壤肥力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滩地剖面结构和土壤物理结构较差,沙石化现象严重;土壤微团聚体数量较少,粒级间比例不合理,水稻田表层土微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02~0.002mm,旱作表层土微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0.05mm;土壤养分除全钾极丰富外,其它养分都处于缺乏或极缺状态;在开发过程中,全氮增加显著,其它养分含量变化不大,有效钾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家沟 泥石流滩地 土壤肥力 土壤微团聚体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枣园生草对土壤养分及枣树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玉贞 孙焕顷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17期56-57,共2页
经研究表明,果园生草具有保持水土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果园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果品的产量与质量等优点。本试验研究了枣园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期为果园... 经研究表明,果园生草具有保持水土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果园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果品的产量与质量等优点。本试验研究了枣园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期为果园生草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养分 枣园 生理 枣树 土壤物理结构 果园生态环境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对土壤质地及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霍雅媛 曹宏 +1 位作者 柴守玺 张述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8-244,共7页
以豆科牧草(红豆草)和禾本科牧草(黑麦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为材料,研究了2 a生不同豆禾牧草的混播种植方式对当地土壤物理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混播比例中,大多数豆禾组合以红豆草与无芒雀麦豆... 以豆科牧草(红豆草)和禾本科牧草(黑麦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为材料,研究了2 a生不同豆禾牧草的混播种植方式对当地土壤物理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混播比例中,大多数豆禾组合以红豆草与无芒雀麦豆禾比为4∶6和3∶7作用效果较好,其中4∶6的混播方式最好,与豆科单播相比较,其土壤容重减少了7.25%,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了8.14%和13.56%,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3.1%、20.1%、77.2%和13.5%;与禾草单播相比较,其土壤容重减少了9.86%,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了10.81%和13.45%,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5.5%、16.1%、66.5%和19.1%。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因此,不同豆禾牧草混播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土壤养分供应,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混播方式 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物理结构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不结球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泓凯 张潇屹 +3 位作者 曾慧云 邓婧涵 陈晓峰 宋丽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12-319,共8页
旨为研究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效果以及不结球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其对传统化肥的替代效果。以不结球白菜植株为试验对象,采用多因素单水平方法:研究只施加基肥(CK)、基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_(1))... 旨为研究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效果以及不结球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其对传统化肥的替代效果。以不结球白菜植株为试验对象,采用多因素单水平方法:研究只施加基肥(CK)、基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_(1))、基肥+常规施肥(T_(2))、基肥+常规施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_(3))4种处理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_(1)、T_(2)、T_(3)处理均可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以及植株根系活力,其中3个处理各指标分别提升了11.5%~27.9%,9.8%~22.7%,7.8%~16.3%,12.4%~24.8%;与CK处理相比,T_(1)处理使试验土壤的pH值、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9%,5.3%,2.1%,18.42%,7.32%,29.89%,33.97%,而土壤容重却下降了9.5%。结果表明,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及土壤性状改良效果明显。在不施化肥的条件下,其在修复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方面作用明显,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替代化肥施用,为农业无公害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土壤调理剂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养分 植物经济性状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连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刘福德 姜岳忠 +2 位作者 王华田 孔令刚 王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通过对莒县沭河流域杨树人工林多代连作条件下林地土壤物理结构、养分特征、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林分生长状况的系统研究,发现随着杨树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其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各代... 通过对莒县沭河流域杨树人工林多代连作条件下林地土壤物理结构、养分特征、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林分生长状况的系统研究,发现随着杨树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其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各代之间的树高、胸径、材积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连作后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变化不大,随林地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略有增大,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没有一定规律性。土壤pH值随连作代数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养分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总体呈逐代下降趋势。3代、4代林地与2代林地相比,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各层速效N、速效P、速效K及微量元素Cu,Zn大幅度下降,而Mn和Fe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在0 2 0cm土层范围内,随连作代数增加,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其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 ,P ,K含量变化规律相似。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有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显著影响,随着连作代数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连作 土壤微生物数量 多酚氧化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活性 土壤有机质 效应 土壤物理结构 栽植代数 含量变化规律 土壤酶活性 土壤pH值 过氧化物酶 养分特征 系统研究 生长状况 多重比较 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鼠道高垄筑台机在渍涝农田改造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显斌 牛文祥 熊文江 《现代化农业》 2012年第5期52-53,共2页
三江平原自大规模农业生产以来,渍涝始终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为此,围绕改善三江平原渍涝农田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农田排水、渗水能力,培肥土壤等方面,从农机耕作的角度出发,研制一种新型机具——鼠道高垄... 三江平原自大规模农业生产以来,渍涝始终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为此,围绕改善三江平原渍涝农田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农田排水、渗水能力,培肥土壤等方面,从农机耕作的角度出发,研制一种新型机具——鼠道高垄筑台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改造 渍涝 高垄 鼠道 应用 土壤物理结构 农业生产 三江平原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障碍因子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文深 刘畅 +3 位作者 王志威 滕文凯 汤叶涛 仇荣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7,共9页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72%,但其群落组成仍相对简单(仅3种);尾砂地土壤黏粒含量(6.00%~9.66%)和土壤有机质含量(0.5—1.5g kg^-1)均远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而尾砂地土壤容重(1.26~1.43g cm^-3)则明显高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废弃1年的尾砂地土壤电导值显著高于废弃3~10年的尾砂地土壤和对照区土壤,土壤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则高达400mg kg^-1和500mg kg^-1,但应£弃3—10年后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已趋于痕量,且在所调查的废弃3年和6年的尾砂地0~100cm剖面内土壤铵态氮含量也极低,表明尾砂地土壤铵态氮在废弃3年内已流失殆尽,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导致的土壤氮素等营养匮乏也是尾砂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尾砂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26.7mg kg^-1)、土壤脲酶活性(〈29.9NH3-Nmg kg^-1h^-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7.10phenol mg kg^-1h^-1)均显著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土壤,表明尾砂地土壤氮、磷循环受到抑制。本研究表明,废弃3~10年内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的土壤理化生性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尾砂地土壤面临土壤重建的问题,需要引入合适的人工干预如土壤改良才能加快尾砂地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植被恢复障碍因子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铵态氮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白浆土超深松试验总结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秀云 李芳兰 徐淑春 《黑龙江农业》 2003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白浆土 超深松试验 土壤物理结构 大豆 生育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右玉县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14
作者 曹文福 田再芳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年第4期83-83,90,共2页
1土壤耕作1.1整地荞麦根系较弱,根群较小。播种之前需要深耕细耙,可以促进荞麦根系发育,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深耕既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可减轻病、虫、杂草对荞麦的危害。“深耕一寸,胜过上粪”。深耕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1土壤耕作1.1整地荞麦根系较弱,根群较小。播种之前需要深耕细耙,可以促进荞麦根系发育,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深耕既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可减轻病、虫、杂草对荞麦的危害。“深耕一寸,胜过上粪”。深耕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使耕作层的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增加,同时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使荞麦根系活动范围扩大,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荞麦 右玉县 土壤水分蒸发 土壤耕作 根系发育 土壤物理结构 蓄水保墒
下载PDF
冬季绿肥紫云英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小萍 孙惠玲 姚久宝 《农业装备技术》 2008年第6期57-57,共1页
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养分含量丰富,对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具有较好的作用。种植紫云英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 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养分含量丰富,对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具有较好的作用。种植紫云英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还能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要点 紫云英 绿肥 农业生态环境 冬季 土壤物理结构 培肥土壤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茄子:用好炕土病害少
16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5年第9期24-24,共1页
一、土地准备 深翻炕土:整地施肥。秋冬季节将土壤深翻25—30厘米,炕土,可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和杀灭土中越冬病虫。结合裆地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崩腐熟有机肥3000~3500公斤,
关键词 病害 茄子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深翻 土地准备 整地施肥 秋冬季节 有机肥
下载PDF
林窗式疏伐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婷惠 祁凯斌 +2 位作者 黄俊胜 包维楷 庞学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1-1178,共8页
选择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模拟自然林窗形成,布置扩展面积分别为小(74m2)、中(109m2)、大(196m2)3个等级的林窗,探索不同疏伐强度对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试图揭示导致林窗式... 选择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模拟自然林窗形成,布置扩展面积分别为小(74m2)、中(109m2)、大(196m2)3个等级的林窗,探索不同疏伐强度对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试图揭示导致林窗式疏伐后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疏伐初期(1年),林窗的形成对表层(0-10cm)土壤的孔隙状况及持水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问的演替,各处理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疏伐后8年,小林窗、中林窗和大林窗表层土壤的容重较对照分别低17.91%、7.33%和9.24%,其总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7.16%、2.81%和3.65%,其非毛管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32.89%、8.16%和15.79%,但不同强度疏伐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不显著.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占孔隙比是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及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林窗式疏伐抚育进程的推进,小林窗能显著改善表层土壤结构,但对土壤持水性能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图1表5参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人工林 林窗式疏伐 土壤持水性能 土壤物理结构 生态恢复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对宁夏银北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18
作者 郭军成 王明国 +5 位作者 耿荣 王彦琪 尹学红 王旭敏 朱志明 李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73-78,共6页
研究旨在评估农艺改良措施对宁夏银北灌区盐渍化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2种改良措施,并与单施化肥的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取的有机肥(OM)和秸秆还田(RS)2种措施,土壤碱解氮、有... 研究旨在评估农艺改良措施对宁夏银北灌区盐渍化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2种改良措施,并与单施化肥的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取的有机肥(OM)和秸秆还田(RS)2种措施,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得到有效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OM处理>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提高了22.3%,0.5~0.2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降低了3.8%;RS处理>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提高了19.1%,0.5~0.25、<0.2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分别降低了3.1%、3.2%;OM和RS处理>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分别提高了29.0%和43.3%,0.5~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分别降低了23.1%和30.1%;OM和RS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提高了105.9%和139.7%,团聚体水稳系数(K)分别提高了136.4%和150.5%,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降低了28.2%和31.1%,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有效改善。这些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是改善宁夏银北灌区盐渍化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盐碱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物理结构
下载PDF
将轮式拖拉机改装成半履带四驱动拖拉机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泽群 薛方期 +1 位作者 梁宝忠 赵明 《农业机械》 2011年第7期113-114,共2页
0前言 在水田、湿地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高,轮式拖拉机或不能下地,或作业时形成较深的轮辙,还经常发生打滑、下陷等问题,导致拖拉机功效难以充分发挥,同时还严重破坏了土壤物理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大功率拖... 0前言 在水田、湿地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高,轮式拖拉机或不能下地,或作业时形成较深的轮辙,还经常发生打滑、下陷等问题,导致拖拉机功效难以充分发挥,同时还严重破坏了土壤物理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大功率拖拉机,国外普遍采用独特的行走系,并匹配整体履带或者前、后分别匹配橡胶履带,来解决轮式拖拉机出现的问题。但是履带式拖拉机不能安装轮胎进行运输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拖拉机 橡胶履带 四驱动 改装 土壤物理结构 大功率拖拉机 履带式拖拉机 机械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