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桂西北峰丛洼地农作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
9
1
作者
蔡芸霜
张建兵
+6 位作者
钟丽雯
陆双龙
黄丽排
闫妍
罗为群
朱同彬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86-4899,共14页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类型火龙果地(相当于保护性耕作模式,HF)、玉米地(相当于翻耕模式,MF)、甘蔗地(相当于少耕+秸秆还田耕作模式,SF)和水稻田(PF)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人工林,FL)、退耕还草(自然恢复,AF)样地相应性质进行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区可持续耕种与生态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退耕模式(FL、AF)相比,耕作活动(HF、MF、SF)降低了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改变了土壤粒度(粘粒、粉砂、砂砾)组成比例;(2)HF、MF、PF、FL提升了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SF、AF反之;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各耕作模式及其不同土层的优势真菌门均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耕作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着其相对丰度;(4)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耕作模式真菌群落结构自成一类,但HF与退耕模式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0—10 cm、10—20 cm间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但两者与20—40 cm相差较大;FL、SF和HF具有较多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其次为MF、PF,AF最少;(5)土壤pH值、碳氮比、氮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6)耕作模式对土壤功能类真菌影响明显,HF、MF、SF、PF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病理营养型真菌的含量显著高于FL、AF;同时,SF中的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中的共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具有与退耕模式较为一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拥有最丰富的共生营养型真菌与较优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农作区
耕作模式
土壤
真菌
多样性
土壤真菌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桂西北峰丛洼地农作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
9
1
作者
蔡芸霜
张建兵
钟丽雯
陆双龙
黄丽排
闫妍
罗为群
朱同彬
胡宝清
机构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86-4899,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85)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课题(KDL201504)。
文摘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类型火龙果地(相当于保护性耕作模式,HF)、玉米地(相当于翻耕模式,MF)、甘蔗地(相当于少耕+秸秆还田耕作模式,SF)和水稻田(PF)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人工林,FL)、退耕还草(自然恢复,AF)样地相应性质进行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区可持续耕种与生态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退耕模式(FL、AF)相比,耕作活动(HF、MF、SF)降低了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改变了土壤粒度(粘粒、粉砂、砂砾)组成比例;(2)HF、MF、PF、FL提升了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SF、AF反之;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各耕作模式及其不同土层的优势真菌门均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耕作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着其相对丰度;(4)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耕作模式真菌群落结构自成一类,但HF与退耕模式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0—10 cm、10—20 cm间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但两者与20—40 cm相差较大;FL、SF和HF具有较多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其次为MF、PF,AF最少;(5)土壤pH值、碳氮比、氮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6)耕作模式对土壤功能类真菌影响明显,HF、MF、SF、PF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病理营养型真菌的含量显著高于FL、AF;同时,SF中的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中的共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具有与退耕模式较为一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拥有最丰富的共生营养型真菌与较优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农作区
耕作模式
土壤
真菌
多样性
土壤真菌功能
Keywords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s
farming area
tillage modes
soil fungal diversity
soil fungal function
分类号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桂西北峰丛洼地农作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蔡芸霜
张建兵
钟丽雯
陆双龙
黄丽排
闫妍
罗为群
朱同彬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