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梯度对麦冬种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
作者 税军华 邵哲闻 +4 位作者 向可心 张萌 刘平 黄应平 袁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61-65,共5页
通过麦冬盆栽试验,控制土壤水分(10%、30%、70%、100%,W/W),对麦冬生长特性、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磷素形态以及磷酸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测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麦冬种植土壤总有机碳、全氮... 通过麦冬盆栽试验,控制土壤水分(10%、30%、70%、100%,W/W),对麦冬生长特性、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磷素形态以及磷酸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测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麦冬种植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呈降低趋势,但是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磷素各形态占比对水分梯度响应差异性不明显;土壤C/N、C/P、N/P分别为8.79~10.46、15.95~18.68和1.53~2.15,对水分梯度响应特性不同,均属于弱变异;30%水分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水分处理(P<0.05),可以直接利用磷比例为52.76%,略高于其他水分组;在30%水分组中,麦冬生物量、总根长、叶片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根面积、叶绿素含量略高于70%水分组(P>0.05)且显著高于10%和100%水分组(P<0.05),100%水分组麦冬生长被显著抑制。30%水分梯度利于麦冬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麦冬对土壤碳氮磷的利用,增加土壤对氮素的累积,利于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梯度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麦冬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2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李兴丽 高俊琴 +2 位作者 刘华兵 汤子同 朱佳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4,共9页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P比、N/P比显著高于平原沼泽土壤,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没有呈现类似的规律。(2)阿勒泰地区湿地植物生长主要受氮限制,高山沼泽土壤主要受磷限制,而平原沼泽土壤氮磷元素均较为缺乏。(3)植物磷含量、C/P比、N/P比受土壤环境因子的调控,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C/P比、N/P比受气温、降水、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的影响显著,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容重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5)在阿勒泰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存在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相互作用,且土壤各元素含量调控了植物磷含量。研究结果对明晰该地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区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阿勒泰湿地 山地沼泽 平原沼泽
下载PDF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梁雨欣 夏炎 +1 位作者 满秀玲 蔡体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碳氮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白桦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5.78~28.29 g/kg,N含量为0.243~1.232 g/kg,P含量为0.243~1.232 g/kg。演替中期(落叶松-白桦混交林)C含量为6.39~29.41g/kg,N含量为0.077~1.472 g/kg,P含量为0.41~1.374 g/kg。而在演替后期(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6.36~34.61g/kg,N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P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不同林型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也存在差异。在0~9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4.15~11.13,后期为5.92~21.85,中期为5.58~23.24。在9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7.46~19.8,后期为4.56~13.09,中期为5.88~18.07。在5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P为4.02~9.11,后期为2.24~10.51,中期为3.32~10.76。在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N∶P范围为0.51~2.95,后期为0.28~1.61,中期为0.36~2.13。通过分析显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寒温带森林地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和祥 畅利毛 韩再慧 杜思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土区 管理 土壤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凋落物添加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磊 孙宗玖 +3 位作者 聂婷婷 于冰洁 郑丽 周晨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69,共8页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各添加量间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添加5 g和7.5 g叶后土壤SOC较对照分别增加10.4%,15.2%(P<0.05)。土壤TN随叶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较CK增加11.9%~18.4%(P<0.05),而茎、茎叶混合依次仅在5 g、7.5 g添加量时显著减少7.9%、增加37.8%(P<0.05)。2.5 g茎叶、5 g茎和7.5 g叶添加后土壤TP较CK依次增加9.8%,14.4%,7.2%(P<0.05)。凋落物添加后土壤C∶N,C∶P,N∶P分别为2.46~3.63,12.40~16.17,3.47~5.60,且SOC与C∶P、TN与N∶P均呈正相关,而TN与C∶N除添加叶外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凋落物分解有利于蒿类荒漠土壤养分的恢复,尤其是叶凋落物的分解是其土壤碳氮短期补充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残留率 土壤 化学计量比 蒿类荒漠草地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分布特征
8
作者 张灵柯 高俊琴 +2 位作者 李谦维 朱佳涛 李兴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823,共9页
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受到何种因子的调控,是湿地土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方法,阐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空... 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受到何种因子的调控,是湿地土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方法,阐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25~48.13、0.02~4.25、0.08~1.17 g·kg^(-1)。土壤全氮与全磷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部,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南部以及西南部。(2)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比变化范围为1.07~27.15,平均值为7.57;土壤氮磷比变化范围为0.21~7.73,平均值为1.74;土壤碳磷比变化范围为0.78~69.71,平均值为13.61。(3)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4)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化学计量比均与土壤pH值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质量评价及功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以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洲滩湿地 土壤 空间分布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谢加琪 张广奇 +6 位作者 李羽翎 阎玺羽 臧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何跃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燕 武兴宝 +3 位作者 秦新惠 张永久 杨丽 赵哈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6-2005,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 cm)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在0~40 cm土层,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紫花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全磷(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大麦地土壤SOC、TN和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的变化。2种作物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2)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随盐渍化的加剧,在紫花苜蓿地,C/N呈“V”型变化;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N比值最低;C/P和N/P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P和N/P值比值最高;在大麦地,C/N值表现为波动式增加,C/P值和N/P值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紫花苜蓿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C/N在不同盐渍化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种作物地,在各盐渍化阶段土壤C/N、C/P及N/P在不同土层间也无显著性差异。(3)2种作物地,土壤SOC与土壤TN、土壤TP、C/P、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N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与N/P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C/P与N/P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2种作物地,TP与C/N、C/P、N/P没有显著相关性。(4)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紫花苜蓿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黏粉粒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在大麦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SOC与TN是影响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TP不是土壤养分限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农田盐渍化过程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不同林龄紫果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11
作者 汤桂迎 韩富忠 +3 位作者 李强峰 宋维秀 周华坤 史正晨 《青海科技》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为探究紫果云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场40年生、90年生、140年生紫果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五点法采集0~10、> 10~20、> 20~30 cm的土壤样品,... 为探究紫果云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场40年生、90年生、140年生紫果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五点法采集0~10、> 10~20、> 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三种林龄和三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质量分数,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显著影响(P <0.01),对碳磷比和氮磷比有显著影响(P <0.01),对碳氮比无显著影响(P> 0.05)。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碳磷比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氮是影响土壤氮磷比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果云杉 生态化学计量 林龄
下载PDF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崔宇鸿 岑祚舟 +5 位作者 燕羽 李梓华 吴昊 李林欣 侯懿洋 卢志锋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为探讨不同连栽代次对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广西第1~3代连栽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储量和... 为探讨不同连栽代次对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广西第1~3代连栽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储量和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中,>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最高,0.25~1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含量均较高,>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均最高。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随连栽代次增加,>2和>1~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降低,0.25~1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均升高;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均降低,D升高;全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含量均降低,全土SOC、TN和TP储量均降低;>2、>1~2和0.25~1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大多呈下降趋势,<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均呈上升趋势。桉树人工林土壤C分解和矿化速率较快,土壤P有效性较高,土壤受N限制。RDA和PLS-SEM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对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的正面影响最大,连栽代次对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储量的负面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连栽 化学计量 桉树
下载PDF
设施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13
作者 张大庚 栗杰 +3 位作者 董越 肖柄政 黄怡婷 杨思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2-238,共7页
为探明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菜田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的主导因子,在调查辽宁省设施菜田栽培现状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共12个设施蔬菜产区165个蔬菜大棚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 为探明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菜田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的主导因子,在调查辽宁省设施菜田栽培现状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共12个设施蔬菜产区165个蔬菜大棚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比。结果表明,辽宁省设施土壤S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26.56±7.97)、(2.67±0.79)、(3.32±0.69)g/kg,养分含量均处于相对丰富水平。辽宁省设施菜田土壤C/N、C/P、N/P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平均值分别为9.92±0.85、8.74±4.21、0.90±0.51,均低于我国农田土壤的平均水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菜田土壤C/N变化幅度较小,N/P和C/P则略有降低。设施栽培条件下,菜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频率分布较集中,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和磷素积累的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比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下载PDF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一帆 武海涛 +5 位作者 刘吉平 刘丹丹 林奕伶 康玉娟 管强 张仲胜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期7-15,81,共10页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同海拔和典型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海拔梯度下,0~15 cm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1.78~130.45 g/kg、2.76~6.32 g/kg、0.54~1.20 g/kg,土壤C/N、C/P、N/P的范围是13.01~22.33、45.47~156.82、3.51~7.63,土壤TC、TN、TP储量介于21.18~129.17 t/hm^(2)、1.19~6.26 t/hm^(2)、0.23~0.82 t/hm^(2)。TC含量、TN含量、C/N、C/P、N/P、TC储量和TN储量均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中海拔峰值规律,而TP含量和TP储量则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植被带变化改变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储量。TC含量(59.21 g/kg)和TN含量(3.27 g/kg)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TP含量(0.57 g/kg)最大值出现在针叶林带;C/N(18.19)、C/P(122.66)和N/P(6.74)均在苔原带达到最大;而TC储量(76.95 t/hm^(2))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土壤TN储量(4.57 t/hm^(2))最大值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带,TP储量(1.12 t/hm^(2))在针叶林带达到最大。除TP储量外,不同植被带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表层聚集特征。不同植被带、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将为全球变化下长白山森林土壤C、N、P元素含量和储量的研究提供数据积累和基础支撑,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海拔 土层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硫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卫举 牟晓杰 +3 位作者 万斯昂 徐惠风 王苗苗 赵泽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31-239,共9页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硫(S)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采集辽河三角洲碱蓬湿地、芦苇湿地、香蒲湿地、油田区芦苇湿地、水稻田、玉米地、榆树林地7种不同类型土壤,测定C、N、P、S含量及其相关理...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硫(S)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采集辽河三角洲碱蓬湿地、芦苇湿地、香蒲湿地、油田区芦苇湿地、水稻田、玉米地、榆树林地7种不同类型土壤,测定C、N、P、S含量及其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TS含量多数未产生显著影响(只有碱蓬湿地和榆树林地存在显著差异)。4种湿地类型(芦苇湿地、香蒲湿地、碱蓬湿地和水稻田)土壤SOC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地和榆树林地。芦苇湿地、香蒲湿地、水稻田、玉米地的TN含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土壤TN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E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田TP含量最高,芦苇湿地次之,榆树林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硝态氮、铵态氮和硫酸盐含量也具有显著影响。芦苇湿地、香蒲湿地、水稻田的D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而水稻田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这主要与土壤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有关;受潮汐作用影响碱蓬湿地硫酸盐含量最高,其他区域无显著差异(P<0.05)。碱蓬湿地、油田区芦苇湿地和水稻田土壤的C∶N>20,其他区域均<20,表明前3种土壤硝化作用受有机碳可利用性控制,其他区域则受铵态氮可利用性控制;除油田区芦苇湿地以外其他区域土壤的C∶P均小于200,表明土壤磷活性较高,有利于植物生长;研究区N∶P均值为3.5,远低于全国N∶P平均值(8.0),因此N是研究区土壤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油田区芦苇湿地C∶S大于400,说明该区矿物态硫发生净固定,水稻田土壤C∶S介于200~400之间,表明土壤S既不用来合成有机硫也不从有机硫中释放,而其他区域土壤C∶S均小于200,表明这些区域目前基本处于土壤有机硫矿化过程中的净释放阶段,S不是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总体来看,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使土壤C、N、P、S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而这些改变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滨海湿地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雪莲 朱俊义 +3 位作者 关胜超 赵海英 张立秋 齐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1-28,共8页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 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 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海拔550 m的湿地含量最高;土壤全磷含量呈波动变化,海拔1 280 m含量最高.各海拔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0~5 cm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C/N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海拔815 m处比值最高.C/P、N/P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波动变化,C/P比值在815 m海拔处最高,N/P比值在550 m海拔处最高,各海拔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均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土壤C、N、N/P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盐度与C/P、N/P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与C、N、P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海拔和土壤盐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湿地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湿地 土壤有机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丹 范拴喜 +1 位作者 孙旻涵 黄意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49-52,64,共5页
[目的]探究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在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选取4个不同海拔梯度(1500、1800、2100、2400 m)的0~20、20~40、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及变化特征,... [目的]探究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在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选取4个不同海拔梯度(1500、1800、2100、2400 m)的0~20、20~40、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及变化特征,并计算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72、3.36、0.29 g/kg,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C/N、C/P、N/P的均值分别为9.58、94.45和10.02,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C/N呈下降趋势,N/P呈上升趋势,C/P无明显变化;0~20 cm土层的C/P、N/P均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而海拔2100~2400 m处不同土层的C/N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土壤C、N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20~40和40~60 cm土层中,海拔2100~2400 m处的土壤C/P、N/P均高于1500~1800 m,1500~1800 m处C/N高于其他海拔。[结论]该地区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随海拔有明显变异,总体表现为碳、氮含量丰富,磷缺乏,应适量增施磷肥,重视土壤保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有机 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层深度 秦岭
下载PDF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碳氮磷养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明玉飞 朱桃川 +5 位作者 张金豪 李传福 高舒 徐家林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显著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P<0.05);与作物地和撂荒地相比,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0~20 cm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作物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0~20 cm土壤化学计量差异显著,苜蓿地土壤C/N显著低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而土壤C/P和N/P则表现为苜蓿地显著高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0~20 cm土层苜蓿地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作物地分别提高88.38%、17.24%和39.16%(P<0.05),苜蓿地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酸解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PON和MBN比作物地显著提高135.29%和17.39%,较撂荒地显著提高207.69%和28.41%。因此,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均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修复和复垦土壤生物改土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地利用类型 化学计量 土壤有机组分 土壤改良
下载PDF
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绿涵 陈露蔓 +4 位作者 吕倩 李相君 胡汶廷 张妍 李贤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笋产量的影响,得到适宜雷竹生长和生产的生态化学计量比,为雷竹笋用林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雨城区中里镇1~5 a生雷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磷...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笋产量的影响,得到适宜雷竹生长和生产的生态化学计量比,为雷竹笋用林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雨城区中里镇1~5 a生雷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磷比施肥下(NP_(3)=3∶1、NP9=9∶1、NP_(15)=15∶1、NP_(21)=21∶1)雷竹碳氮磷养分变化规律和化学计量特征,通过笋产量和各器官养分、土壤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的雷竹营养生长规律。【结果】(1)氮磷施肥可以显著影响雷竹各器官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着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各器官的全C含量、C∶N和C∶P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全C和全P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N∶P则逐渐减小。(2)氮磷施肥对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影响较小。(3)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笋产量随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稳的趋势,雷竹笋产量与土壤p H、全N含量和碱解氮(AN)含量在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p H与雷竹各器官C∶P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AN含量与雷竹各器官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表明雷竹林地主要受N限制,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对其有一定缓解作用,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从经济效益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NP_(15)是较合适的氮磷施肥比例,该处理下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指导笋用林生产中施肥比例的选择,枝全C含量和细根全N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雷竹营养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笋用林 生态化学计量 不同比施肥 土壤养分 笋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