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土壤氮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1 位作者 安芳娇 牛子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有机肥2.4 t·hm^(-2))、高量氮磷化肥(NP3:N 300 kg·hm^(-2),P_(2)O_(5)225kg·hm^(-2)),低量氮磷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有机肥2.4 t·hm^(-2))、低量氮磷钾化肥(NPK1: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 kg·hm^(-2))、中量氮磷钾化肥(NPK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 135 kg·hm^(-2))、高量氮磷钾化肥(NPK3: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为区域农户施肥水平)、低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kg·hm^(-2),有机肥2.4 t·hm^(-2))、中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NPK2M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135 kg·hm^(-2),有机肥1.8 t·hm^(-2))、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3M1: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有机肥1.2 t·hm^(-2)),玉米-玉米-大豆轮作。2021年取样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17年不同施肥处理,NP3、NPK3和NP1M3处理比较,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开垦利用年限较短的砂质农田,钾素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有机肥施用可以提供作物需要的钾素营养;高量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低量化肥和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有机肥处理(M3)与单施化肥的4个处理(NP3、NPK1、NPK2、NPK3)比较,玉米产量与秸秆生物量已无显著差异,M3处理的产量甚至超过NPK1和NPK2处理;NPK1M3、NPK2M2和NPK3M1处理的玉米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三者之间差异很小。(2)玉米地上部吐丝期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但高量化肥氮投入处理(NP3、NPK3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处理最低;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施有机肥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NPK1M3处理最高,表明有机肥能提供较化肥更持久的氮素供应。各处理吐丝期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2.95%~80.41%)显著高于花后氮素积累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吐丝前积累的氮素是玉米植株氮素的主要来源。(3)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综上所述,新垦绿洲砂质农田高量化肥投入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有机肥的持续投入对作物产量的持续提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增施有机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投入;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保肥性能的提升和肥沃耕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 施肥运筹 玉米产量 氮素积累和转运 土壤积累
下载PDF
稻十绿肥轮作中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改良效果探析
2
作者 刘尚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0101-0104,共4页
本文旨在探析稻十绿肥轮作中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改良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紫云英生长特点与适应性进行分析,揭示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作用。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评价指标,探讨紫云英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机理。通过实验设计与详细数据... 本文旨在探析稻十绿肥轮作中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改良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紫云英生长特点与适应性进行分析,揭示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作用。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评价指标,探讨紫云英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机理。通过实验设计与详细数据支撑,论证紫云英在稻十绿肥轮作中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并促进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这些改善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和改良土壤结构。研究结果为稻十绿肥轮作中合理利用紫云英,提高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十绿肥轮作 紫云英 土壤有机质积累 土壤改良效果
下载PDF
蚯蚓生物积累表征土壤中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俊国 孙红文 +1 位作者 王兵 胡国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1-1155,共5页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引入蚯蚓-土壤积累因子(Earthworm-SoilAccumulationFactor,ESAF),就不同土壤中芘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在土壤中培养10d,体内积累芘的浓度达到平衡,积累浓度与土壤初始染毒浓度...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引入蚯蚓-土壤积累因子(Earthworm-SoilAccumulationFactor,ESAF),就不同土壤中芘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在土壤中培养10d,体内积累芘的浓度达到平衡,积累浓度与土壤初始染毒浓度成显著正相关;土壤性质对土壤中芘的生物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粘土矿含量越高,对芘的吸持能力越强,ESAF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有效性 蚯蚓-土壤积累因子
下载PDF
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白菜产量和土壤磷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刘建玲 廖文华 +2 位作者 王新军 贾可 孟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47-2153,共7页
【目的】研究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白菜产量和全磷、土壤全磷、有机磷、Olsen-P、水溶性磷及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及其各形态磷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2年微区筒肥料定位试验。【结果】磷用量150~600 mg.kg-1,白菜产量增加14.9%~21.... 【目的】研究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白菜产量和全磷、土壤全磷、有机磷、Olsen-P、水溶性磷及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及其各形态磷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2年微区筒肥料定位试验。【结果】磷用量150~600 mg.kg-1,白菜产量增加14.9%~21.5%;有机肥用量33.3~133.2 g.kg-1,白菜产量增加18.2%~25.9%;磷用量150、300、600 mg.kg-1及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磷肥,白菜产量均无显著变化;过量施用磷肥导致白菜对磷的奢侈吸收;随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显著增加;土壤Olsen-P占全磷的比重逐渐增加;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各形态磷均显著增加;土壤Olsen-P与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施用有机肥,土壤Olsen-P与土壤有机磷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白菜奢侈吸收磷素;土壤Olsen-P与土壤全磷、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施用磷肥对土壤有机磷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有机肥 产量效应 土壤积累 白菜
下载PDF
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的产量效应及土壤磷积累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刘建玲 李仁岗 +3 位作者 廖文华 贾可 孟娜 崔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16-1620,共5页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对蔬菜产量和磷肥用量对蔬菜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积累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白菜和辣椒产量,磷肥用量56.25~225.00kg·ha-1,白菜和辣椒分别增产47.2%~70.3%和116.0%...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对蔬菜产量和磷肥用量对蔬菜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积累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白菜和辣椒产量,磷肥用量56.25~225.00kg·ha-1,白菜和辣椒分别增产47.2%~70.3%和116.0%~221.3%;白菜磷肥用量高于225.00kg·ha-1、辣椒高于450.00kg·ha-1时,增施磷肥白菜和辣椒的产量无显著变化。随磷用量的增加白菜和辣椒植株的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大量施用磷肥导致蔬菜对磷的奢侈吸收。0~20cm土层全磷及Olsen-P随磷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磷肥用量与Olsen-P呈直线正相关。在连续两茬磷肥用量高于450.00kg·ha-1的土壤上种植白菜,施用磷肥无显著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大白菜 辣椒 产量效应 土壤积累 磷肥用量 土壤磷素 积累 白菜 轮作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积累及流失风险 被引量:32
6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1 位作者 许明祥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应,同时对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后能够迅速增加结皮层及2cm土层的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退耕0~20年间结...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应,同时对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后能够迅速增加结皮层及2cm土层的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退耕0~20年间结皮层的养分含量与退耕年限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a[b-exp(-cx)])拟合,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退耕20年间的增加速度变化不大,而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在退耕初期增加迅速,后期增加缓慢;自然发育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年均净贡献量为:有机质50.15g.m-2、全氮1.95g.m-2、全磷0.44g.m-2、碱解氮164.33mg.m-2、速效磷9.64mg.m-2和速效钾126.21mg.m-2,人工培育条件下生物结皮发育更快,对养分尤其是速效养分的贡献速率更高;生物结皮条件下养分含量的提高增加了养分流失风险,尤其是养分随泥沙流失大幅度增加,生物结皮增加的养分中平均有39.06%随泥沙流失,仅有60.94%得以保留.总之,生物结皮可迅速、全面增加表层土壤养分,但同时会加大养分流失风险.尽管如此,土壤养分的净增加量仍相当可观,显示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流失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河西边缘绿洲荒漠沙地开垦后土壤性状演变及土壤碳积累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苏永中 张珂 +2 位作者 刘婷娜 范桂萍 王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46-1654,共9页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状变化 土壤积累 开垦时间序列 荒漠沙地 河西走廊绿洲
下载PDF
海南省陵水县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洁 郑龙 +4 位作者 邵霜霜 范曼曼 成淑妍 张欢 高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53-1459,共7页
为探究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蔬菜种植区农田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对比该县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及主要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特征,评估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蔬菜/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积累明... 为探究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蔬菜种植区农田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对比该县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及主要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特征,评估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蔬菜/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积累明显,有效磷平均含量多在30 mg·kg^-1以上;而单一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缺乏,有效磷平均含量通常在22 mg·kg^-1以下,25.39%的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低于3 mg·kg^-1。区内土壤黏粒含量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较低,对磷的吸持能力整体较弱,超过80%的样品磷吸持指数(PSI)低于30这一敏感值。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PSI由大到小依次为砖红壤、水稻土和滨海砂土。PSI分别与有机质含量和无定形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的东南部蔬菜密集种植区与低固磷能力(PSI<15)土壤在空间上重合,是磷流失的关键源区。除大力实行肥料减量化技术外,针对性加强关键源区磷素流失的控制和缩短种植轮转周期是控制蔬菜种植区非点源磷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区 土壤积累 磷吸持能力 流失风险
下载PDF
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慧敏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为了解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特点,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研究该校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和流失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 为了解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特点,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研究该校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和流失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磷素积累受城市化和大量施用有机肥、化肥等的影响.土壤磷素空间异质性非常明显,深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土壤全P平均含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畜牧场(3.22 g?kg-1)>果园(1.67 g?kg-1)>桑园(1.54 g?kg-1)>蔬菜地(1.52 g?kg-1)>教学区(1.37 g?kg-1)、绿化用地(1.37 g?kg-1)>水田(1.14 g?kg-1)>旱地(1.06 g?kg-1)>水旱轮作地(1.02 g?kg-1)、生活区(1.02 g?kg-1).研究区内土壤磷饱和度平均达22.29%,土壤水可提取态P明显高于一般农业区,有很高的P流失风险.土壤磷饱和度25%这一磷素流失风险临界指标也适合于对研究区土壤磷流失风险的评价,该指标大致与有效P 77 mg?kg-1和全P 1.20 g?kg-1相当.研究认为,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显著,磷素流失造成水体污染风险很大,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 土壤积累 磷饱和度 空间异质性 GIS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方晰 陈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97,共14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制定科学有效的N、P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N、P积累转化,土壤N、P耦合与平衡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土壤N、P各形态含量及其组成比例随植被恢复而变化,但由于植物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壤(包括微生物)N、P积累转化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土壤N、P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试验方面,有关随植被恢复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中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及其耦合关系受到植被因子(凋落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和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壤类型森林生态系统P循环及其调控机制;随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土壤N、P限制格局是否发生改变,N、P耦合与平衡关系趋于加强或解耦;建立和完善有效预测N、P循环功能耦合的综合模型,特别是将N、P循环间的耦合关系与C循环功能联系起来的模型等不仅是当前森林土壤养分科学管理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N、P积累 转化过程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志辉 葛旦之 +1 位作者 熊远福 刘若书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38,共3页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杨志辉,葛旦之,熊远福,刘若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桃江县农业局/)我们通过淹水培养试验和稻田土壤肥力演变模拟试验,对...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杨志辉,葛旦之,熊远福,刘若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桃江县农业局/)我们通过淹水培养试验和稻田土壤肥力演变模拟试验,对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肥力 土壤积累
下载PDF
蔬菜土壤养分积累状况与环境风险 被引量:35
12
作者 马朝红 方建坤 《长江蔬菜》 2000年第12期43-45,共3页
依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和养分平衡原理 ,结合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 ,蔬菜养分投入量远高于蔬菜生长需肥量 ,导致氮、磷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其中以磷最为突出 ,每季蔬菜磷的积累量达到 2 2 0~ 380kg/hm2 ,氮的积累量为 80~... 依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和养分平衡原理 ,结合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 ,蔬菜养分投入量远高于蔬菜生长需肥量 ,导致氮、磷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其中以磷最为突出 ,每季蔬菜磷的积累量达到 2 2 0~ 380kg/hm2 ,氮的积累量为 80~ 2 10kg/hm2 。养分投入不平衡已成为制约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土壤养分积累 施肥 环境影响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建华 马向忠 《山地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36-41,共6页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地带是交界土壤地球化学活跃地段。并讨论了土壤物质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淮交界带 土壤物质迁移 土壤物质积累 土壤
下载PDF
影响C_4草本植物C/N比值变化的因素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朴河春 朱建明 +1 位作者 余登利 冉景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1-629,共9页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尤其是Ca和N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对植物的N含量、C/N比值和δ13C值的影响,以了解植物的C/N比值(指示植物残留物质量的一种标志)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含量和δ13C值具有随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大趋势,而植物的C/N比值在砂岩地区虽有减小的趋势,在石灰岩地带则没有。对所研究的C4草本植物来说,在土壤pH值为5.8的中性条件下显示出Ca的最大吸收,因此,Ca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变模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并存在土壤交换性Ca的边界浓度:当土壤可交换性Ca的含量为2.24 mg/g,相应土壤的pH值在5.8以下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上升,而植物的C/N比值会显著降低;当Ca在边界浓度以上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下降,而植物的C/N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草类植物 营养元素相互作用 土壤可交换性Ca含量 C同位素 C/N比值 海拔 土壤有机C的积累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土壤含氯背景值和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CI~-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元洪 陈仁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34-237,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含氯背景值较低,多在100mg/kg以下。施用合氯化肥会引起土壤C1-积累,但残留牢固土质而异,变幅为0~30%,质地较轻、渗排水良好的土壤,C1-残留率较低,反之则较高,但一般在10%以下。非灌溉的果园土壤C1-留率不一定高于水田。连续施用含氯化肥2~3年,土壤C1-浓度未超过作物的C1-临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氯背景值 含氯化肥 土壤C1 ̄积累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对草甸草原带土壤碳积累的影响
16
作者 白龙 孙晓凯 +2 位作者 刘英 王晓红 韩志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有机碳密度(P〈0.01)。6种恢复模式的碳积累呈3种特点:其一,果-草和林地模式,有机碳积累在0~60 cm没有显著变化,在60 cm以下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二,果-田模式、栽培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三,天然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在1 m深土层内,除了天然草地外的另外5种恢复模式的土壤中,80%以上的有机碳贮量分布在60 cm以内的土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不同恢复模式 土壤积累
下载PDF
马铃薯连作对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丹丹 刘星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王亚飞 王蒂 沈其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探明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减轻连作对块茎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连作年限对土壤表层(0~20cm)盐分积累和水溶性盐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全盐含量,连作3a(CP3)、4a(... 为了探明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减轻连作对块茎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连作年限对土壤表层(0~20cm)盐分积累和水溶性盐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全盐含量,连作3a(CP3)、4a(CP4)和5a(CP5)的土壤总盐量分别比对照(轮作,RP)增加了89.9%、155.6%和157.6%.随连作年限延长,土壤的电导率(EC)也随之升高,CP3、CP4和CP5分别比RP增加了41.7%、41.7%和56.3%.马铃薯连作增加了表层土壤中K^+、Na^+、Mg^2+、Cl^-和HCO^3-的含量,其中以Na^+和Cl^-的增加最为显著,CP3、CP4和CP5处理的Na^+含量分别比RP增加了47.6%、52.4%和57.1%,最快,CP3、CP4和CP5的Cl^-分别比RP增加100.0%、150.0%和455.0%.马铃薯连作降低了表层土壤Ca^2+的含量,CP3、CP4和CP5分别比RP降低了23.3%、32.1%和48.2%.连作3a(CP3)是马铃薯"大西洋"块茎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阈值点,同时也是表层土壤中全盐量超过3.0g/kg的起始点.表层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及其组成的相对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西洋"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积累 土壤电导率
下载PDF
滴灌施肥条件下减量施肥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志文 万书勤 +2 位作者 康跃虎 孙清华 张若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33,38,共7页
为了进一步确定合理施肥量并有效指导滴灌条件下的肥料管理,以马铃薯“夏波蒂”为试材,基于推荐施肥量(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20、105、495kg/hm^2),布置了5个施肥量比例的滴灌施肥灌溉处理,分别为推荐施肥量的10%(F1)、30%(F2)、50... 为了进一步确定合理施肥量并有效指导滴灌条件下的肥料管理,以马铃薯“夏波蒂”为试材,基于推荐施肥量(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20、105、495kg/hm^2),布置了5个施肥量比例的滴灌施肥灌溉处理,分别为推荐施肥量的10%(F1)、30%(F2)、50%(F3)、70%(F4)和90%(F5),研究了其对收获时农田土壤养分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整个生育期的滴灌施肥灌溉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0~60cm土层的硝态氮浓度增加,且向土壤下层的移动增加;0~40cm土层的铵态氮浓度和0~30cm土层的速效磷浓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0~60cm土层的速效钾浓度在垂直分布减弱,而水平分布增加。当施肥量比例在70%左右(F4)时,土壤养分主要在积累0~40cm土层,且向下层土壤淋失较少。马铃薯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F3处理最高,为25.3t/hm^2,除显著高于F1处理外,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滴灌施肥灌溉时,当施肥量比例为推荐施肥量的70%左右时,马铃薯田的土壤养分主要积累在0~40cm土层,并降低了施肥量、减少了养分从根区的淋失,且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施肥 马铃薯 施肥量比例 土壤养分积累
下载PDF
植物有效磷与水溶性磷对土壤磷素积累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童文彬 邱志腾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当土壤全磷达到0.80~0.95 g/kg以上时,植物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幅明显地增强;而当植物有效磷分别为42~62、165~265 mg/kg以上时,土壤水溶性磷水平发生了明显的2个递增过程。总体上,河谷平原土壤中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发生明显变化时土壤积累磷的临界值相对较低。由于易释放态磷占土壤磷的比例随磷积累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控制土壤磷素的过度积累可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积累 有效磷 水溶性磷 转变点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异养呼吸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永孟 邓翠 +3 位作者 吕茂奎 熊小玲 李佳玉 谢锦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6-1168,共13页
土壤异养呼吸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因素。以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未治理地(Y0)、恢复14 a(Y14)、恢复31 a(Y31))为对象,对不同呼吸组分进行测定并结合温度、水分以及微生物等因子,研究马尾松林恢复对土壤异... 土壤异养呼吸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因素。以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未治理地(Y0)、恢复14 a(Y14)、恢复31 a(Y31))为对象,对不同呼吸组分进行测定并结合温度、水分以及微生物等因子,研究马尾松林恢复对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土壤异养呼吸差异显著,恢复31 a显著大于恢复14 a以及未治理地,未治理地异养呼吸速率仅为0.99μmol·m^(–2)·s^(–1),而治理14 a、31 a分别为2.20、2.80μmol·m^(–2)·s^(–1);温度是异养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解释季节变化的40.6%(Y0)、62.2%(Y14)、66.6%(Y31);马尾松林恢复后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显著增加,Y0、Y14、Y31的Q10分别为1.58、1.93和1.82;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异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比例为77.94%(Y0)、70.84%(Y14)、77.35%(Y31)。结构方程表明,在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温度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影响土壤异养呼吸变化的主要因子,其中SOC、土壤微生物与异养呼吸显著正相关,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与异养呼吸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植被恢复过程中SOC的积累以及缺乏有效的物理保护增加了微生物对SOC的分解,另一方面土壤环境温度的降低和细菌、真菌丰度的增加以及群落中变形菌、子囊菌、酸杆菌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微生物对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强度,导致异养呼吸碳排放的持续增加,最终限制了马尾松林土壤碳吸存效率。因此,较高的土壤异养呼吸可能是影响红壤侵蚀退化区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呼吸敏感性Q_(10) 异养呼吸比例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积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