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1
作者 彭成林 赵书军 +6 位作者 佀国涵 朱秀秀 牛鑫泽 袁家富 徐大兵 刘威 周剑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197,共6页
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 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轻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常规管理处理,于湖北省潜江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机插条件下,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8.5%和9.4%,增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常规管理,水分优化管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正效应大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水稻分蘖后期,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0~10 cm土层亚铁含量下降40.8%~41.8%,0~2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下降45.1%~46.4%;与分蘖后期相比,水稻收获后0~20 cm土层亚铁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水分优化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缓解土壤潜育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分优化管理 土壤还原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琨 秦鱼生 +4 位作者 喻华 樊红柱 曾祥忠 廖训昌 涂仕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32,共6页
针对冬水田影响水稻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鸡粪和硅钙肥增产效果较好,2011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1.3%和10.7%,201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9... 针对冬水田影响水稻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鸡粪和硅钙肥增产效果较好,2011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1.3%和10.7%,201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9.4%和13.0%;在还原性物质总量上,鸡粪处理较对照增加5.7%,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害物质增加的风险,不宜长期在冬水田中施用,而硅钙肥处理则比对照降低19.6%。石灰的效果不稳定,可能与两年遇到的极端天气(第一年严重干旱,第二年涝灾)有关,其效果还需要继续验证;锌肥的效果较差。因此,对长期淹水、地势较低的冬水田来说,硅钙肥是比较理想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后能保证水稻健壮生长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还原性物质
下载PDF
加气灌溉对麦秸秆还田后土壤还原性与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江 潘艳川 +2 位作者 缴锡云 胡伟钰 刘永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0-259,共10页
为揭示添加微纳米气泡的加气灌溉对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轮作区水稻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进气量的加气灌溉方式,设置6个处理(无秸秆还田不加气灌溉(CK)、小麦秸秆还田不加气灌溉(ST)、小麦秸秆还田+进气量0.3 L/min加气灌溉(SO1)、小麦... 为揭示添加微纳米气泡的加气灌溉对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轮作区水稻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进气量的加气灌溉方式,设置6个处理(无秸秆还田不加气灌溉(CK)、小麦秸秆还田不加气灌溉(ST)、小麦秸秆还田+进气量0.3 L/min加气灌溉(SO1)、小麦秸秆还田+进气量0.5 L/min加气灌溉(SO2)、小麦秸秆还田+进气量0.7 L/min加气灌溉(SO3)和小麦秸秆还田+进气量0.9 L/min加气灌溉(SO4))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观测不同处理下的土壤还原性状况以及水稻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强土壤的还原性状况,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改善土壤还原性,且随着进气量的增加改善效果逐渐增强,当进气量为0.9 L/min时,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Fe ^(2+)含量、Mn ^(2+)含量最高可降低48.66%、56.11%和42.76%;进气量在0.5~0.7 L/min时的加气灌溉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缓解秸秆还田带来的水稻生长前期生长受到抑制的问题,促进水稻根系良好生长,利于水稻光合作用的有效性,促进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微纳米加气灌溉处理较无秸秆还田以及秸秆还田不加气灌溉处理最高可增产19.7%。综合考虑添加微纳米气泡的加气灌溉对于改善秸秆还田后土壤的还原性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推荐使用溶解氧质量浓度为8.06 mg/L的微纳米气泡水(SO3处理)对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后的水稻进行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纳米加气 灌溉 秸秆还田 土壤还原性 作物生长
下载PDF
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友明 郭晏汝 +2 位作者 马行空 田间 董元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8期58-65,共8页
为探究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水泥池模拟稻田环境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稻蟹共作与水稻单作模式7个土壤理化指标和4个土壤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稻田单作相比,稻蟹共作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还原性物质... 为探究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水泥池模拟稻田环境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稻蟹共作与水稻单作模式7个土壤理化指标和4个土壤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稻田单作相比,稻蟹共作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稻蟹组的总有机碳略高于稻田组,但总氮略低于稻田组;稻蟹组与稻田组的Eh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之间差异达20.95%;稻蟹组和稻田组土壤粒径机械组成均为粉粒>粘粒>粗细砂粒,粉粒占比均超过80%,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稻田组的四种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稻蟹组的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与稻田组一致,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其酸性磷酸酶没有变化。可见,稻蟹共作系统由于河蟹的引入,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率,改良了土壤,其水稻根系分布较多的10~15 cm底层土壤显示了较强的土壤酶活性,促进了水稻对稻蟹共作系统中碳、氮等元素的高效利用。因此,稻蟹共作系统既有利于水稻生长,又有利于河蟹养殖,可以作为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率 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 土壤粒径 土壤酶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冷泥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琨 秦鱼生 +2 位作者 喻华 冯文强 涂仕华 《西南地区作物系统养分管理研究》 2013年第1期313-319,共7页
我们针对冷泥田土壤障碍因子,在不改变现有耕作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冷泥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的结果表明:鸡粪和硅钙肥增产效果较好,2011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1.26%和10.74%,2012分别增... 我们针对冷泥田土壤障碍因子,在不改变现有耕作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冷泥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的结果表明:鸡粪和硅钙肥增产效果较好,2011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1.26%和10.74%,2012分别增产9.40%和13.02%;而在还原性物质总量上,鸡粪较对照增加5.69%,硅钙肥则降低19.59%。因此,硅钙肥是比较理想的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冷泥田改良,既能保证水稻产量,又能显著降低毒性还原性物质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水稻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还原性物质
原文传递
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特征及与甲烷排放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家梅 纪雄辉 +3 位作者 霍莲杰 彭华 官迪 盛姣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4-648,共5页
以南方稻田土壤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五种不同施肥(无肥、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稻草+化肥)处理,监测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亚铁(Fe2+)含量、土壤Eh值和甲烷(CH4)排放的动态变化,... 以南方稻田土壤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五种不同施肥(无肥、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稻草+化肥)处理,监测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亚铁(Fe2+)含量、土壤Eh值和甲烷(CH4)排放的动态变化,分析还原性物质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田CH4排放通量、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较高,并随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Eh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介于-238至118 mv之间,且为水稻生长前期低,后期高。施用有机肥后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比化肥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3%和11%,而土壤Eh值则低于无肥和化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CH4排放通量与土壤中活性还原性物质、Fe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中Fe2+含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控制稻田土壤中Fe2+含量有利于稻田CH4的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甲烷 土壤还原物质 亚铁(Fe2+) 土壤Eh值
原文传递
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对MnO_2和土壤氧化锰的还原溶解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源 徐仁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7-1042,共6页
为考察土壤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行为,本文选取常见的根系分泌的8种有机酸(抗坏血酸、香草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水杨酸、半胱氨酸和邻苯二甲酸)和1种酚类化合物(邻苯二酚),人工合成的Mn O2和5种富含氧化锰的土壤(广东徐闻的砖红壤... 为考察土壤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行为,本文选取常见的根系分泌的8种有机酸(抗坏血酸、香草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水杨酸、半胱氨酸和邻苯二甲酸)和1种酚类化合物(邻苯二酚),人工合成的Mn O2和5种富含氧化锰的土壤(广东徐闻的砖红壤、海南澄迈的砖红壤、云南昆明的砖红壤、浙江嵊县的红壤和江苏南京的黄棕壤),研究了有机化合物对氧化锰的还原溶解作用.结果表明,较低p H和较高温度有利于有机化合物对Mn O2的还原溶解.在p H 4.5—5.5和温度5—45℃范围内,不同有机化合物还原溶解Mn O2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邻苯二酚>半胱氨酸>抗坏血酸>香草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水杨酸≈邻苯二甲酸.邻苯二酚、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对土壤中氧化锰也有较强的还原溶解能力.当5种土壤比较时,徐闻砖红壤中还原溶解出的锰量最高,其次为昆明砖红壤,嵊县红壤中还原溶解出的锰量最小.当有还原性有机化合物存在时徐闻砖红壤、昆明砖红壤和澄迈砖红壤中的氧化锰容易发生还原溶解反应,增加土壤中可溶态和交换态Mn2+的含量,并可能对植物产生锰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二氧化锰 土壤还原 氧化锰的还原溶解 锰毒.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潘玉才 钱非凡 +4 位作者 黄卫红 陆群 沈金芳 朱恩 田仲和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59-65,共7页
麦秸还田对稻谷成苗和稻苗分蘖有一定的影响 ,还田量越大 ,成苗率越低。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数少。麦秸还田的稻苗植株干重和N、P、K含量高于不还田 ,这就表明 ,麦秸适量还田或通过干湿交替 ,使群体变化不受影... 麦秸还田对稻谷成苗和稻苗分蘖有一定的影响 ,还田量越大 ,成苗率越低。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数少。麦秸还田的稻苗植株干重和N、P、K含量高于不还田 ,这就表明 ,麦秸适量还田或通过干湿交替 ,使群体变化不受影响 ,则可提高水稻产量。水稻拔节前测定的数据表明 ,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含量较高 ,Eh的变化范围在 - 94mV~ 54m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土壤还原性物质 水稻生长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武益 朱利群 +2 位作者 王伟 张政文 卞新民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灌溉方式下,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淹水灌溉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pH降低,还原性有毒物质累积,降低土壤通气性,导致水稻根系泌氧能力降低,黑化程度增加,同时...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灌溉方式下,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淹水灌溉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pH降低,还原性有毒物质累积,降低土壤通气性,导致水稻根系泌氧能力降低,黑化程度增加,同时顶三叶叶面积降低、夹角变大,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后期的株高、干物质积累和物质转运;干湿交替灌溉能够有效缓解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增加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两种灌溉方式下的覆盖还田方式在水稻根系活力、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方面都优于翻耕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秸秆还田 水稻 土壤还原性物质
原文传递
Soil Aeration Variability as Affected by Reoxidation 被引量:3
10
作者 A.WOLIńSKA Z.STE PNIEWSK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il physical parameters during the recovery from anoxic stresses (reoxidation) is largely unrecogniz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haxacterise the soil aeration status and derive correlati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il physical parameters during the recovery from anoxic stresses (reoxidation) is largely unrecogniz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haxacterise the soil aeration status and der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variable aeration factors during reoxidation. Surface layers (0-30 cm) of three soil types, Haplic Phaeozem, Mollic Gleysol, and Eutric Cambisol (FAO soil group),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for a range of pF values (0, 1.5, 2.2, 2.7, and 3.2), corresponding to the available water for microorganisms and plant roots. The variability of a number of soil aer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water potential (pF), air-filled porosity (Eg), oxygen diffusion rate (ODR), and redox potential (Eh), were investigated. These parameters were found to be interrelated in most cas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 〈 0.001) negative correlations of pF, Eg, and ODR with Eh. A decrease in water content as a consequence of soil reoxidation was manifest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values of aeration factor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ing of soil redox processes during recovery from flooding and might be useful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iming at soil reoxidation and soil fertility optimis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filled porosity oxygen diffusion rate redox potential soil reoxidation water potential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Soil Properties on Zinc Solubility Dynamics Under Different Redox Conditions in Non-Calcareous Soils
11
作者 Michelle Anne Belen BUNQUIN Susan TANDY +1 位作者 Sarah Johnson BEEBOUT Rainer SCHU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96-105,共10页
Zinc(Zn) deficiency in paddy soils is often a problem for rice production.Flooding can decrease metal availability in some noncalcareous soil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soil redox status.Laboratory ... Zinc(Zn) deficiency in paddy soils is often a problem for rice production.Flooding can decrease metal availability in some noncalcareous soil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soil redox status.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that governed the dynamics of Zn in non-calcareous paddy soils at varying redox potentials(Eh).Airdried non-calcareou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four different paddy field sites in the Philippines were submerged and incubated in a reaction cell with continuous stirring and nitrogen purging for 4 weeks,and then purged with compressed air for another week to reoxidize the system.The Eh of the four soils started at 120 to 300 mV,decreased to —220 to —300 mV after 100 to 250 h of reduction,and was maintained at this low plateau for about 2 weeks before increasing again upon reoxidation.Zinc solubility showed contrasting patterns in the four soils,with two of the soils showing a decrease in soluble Zn as the Eh became low,probably due to zinc sulfide(ZnS) precipitation.In contrast,the other two soils showed that Zn solubility was maintained during the reduced phase which could be due to the competition with iron(Fe) for precipitation with sulfide.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S,Fe,and manganese(Mn) oxides in the four soils apparently influenced the pattern of Zn solubility after 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OSM paddy soil precipitation rice soil sulfide SPECIATION Zn avail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