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波入射时凸起场地的地形和土层放大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季 梁建文 巴振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7,共12页
基于间接边界元法,首先采用Ricker波作为输入波,分别研究了SH波入射时均匀半空间凸起场地、两侧含覆盖土层的岩质凸起场地、匀质土质凸起场地、异质土质凸起场地的波传播特征,同时比较了凸起地形与土层对Ricker波的放大效应,研究表明,... 基于间接边界元法,首先采用Ricker波作为输入波,分别研究了SH波入射时均匀半空间凸起场地、两侧含覆盖土层的岩质凸起场地、匀质土质凸起场地、异质土质凸起场地的波传播特征,同时比较了凸起地形与土层对Ricker波的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覆盖土层能增强场地对地震动的散射和反射效应并延长地震动持时,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比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Taft波、El Centro波和天津波作为输入地震动,研究了异质土质凸起场地的地震响应,就本文所考虑的模型而言,这3种地震动输入下得到的凸起场地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的放大幅度分别为102.9%、149.9%和186.7%,大大高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为考虑地形效应而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行增幅的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起场地 土层放大效应 地形放大效应 地震响应 SH波 斜入射
下载PDF
风化半圆形河谷引起的土层与地形放大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宁 高玉峰 +1 位作者 代登辉 陈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为从理论上揭示二维土层放大效应、地形效应及其相对重要性,构造了含有风化层的半圆形河谷的数学物理模型,利用波函数展开法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了风化半圆形河谷对平面SH波散射和衍射的解析级数解。计算并对比了风化与未风化... 为从理论上揭示二维土层放大效应、地形效应及其相对重要性,构造了含有风化层的半圆形河谷的数学物理模型,利用波函数展开法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了风化半圆形河谷对平面SH波散射和衍射的解析级数解。计算并对比了风化与未风化河谷的地表位移反应,通过系统分析地面运动的放大形态与幅值,发现二维土层放大效应通常在风化土层范围内占据绝对优势,而地形效应控制着风化土层范围以外的地面运动放大,并且土层放大值通常大于地形放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河谷 地形效应 土层放大效应 波传播与散射
下载PDF
埃及综合地震灾害图
3
作者 HeshamEI—Araby 孙启伟 熊道慧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03年第4期1-12,共12页
埃及是世界上有2800年地震活动史料记载的少数地区之一,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也可追溯到1899年。近期在开罗西南发生的灾难性地震(1992年10月12日,5.9级)和早些时候在阿斯旺西南的地震活动(1981年11月14日,5.5级)引起人们对进一步认识... 埃及是世界上有2800年地震活动史料记载的少数地区之一,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也可追溯到1899年。近期在开罗西南发生的灾难性地震(1992年10月12日,5.9级)和早些时候在阿斯旺西南的地震活动(1981年11月14日,5.5级)引起人们对进一步认识埃及地震活动性,尤其是人口稠密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地区(例如,阿斯旺大坝周围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地震 地震活动分布 地震灾害图 GIS环境 震中分布图 震中频度图 危险断裂图 土层放大效应 土层液化图 人口灾害图
下载PDF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Peak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in Class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4
作者 Diao Ting Chen Shijun Jiang Zaof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4期498-506,共9页
In this paper,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ks ) of peek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exceedance probability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data of soil ... In this paper,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ks ) of peek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exceedance probability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data of soil layers collected from 358 boreholes of class Ⅱ sites and 140 boreholes of class Ⅲ site. From the results, one can conclude that: (1) The scatter plot of ks generally obeys a normal distribution ; (2) k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ngth of input ground motion, which is more apparent in Class Ⅲ site than in class lI site; (3) for class Ⅱ sit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of the bedrock interface where ground motion inputs, ks increases gradually until to a stable value when the depth reaches up to approximately 20 meters or larger. Yet, for class Ⅲ site, ks is insensitive to the depth; (4) the average of ks for class Ⅱ site is 1.47,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used in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 ( GB 18306-2001 ). Also, ks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ground motion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Site condition Exceedanceprobability amplification fact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