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记忆、祝祷与象征——关于澳门“土生文学”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少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6,共7页
澳门土生文学关于土生人“起源”的记忆,为解释澳门土生何以从繁复的遗传底本简约为中葡混血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其祝祷与歌唱的意蕴是建构“澳门性”的表述;澳门土生文学作为跨文化的文学“镜像”,一定程度上是关于澳门文学跨文化... 澳门土生文学关于土生人“起源”的记忆,为解释澳门土生何以从繁复的遗传底本简约为中葡混血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其祝祷与歌唱的意蕴是建构“澳门性”的表述;澳门土生文学作为跨文化的文学“镜像”,一定程度上是关于澳门文学跨文化场域的提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土生文学 象征
下载PDF
“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中一个难解的情结 被引量:2
2
作者 饶芃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25-29,共5页
澳门近400年来的历史,产生了一个澳门土生葡人族群。19世纪就有人收集过他们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澳门全生作家,并创作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诗歌和小说。本文试图从澳门土生对自身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焦虑情结入手... 澳门近400年来的历史,产生了一个澳门土生葡人族群。19世纪就有人收集过他们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澳门全生作家,并创作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诗歌和小说。本文试图从澳门土生对自身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焦虑情结入手,探讨澳门土生文学中澳门土生的边缘心态,让人们了解在中葡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土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土生文学 文学研究 边缘心态
下载PDF
论澳门土生文学的中国文化色彩 被引量:2
3
作者 艾尤 《华文文学》 2008年第3期70-76,共7页
本文从家国意识、艺术风貌和文学意象等方面,对澳门土生文学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进行了解读,剖析了澳门土生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早已深深地浸入澳门土生葡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学作品中。
关键词 澳门葡人 澳门土生文学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写在澳门文学的边缘——澳门土生文学论略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晓峰 刘月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澳门土生文学 <<文化杂志>> 文本 <<玉坠>>
下载PDF
澳门土生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审美选择
5
作者 胡婧 《华文文学》 2021年第4期50-55,共6页
后殖民主义理论承续自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其核心命题之一是对文化身份的探讨。澳门土生族群是中葡文化的混血者,土生葡人作家创作时面临多重文化背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葡国文化成为土生作家文化身份认同的首要问题。作者的文化... 后殖民主义理论承续自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其核心命题之一是对文化身份的探讨。澳门土生族群是中葡文化的混血者,土生葡人作家创作时面临多重文化背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葡国文化成为土生作家文化身份认同的首要问题。作者的文化认同又直接影响他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在澳门回归前后的过渡期,土生文学中的审美选择呈现出新特点,这与澳门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土生族群虽然努力在混杂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土生文学 文化身份 审美取向
下载PDF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概论
6
作者 张剑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70,共8页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是澳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有着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现阶段的澳门,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文学现象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客观上有走向式微的倾向。
关键词 澳门 葡人文学 重要作家作品 史料价值 式微
下载PDF
澳门文学体裁发展态势与特征探析
7
作者 张剑桦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7-82,共6页
澳门文学各种体裁发生、发展的历程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体裁发展态势与特征。研究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及其特质,有必要着手探究澳门文学格局中各种文学样式的演进和变化。
关键词 澳门文学 体裁 发展态势 土生文学 文学评论 序文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文学新形态与局限论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古远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文学,具有"起点"或"重新出发"的意味,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或有文学也是香港文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与台港不同更与大陆有异的特殊形态的文学:具有流动性和国际性,作家们没有被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文学,具有"起点"或"重新出发"的意味,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或有文学也是香港文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与台港不同更与大陆有异的特殊形态的文学:具有流动性和国际性,作家们没有被纳入体制,纯是个体写作,没有或少有台港文学常见的文学主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不仅使澳门文学初步定型,而且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资源由以文学报刊为主导的写实文学,以商业利益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华文(白话文、文言文还有粤语)、葡萄牙文和英文为媒介的多元文学组成,构成"三足鼎立"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华文文学 土生文学 大众文学
下载PDF
澳门文学的文化观照——评《澳门文学概观》 被引量:1
9
作者 管宁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3期118-119,共2页
在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之际,一部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澳门文学概观》(刘登翰主编、以下简称《概观》)问世了。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澳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受葡萄牙殖民统... 在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之际,一部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澳门文学概观》(刘登翰主编、以下简称《概观》)问世了。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澳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澳门,与曾经历过百年殖民沧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发展 文化观照 土生文学 旧体诗词 文学 实证分析 文学体裁 著者分析 中国文化 八九十年代
下载PDF
澳门文学的发展脉络 被引量:3
10
作者 古远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作为弹丸之地的澳门,地域虽小,但却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从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逐步入侵澳门半岛后,西方宗教文化随之登陆澳门,澳门由此成为中西文化传播的发源地.澳门最先是远离中原文化的小渔村,骚人墨客汤... 作为弹丸之地的澳门,地域虽小,但却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从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逐步入侵澳门半岛后,西方宗教文化随之登陆澳门,澳门由此成为中西文化传播的发源地.澳门最先是远离中原文化的小渔村,骚人墨客汤显祖、魏源、梁启超等人到这里只把它当作一个驿站,但仍留下了“动其吟思、写其兴趣”的诗篇.据韩国全北大学中文系客座副教授李德超在《中国文学之发展概况》一文中统计:与澳门文学有涉的作家作品,清至鸦片战争前有48人,186篇;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有52人,40篇;民国成立以后有36人,100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发展脉络 土生文学 中国文学 中西文化 作家作品 澳门华文文学 文学创作 “海上丝绸之路” 葡人
下载PDF
走进这方风景——澳门文学的历史剖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登翰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9年第3期11-15,共5页
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相对于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澳门文学是个“迟到者”.开过了九届的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其最初的名称是台湾、香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直到第5届(1991年)才在台湾、香港之后加进了“澳门”二字.但是,即使如此,提... 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相对于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澳门文学是个“迟到者”.开过了九届的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其最初的名称是台湾、香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直到第5届(1991年)才在台湾、香港之后加进了“澳门”二字.但是,即使如此,提交会议的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仍然寥寥.在近二十年来内地对台港文学的研究热中,出版了百部以上的专门论著,其中仅台湾香港的文学史、类文学史和文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形象 海外华文文学 葡萄牙 圣保禄学院 土生文学 文学 葡人 文学作品 古体诗词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边缘的丰饶——澳门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殊品格
12
作者 张堂锜 《励耘学刊》 2010年第2期127-148,共22页
澳门现代文学自1980年代开始自觉突破与起飞发展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从沙漠到绿洲,澳门现代文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途,也走出了自身的格局。一如澳门的象征标志"莲花"般,在长期的异国文化与博彩文化环伺下,始终有... 澳门现代文学自1980年代开始自觉突破与起飞发展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从沙漠到绿洲,澳门现代文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途,也走出了自身的格局。一如澳门的象征标志"莲花"般,在长期的异国文化与博彩文化环伺下,始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澳门文学因此格外值得我们尊敬。观察澳门文学的发展轨迹,笔者归纳出其特殊性有四:殖民/移民色彩、过客/边缘心态、小城/华人传统、商业/报刊性格。这四点决定了澳门文学自1980年代以来的审美风格、艺术倾向与文化品格,其特色与局限都受到了这些特殊性的制约与影响,并因此而和港、台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澳门现代文学 土生文学 博彩业 新移民
下载PDF
新的视野 新的开拓——评刘登翰主编的《澳门文学概观》
13
作者 计红芳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9年第3期69-71,共3页
文学史撰著往往有这样几种形式:整体文学史、文体史和断代文学史.整体文学史是常见形式,而文体史和断代史则可看作是研究愈见深入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文学史形式,即区域文学史.区域文学当然不可能离开整体文学的影响而游离于... 文学史撰著往往有这样几种形式:整体文学史、文体史和断代文学史.整体文学史是常见形式,而文体史和断代史则可看作是研究愈见深入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文学史形式,即区域文学史.区域文学当然不可能离开整体文学的影响而游离于整体文学的视线之外,但必有其自身鲜明独特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发展 区域文学 刘登翰 文学批评 新的开拓 土生文学 旧体诗词 二十世纪 叙述方式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旗袍》人物形象研究
14
作者 徐月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95,共5页
江道莲是中国澳门最早的土生葡人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集《旗袍》被称之为中国澳门女性文学的滥觞。江道莲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26则短篇故事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华人女性在战争与动荡背景下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具... 江道莲是中国澳门最早的土生葡人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集《旗袍》被称之为中国澳门女性文学的滥觞。江道莲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26则短篇故事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华人女性在战争与动荡背景下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文章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旗袍》中主要的三类女性形象,挖掘这些女性形象的形成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读江道莲对女性形象的建构,探析其女性观,为读者理解她的作品提供全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道莲 土生文学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澳门新诗创作及其评论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古远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39,共6页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澳门新诗 土生文学 澳门新诗批评
下载PDF
略论鲁迅文化的澳门地区映象
16
作者 郑靖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2,共6页
澳门地区社会重视鲁迅,甚至对鲁迅表现出一种偏爱和信仰,这和澳门地区的中华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在澳门地区这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当中,尽管土生文学也是澳门地区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澳门地区汉语新文学这一脉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发展... 澳门地区社会重视鲁迅,甚至对鲁迅表现出一种偏爱和信仰,这和澳门地区的中华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在澳门地区这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当中,尽管土生文学也是澳门地区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澳门地区汉语新文学这一脉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发展路径,兀自倔强地吸收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的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中华文化传统 汉语新文学 澳门地区 土生文学 发展路径 鲁迅文化 文化精髓
下载PDF
Soil Fertility in Agroforestry System of Chinese Fir and Villous Amomum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14
17
作者 YANG YUSHENG, CHEN GUANGSHUI and YU XINTUO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anping 353001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1-348,共8页
A trial of interplanting and non-interplanting villous amomum (Amomum villosum Lour.) under the canopy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at age 22 was established in Sanming, Fujian of China, and a survey... A trial of interplanting and non-interplanting villous amomum (Amomum villosum Lour.) under the canopy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at age 22 was established in Sanming, Fujian of China, and a survey on soil fertility was carried out 10 years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non-interplanting), the properties of soil humus in agroforestry system were amelior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humification and resynthesis of organic detritus. Th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were both high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illous amomum. Both the nutrient supplying and nutrient conserving capacities of the soil were improved. This agroforestry system exhibited an advantage of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as well as an accelerated growth of Chinese fir, it was, therefore,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ystem suited for Chinese fir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FORESTRY Chinese fir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soil humus soil structure
下载PDF
Analysis of Cultural Tourism Motivation: The Case of Turkish Students 被引量:1
18
作者 Medet Yolal Adina Letitia Negrus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2年第3期283-291,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motivation for atten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among the students, and if motivation will show vari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ocio-demographic c...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motivation for atten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among the students, and if motivation will show vari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ocio-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the way of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ith the study sample comprising students from bachelor degree program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ffer an important view regarding the motivation for attending cultural tourism among Turkish students. The paper ends with both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cultural tourism organizers and som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tour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tourism MOTIVATION STUDENTS TURKEY
下载PDF
The Impacts of Co-creation of Local Culture English Books on EFL 5th Graders' English Vocabulary Ability and Local Cultural Knowledge
19
作者 Hsieh Yijung Chen Chinf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7期828-848,共2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task-based co-creation of local picture books o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abil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EFL 5t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Eng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task-based co-creation of local picture books o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abil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EFL 5t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 in Taiwan. Twenty-one 5th grad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forty minutes per week, lasting for sixteen weeks. They were required to co-create English picture books of Pinghu through thematic task-based activities. Research data required for the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pre-/post-tests of vocabular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 participa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fter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EFL 5th grader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word sounds and word meanings, word meanings and word forms, word forms and word meanings, as well as spellings. Moreover, their local cultural knowledge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Furthermore, based upon the 5th graders' responses to questionnaire and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most of them developed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activities of co-creating local picture books and their interest, self-confidence in English writing, and English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the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matic writing task-based co-creation of picture books vocabulary ability cultural knowledge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下载PDF
Tracing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a Hydrocarbon-Polluted Soil by Culture-Dependent Proteomics 被引量:1
20
作者 F.BASTIDA C.NICOLS +2 位作者 J.L.MORENO T.HERNNDEZ C.GARCI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79-485,共7页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may affect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erms of both diversity and functio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set-up, with a semi-arid control soil and the same soil but artificially contamin...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may affect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erms of both diversity and functio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set-up, with a semi-arid control soil and the same soil but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with diesel oil, to follow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hydrocarbon-polluted soil via proteomics. Analysis of the proteins extracted from enriched cultures growing in Luria-Bertani (LB) media showed a change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The majority of the proteins were related to gIycolysis pathways, structural or protein synthesis. The results showed a relative increase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especially after 15 days of incubation. Species such as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ynechococcus elongatus and different Clostridium sp. were adapted to contamination, not appearing in the control soil, although Bacillus sp. dominated the growing in LB in any of the treatments. We conclude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species in soil extracts by culture-dependent proteomics is able to partially explain the change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hydrocarbon polluted semi-arid soils, but this information is much more limited than that provided by molecular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dependent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microbial diversity PROTEOMICS semiarid soi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