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株土著真菌的纤维素降解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琴燕 陈宏州 +1 位作者 杨敬辉 潘以楼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60-161,共2页
对分离自江苏句容市瓦屋山竹林土壤的5株真菌纤维素降解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CMC平板上均能较好地生长,而在CMC液体培养时仅TZ-4和TZ-15菌体干重较高;秸秆固态发酵后,TZ-4木聚糖酶活最高达355 U/g,TZ-15滤纸酶活最高达2.28 U/g,... 对分离自江苏句容市瓦屋山竹林土壤的5株真菌纤维素降解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CMC平板上均能较好地生长,而在CMC液体培养时仅TZ-4和TZ-15菌体干重较高;秸秆固态发酵后,TZ-4木聚糖酶活最高达355 U/g,TZ-15滤纸酶活最高达2.28 U/g,与里氏木霉相近,TZ-4和TZ-15的纤维素类物质分解能力较强,可作为功能性菌株应用于发酵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真菌 纤维素 降解活性 木聚糖酶 滤纸酶
下载PDF
引入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鲁海菊 陈丹 +2 位作者 谢欣悦 王艳 张蓉蓉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6-8,共3页
为了探究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是否有不良影响,采用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跟踪测试了此菌株1个季度内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后枇杷根际土壤土著真菌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接种后5~... 为了探究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是否有不良影响,采用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跟踪测试了此菌株1个季度内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后枇杷根际土壤土著真菌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接种后5~60 d,除35~40 d间土著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时间以10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接种后60~90 d以3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而对照组在5~50 d时土著真菌数量以15 d为周期呈循环减增变化,50~70 d时以2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70~75 d数量变化不大,75~85 d以1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85~90 d数量呈增加态势;对照组土著真菌数量波动幅度比处理组大,真菌数量不稳定;处理组真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内生木霉菌株P3.9对土著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内生木霉菌株P3.9 土著真菌 根腐病
下载PDF
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常河 朱红惠 +1 位作者 陈杰忠 姚青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7期912-917,共6页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侵染,研究土著AM真菌对‘白蜡’和‘黑叶’2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白蜡’和‘黑叶’的菌根侵染率...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侵染,研究土著AM真菌对‘白蜡’和‘黑叶’2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白蜡’和‘黑叶’的菌根侵染率,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苯菌灵处理抑制了‘白蜡’的生物量和株高,但是提高了‘黑叶’的相应指标,两者的菌根依赖性分别8.22%和-10.50%;苯菌灵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的吸磷量和吸钾量,降低‘白蜡’的吸氮量,而增加‘黑叶’的吸氮量;苯菌灵处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的影响相同,即降低‘白蜡’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而增加‘黑叶’的相应指标。这些结果表明,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的影响与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密切相关,不同的品种对土著AM真菌侵染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土著AM真菌 营养生长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大豆品种苗期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双共生相关指标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崔战利 杨会青 +4 位作者 李萍 曹宁 汤晖 阮洪生 张鸿雁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6,共4页
为了筛选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AMF)高效双共生的大豆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7个大豆品种在苗期与土著根瘤菌、AMF形成双共生体系及大豆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7个大豆品种的根系AMF侵染率、根际土壤AMF孢子数、根... 为了筛选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AMF)高效双共生的大豆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7个大豆品种在苗期与土著根瘤菌、AMF形成双共生体系及大豆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7个大豆品种的根系AMF侵染率、根际土壤AMF孢子数、根瘤数量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垦鉴豆43在V2和V4期与土著根瘤菌和AMF能较好地形成双共生体,根段AMF侵染率和单株根瘤数均较高,根瘤与丛枝菌根(AM)形成相互制约较小,而黑农35的AM对根瘤形成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根段AMF侵染率较高,单株根瘤数最低;AM和根瘤的形成对大豆生物量积累的响应或影响在7个品种中表现不一致,垦鉴豆43和抗线2号的AMF侵染率、根瘤数量和生物量积累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著根瘤菌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双共生 生物量
下载PDF
土著菌根真菌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邹慧 王春胜 曾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西南桦是一个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揭示土著菌根真菌侵染对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旨在为菌根化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桦4个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应用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内表土(编号为S1、S2、S3,…,S12)作为接种剂和育苗基... 西南桦是一个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揭示土著菌根真菌侵染对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旨在为菌根化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桦4个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应用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内表土(编号为S1、S2、S3,…,S12)作为接种剂和育苗基质开展盆栽试验,分析各土接种处理及无性系之间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12个土接种处理间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显著,其中S1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Fv、Fv/Fm、ΦPSⅡ和ETR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绿素a与b含量的比值以及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其它处理;2)FB4、BY1、FB4+等3个无性系之间绝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无性系A5,仅气孔导度和Fv/Fm在4个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3)相关分析亦显示,各土接种处理的西南桦幼苗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其土著菌根侵染率均呈正相关,且绝大多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无性系幼苗 土著菌根真菌 真菌侵染 光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对三叶赤楠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毛坤财 乐仲发 +1 位作者 刘玮 邓光华 《林业科技情报》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在田间埋置PVC管,通过旋转包膜了微孔膜的PVC管,抑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株根系的侵染,从而研究大田土壤土著AMF对三叶赤楠的菌根效应。结果表明,包裹两层微孔膜与旋转PVC管两种处理均能有效地抑制AM真菌对植物根系的侵染,侵染率... 在田间埋置PVC管,通过旋转包膜了微孔膜的PVC管,抑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株根系的侵染,从而研究大田土壤土著AMF对三叶赤楠的菌根效应。结果表明,包裹两层微孔膜与旋转PVC管两种处理均能有效地抑制AM真菌对植物根系的侵染,侵染率显著低于不旋转PVC管处理,侵染率分别为16.5%、22.9%和72.1%,比不旋转处理分别降低了77.1%和68.2%。旋转PVC管和包裹双层微孔径膜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植株的生物量,营养成份氮、磷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赤楠 土著AM真菌 生长量 氮磷吸收
下载PDF
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国秀丽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2 位作者 张少民 孙良斌 冯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6-486,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盐度土壤土著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in-growth生长系统进行了田间原位研究。【结果】低盐(σ1.0 m S·cm^(-1))、中盐(σ2.1 m S·cm^(-1))、高盐(... 【目的】为探讨不同盐度土壤土著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in-growth生长系统进行了田间原位研究。【结果】低盐(σ1.0 m S·cm^(-1))、中盐(σ2.1 m S·cm^(-1))、高盐(σ4.0 m S·cm^(-1))土壤条件下,土著AM真菌侵染显著增加了棉花株高、叶片数、蕾数、叶面积指数,说明土著AM真菌能够改善棉花的生长提高耐盐能力。土著AM真菌显著提高了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以及直径(d)≤0.5 mm细根根长,低盐土壤条件下土著AM真菌显著增加了d≤0.5 mm细根的根长占总根长的百分比。相关分析表明,棉花总根长、d≤0.5 mm的细根根长与菌根侵染率、叶片磷、钾浓度及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棉花总生物量与叶片吸磷量、吸钾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上述结果说明盐渍化土壤中的土著AM真菌侵染对棉花植株的磷、钾等营养状况的改善和棉株钠、氯效应的降低,与土著AM真菌促进细根生长、提高细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土著AM真菌 根系形态 抗盐性
下载PDF
VA菌根真菌不同接种体数量盆栽扩繁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韦中强 韩如刚 +2 位作者 李娜 韩量 秦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3期80-81,共2页
为了探讨药用植物黄精根际土著AM菌根真菌地球囊霉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接种体数量对扩繁试验的影响,本文采用1%水琼脂作为活性孢子萌发培养基,以三叶草为接种宿主,在宿主种植密度为10株/dm^2条件下,分别采用单孢、4孢、20孢接种处... 为了探讨药用植物黄精根际土著AM菌根真菌地球囊霉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接种体数量对扩繁试验的影响,本文采用1%水琼脂作为活性孢子萌发培养基,以三叶草为接种宿主,在宿主种植密度为10株/dm^2条件下,分别采用单孢、4孢、20孢接种处理,研究繁殖体扩繁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单孢接种繁殖系数最高(4 200),4孢接种中等(1 562),20孢接种最低(365);孢子产量则以20孢接种最高,4孢接种次之,单孢接种最小。可以看出,不同接种体扩繁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为土著AM真菌的纯化及扩繁培养提供了简易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黄精 土著AM真菌 扩繁 繁殖系数
下载PDF
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婷 张丽 +4 位作者 李朝丽 张乃明 岳献荣 刀博福 夏运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7,共7页
为了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 为了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著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红壤 氮形态
下载PDF
土著从枝菌根真菌(AMF)与不同形态氮对紫色土间作大豆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乾旭 史静 +4 位作者 张仕颖 年夫照 张乃明 陈雪娇 夏运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3-995,共13页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2种种植方式(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N0)、施无机氮(ION120)、施有机氮(ON120)],以期揭示土著AMF和不同形态氮施用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ION120和ON120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量。NM条件下,无论何种施氮处理的间作土壤NH_4^+-N、NO_3^--N含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当接种土著AMF时,与单作相比,间作对减少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单作或是间作,相同菌根处理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含量及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N0处理,其中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处理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氮含量及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ON120处理。间作-ION120条件下,土著AMF处理的大豆地上部氮含量、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氮吸收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9.8%、69.8%和8.1%、54.8%,四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除根系氮吸收量外,地上部氮含量、氮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均在间作-土著AMF-ION120处理下显著提高,间作与土著AMF互作优势明显。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根系氮吸收效率高于N0处理,分别提高了2%和6%。总体来看,土著AMF与ION120氮肥施用对促进间作大豆生长与提高氮素利用率尤为明显,可望减少土壤氮素残留而减轻氮素流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氮形态 大豆 硝态氮 氨态氮
原文传递
菌根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氮流失的削减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婷 张丽 +4 位作者 刘大会 张乃明 宁东卫 岳献荣 夏运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揭示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各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应,可为保护水环境、减缓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 揭示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各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应,可为保护水环境、减缓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未抑菌),在雨季不同时间采集7次径流和侧渗水样,分析比较各不同处理下径流及侧渗各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侧渗即壤中流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硝态氮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随取样时间后延,径流总氮、硝态氮浓度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侧渗总氮浓度趋势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所有复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侧渗及总流失量中总氮、铵态氮浓度均最低,且其径流、总流失量中硝态氮浓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径流和侧渗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13.4%、20.3%和56.5%、48.7%,总流失量中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50.1%和43.5%;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的硝态氮浓度分别降低约10.0%、16.7%和51.3%、42.9%;并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铵态氮浓度分别显著降低约10.5%、26.0%和21.7%、30.2%,侧渗铵态氮浓度也相应降低约29.6%和33.7%。可见土著菌根真菌与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协同削减紫色土-水界面氮素的流失表现出了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菌根真菌 间作 紫色土 土-水界面 氮形态
下载PDF
Inoculation of Loquat Endophytic Trichoderma Strain P3.9 into Loquat Rhizosphere Soil and Its Effect on Quantity of Indigenous Fungi 被引量:1
12
作者 LU Hai-ju CHEN Dan +2 位作者 XIE Xin-yue WANG Yan ZHANG Rong-r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0年第1期48-52,共5页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ndophytic Trichoderma strain P3.9 of loquat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indigenous fungi in loquat rhizosphere soil, the quantitative change of aboriginal fungi is determined by dish dilu...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ndophytic Trichoderma strain P3.9 of loquat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indigenous fungi in loquat rhizosphere soil, the quantitative change of aboriginal fungi is determined by dish dilution and plate colony-counting method with time changing in one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noculation of endophytic Trichoderma strain P3.9,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genous fungi in loquat rhizosphere soil had an obviously downward trend in contrast with the control which was without inoculation. For treatment groups, 5~60 d after inoculation, the number of indigenous fungi showed a cyclic upward-downward trend at a 10-d interval except for the in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35 to 40 d;60~90 d after inoculation, the upward-downward trend repeated at a 30-d interval.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indigenous fungi first presented a downward-upward trend every 15 d during the period of 5~50 d, and then an upward-downward trend from the period of 50~70 d and the 75~85 d, and lastly continuous growth from 85 to 90 d;particularly, it did not vary greatly from 70 to 75 d. In general, the quantity of indigenous fungi is unstabl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fluctuates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number of indigenous fungi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ichoderma strain P3.9 can inhibit indigenous fungi in loquat rhizosphere soil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QUAT Endophytic Trichoderma P3.9 strain Indigenous fungus Root rot
下载PDF
氮和土著AMF对黄瓜间作土壤酶活性及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圆圆 张丽 +4 位作者 王硕 刘大会 张乃明 杨锦花 夏运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65-1975,共11页
设施土壤氮(N)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导致作物硝态N含量超标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酶活性的反馈作用,可为设施... 设施土壤氮(N)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导致作物硝态N含量超标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酶活性的反馈作用,可为设施土壤N素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土壤N残留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黄瓜单作和黄瓜//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不同形态N处理[不施N(N0)、有机N(谷氨酰胺120mg/kg,ON120)、无机N(碳酸氢铵120mg/kg,ION120)],探讨了设施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N、接种土著AMF与间作大豆对黄瓜根围土壤酶活性及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M相比,接种土著AMF使设施黄瓜地上部、根系生物量及植株N吸收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围土壤NH 4+-N、NO 3--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同一N处理-土著AMF条件下,间作大豆处理下的黄瓜根系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大豆也使黄瓜植株地上部、根系生物量及N吸收量显著增加,同时显著降低了根围土壤铵态N含量。此外,间作-土著AMF条件下,ON120和ION120处理的黄瓜根围土壤脲酶活性较N0处理分别提高了30%和14%,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呈现出相同趋势。可见,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体系接种土著AMF与施用适量有机N的组合明显促进了设施黄瓜生长和N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黄瓜 铵态氮 硝态氮 酶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