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双重诠释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洋 路永照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3,共4页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圣人之治”政 双重诠释逻辑
下载PDF
自然:圣人之治的实践原则 被引量:1
2
作者 余建军 丁成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7期17-20,共4页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 人、地、天、道之间效法递进,道与自然之间不是效法递进关系。自然是道的本性,万物效法自然,圣人治国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采取无为的方式,通达理想的无为治国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蓝本,是自然原则的具体体现,实质上是精神超越、瞩意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圣人之治 实践原则
下载PDF
理想与幻想:圣人之治的哲学反思
3
作者 徐邦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期64-71,共8页
“圣人之治”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直到今天,有些政治文明仍然保持着它的变化形式。人类对“圣人之治”的诉求和信仰与政治的特殊复杂性、人们对政治的科学主义理解以及人性品分理论密切相关。然而,圣人之治作为一种政治... “圣人之治”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直到今天,有些政治文明仍然保持着它的变化形式。人类对“圣人之治”的诉求和信仰与政治的特殊复杂性、人们对政治的科学主义理解以及人性品分理论密切相关。然而,圣人之治作为一种政治范式是虚幻的,于生活在政治中的人类亦有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冰释“圣人之治”的情结,坚决取向“规则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之治 规则之治 反思
下载PDF
老子的圣人之治:无为而无不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万强 易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6-18,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圣人作为得道者,有道者,其对道之玄德的认识和体察,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所保持的自然虚静之"玄同"境界,以"贵身"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必备条件,并进而提出"三宝"作为施政主体(圣人)的所必须持受的... 本文通过分析圣人作为得道者,有道者,其对道之玄德的认识和体察,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所保持的自然虚静之"玄同"境界,以"贵身"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必备条件,并进而提出"三宝"作为施政主体(圣人)的所必须持受的伦理道德要求。并指出圣人的清净寡欲、慈、俭、谦下不争,本身即是圣人的"无为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 圣人之治 玄德 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下载PDF
孔子“圣人之治”与柏拉图“哲学王统治”比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 上官酒瑞 《船山学刊》 2016年第5期49-61,共13页
欲追问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必须回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源头创造出的政治思想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同的存在。孔子与柏拉图则是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源头大师,而"圣人"与"哲学王"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是何为&qu... 欲追问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必须回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源头创造出的政治思想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同的存在。孔子与柏拉图则是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源头大师,而"圣人"与"哲学王"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是何为"圣人"与"哲学王"?"圣人"与"哲学王"何以能进行统治,即通过他们的统治,为什么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者城邦?他们的凭借或者正当性何在?"圣人"与"哲学王"又是如何进行统治的?二者政治思想有其可比性,从源头上造成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本论文旨在对"圣人之治"与"哲学王统治"思想进行比较,以便在学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易理解西方的政治思想,以求对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差异做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哲学王 圣人之治 哲学王统
下载PDF
老子“圣人之治”——以《老子》第3章为例
6
作者 廖同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36-40,共5页
《老子》第3章是老子"圣人之治"的重要章。"圣人之治"的特征是"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它蕴含了老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圣人之治"的实现途径是,在君王自然... 《老子》第3章是老子"圣人之治"的重要章。"圣人之治"的特征是"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它蕴含了老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圣人之治"的实现途径是,在君王自然无为的前提下,民众"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它体现了老子政治领导思想的"内""外"之维。"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第3章的总结句,它不仅揭示了老子"内圣外王"的理论进路,同时暗藏了其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圣人之治 无为 内圣外王
下载PDF
浅析老子的“圣人之治”
7
作者 王玙琛 《汉字文化》 2019年第22期156-157,共2页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圣人之治"这一思想尤为重要,是老子为当时病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而"圣人之治"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全是民众。本文基于全书第三章的内容,由"不尚贤""无知"&qu...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圣人之治"这一思想尤为重要,是老子为当时病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而"圣人之治"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全是民众。本文基于全书第三章的内容,由"不尚贤""无知""无为""愚民"等政治主张来论述"圣人之治"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了圣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应从何方面入手,才能使良方出奇效,从而更好地实现"圣人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之治 无为 愚民 绝圣弃智
原文传递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文脉梳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山 《兰州学刊》 CSSCI 2020年第12期12-16,共5页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句的文脉一直没有理清。从《老子》一书的结构来看,前三章应连读,构成开篇的第一个大段落。从第一章老子思想的“道”为起点,老子对事物对立面的认识完成了重心转移,落实在了“无、无为”上,形...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句的文脉一直没有理清。从《老子》一书的结构来看,前三章应连读,构成开篇的第一个大段落。从第一章老子思想的“道”为起点,老子对事物对立面的认识完成了重心转移,落实在了“无、无为”上,形成了和世俗完全不同的、相反的价值体系。经由推论链推导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并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原则,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论及对待万物时应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以及应以无为治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推论 圣人之治
下载PDF
论韩非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
9
作者 靳平川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思想 《韩非子》 “法” 逻辑 “术” 君臣关系 圣人之治 “因人情” 居最高地位 严刑峻
下载PDF
试论老子的治国之道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大明 《学习论坛》 1999年第12期44-46,共3页
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博大精深,尉为大观。如此丰富多彩的思想、观点,说是自老子系统提出的,似不为过。纵观《老子》上下两篇,处处闪耀着治国之道的思想光辉。研究老子的治国之道,吸收其中的精华,可为当代领导者借鉴。
关键词 国之道 《老子》 “无为而 圣人之治 哲学思想 辩证观点 理国家 当代领导 自身修养 牵涉到
下载PDF
不断深化对“治理”的认识
11
作者 步超 《江淮法治》 2019年第23期21-21,共1页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治理”一词具有分工尽职、选贤任能、使国家万事安定有序的含义。如《荀子·君道》云:“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治理”一词具有分工尽职、选贤任能、使国家万事安定有序的含义。如《荀子·君道》云:“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诸葛武侯文集》云:“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隋书》云:“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 我国传统政 选贤任能 尚贤使能 天下大同 圣人之治 安定有序
下载PDF
为夫子一辩——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
作者 林存光 刘文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共6页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人之治 由之 知之
下载PDF
王阳明廉政思想的主旨、局限性及当代借鉴
13
作者 徐瑾 项瑛 《廉政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88-96,共9页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局限。不过王阳明廉政思想也有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要以现代法治实现对圣人之治的超越,并在法治基础上注重德法兼治,重视德治的价值优势和治理效能,保持“法”与“德”的张力和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廉政思想 圣人之治 德法兼
下载PDF
《老子》精义探析——“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善为” 被引量:3
14
作者 商聚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9,共9页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洋洋五千言,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阐述和发挥。但什么叫“无为”?是否能从其字面意义解释成“不为”、“不做”、“无所做为”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理解“无为”,就既有违于《老子》的本旨,又抹煞了...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洋洋五千言,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阐述和发挥。但什么叫“无为”?是否能从其字面意义解释成“不为”、“不做”、“无所做为”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理解“无为”,就既有违于《老子》的本旨,又抹煞了它骨子里的积极精神,还会进而否定它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老子》“无为”的精义不是“不为”,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即“善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为 《老子》 圣人之治 知止 “有为” 探析 辙迹 善利万物 天之道 为无为
下载PDF
郭 象 性 分 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束际成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6-52,共7页
郭象性分论束际成郭象(公元253年──312年)字子玄,是西晋元康永嘉年间玄学代表人物之一。郭象的代表作《庄子注》问世于元康年间。在郭注之前,注《庄于》的有数十家,同时代注《庄子》的也很多,有司马彪、崔撰、向秀等人的... 郭象性分论束际成郭象(公元253年──312年)字子玄,是西晋元康永嘉年间玄学代表人物之一。郭象的代表作《庄子注》问世于元康年间。在郭注之前,注《庄于》的有数十家,同时代注《庄子》的也很多,有司马彪、崔撰、向秀等人的庄子注,李颐的集解。郭注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圣人之治 认识活动 圣人之 《庄子注》 认识能力 认识论 《庄子》 社会政思想 内圣外王之道
下载PDF
孙中山式共和国蓝图另观——一个语境化的视角
16
作者 林一帆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4-84,共11页
孙中山对新国家的构想,是一个建立在"五权宪法"之上的民主共和国。过往对孙中山这一建国蓝图的评价,存在"标签化"的现象。本文试图回到孙中山关于建国的构想论著的文本中去,通过分析证明,孙中山的共和国蓝图,不仅... 孙中山对新国家的构想,是一个建立在"五权宪法"之上的民主共和国。过往对孙中山这一建国蓝图的评价,存在"标签化"的现象。本文试图回到孙中山关于建国的构想论著的文本中去,通过分析证明,孙中山的共和国蓝图,不仅是一个有意识的中西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个混合语境影响下无意识的中西交织的成品。其中既包含了西方的精英主义意识与民主主义,又不自觉的带有中国传统的圣人之治的情节与民本主义。亦是这种中西交织的背景,使得孙中山和民众之间出现难以直接对话的鸿沟,导致其生前对蓝图的成功实践的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权宪法 精英主义 圣人之治 民主 民本
下载PDF
《道德经》“小国寡民”新释
17
作者 吉文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45-646,共2页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小国寡民 圣人之治 世之道
下载PDF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18
作者 王寒 《学理论》 2020年第7期43-45,共3页
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 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哲学王 孔子 圣人之治
下载PDF
回归“虚其心,实其腹”的生活方式
19
作者 贾荣曼 《中医健康养生》 2021年第8期35-36,共2页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手机常常是许多人深夜相伴的必备之品,直播、短视频、追剧……它“无所不能”。智能时代,人们的生活看似得到了最大充实,可是,当如此生活时日已久,却发现内在的空虚、空洞感不仅没有被填充,...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手机常常是许多人深夜相伴的必备之品,直播、短视频、追剧……它“无所不能”。智能时代,人们的生活看似得到了最大充实,可是,当如此生活时日已久,却发现内在的空虚、空洞感不仅没有被填充,反而愈来愈大,甚至内心变得更加容易浮躁不安。不由得反思,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是否该有所调整?《道德经》中在谈及圣人之治时,提到了“虚其心,实其腹”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现代生活方式 智能时代 信息时代 《道德经》 圣人之治
下载PDF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20
作者 徐义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2期72-73,共2页
对历史进行分期,是清晰认识长时段历史、总结历史规律的必要前提。对历史进行分期的情况出现很早,孔子即以“道”的行与隐为标准,将历史划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阶段;墨子以“三代圣王”为标志,将历史分为古、今两个阶段;孟子以売舜为界,... 对历史进行分期,是清晰认识长时段历史、总结历史规律的必要前提。对历史进行分期的情况出现很早,孔子即以“道”的行与隐为标准,将历史划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阶段;墨子以“三代圣王”为标志,将历史分为古、今两个阶段;孟子以売舜为界,将历史划分为圣人之治和暴君之治两个阶段,也有根据早晚把历史分为古和中古的认识;韩非子将历史分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圣人之治 必要前提 中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