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圣贤精神在古琴文化艺术中的根脉性作用
1
作者 昶国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74-80,共7页
古琴文化艺术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的圣贤精神为古琴文化艺术注入了人文情怀、赋予了思想理念、提供了精神指引。反过来,古琴文化艺术又演绎诠释着圣贤精神,将圣贤的自然观、宇宙观、社... 古琴文化艺术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的圣贤精神为古琴文化艺术注入了人文情怀、赋予了思想理念、提供了精神指引。反过来,古琴文化艺术又演绎诠释着圣贤精神,将圣贤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以琴曲予以呈现,使古琴艺术与圣贤精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古琴文化艺术,随圣贤精神的根系伸展而生长,是圣贤精神孕育出的艺术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精神 古琴文化艺术 道家 儒家 佛学 理学 楚骚
下载PDF
试论罗汝芳“圣贤精神不离当下”的实践美学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沈玲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1-37,共7页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提出的"圣贤精神不离当下"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实践美的途径。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一为忘。忘是指有意的否定已发生的事物,包括自身,以求心灵恢复虚无之境,从而海纳百川,同于大道。不刻意求忘,只任自己自...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提出的"圣贤精神不离当下"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实践美的途径。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一为忘。忘是指有意的否定已发生的事物,包括自身,以求心灵恢复虚无之境,从而海纳百川,同于大道。不刻意求忘,只任自己自然而然地生活在当下中,反会不知不觉达至理想的境界。二为悟。这是"忘"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悟性的获得是通过主体感性能力的求得而来的,一切来自于主体当下的直觉和内心体验。三为乐。罗汝芳重视当下,重视由"忘"而来的心灵虚空,强调悟的工夫是因为从此出发可得到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建立在日用常行之上的俗世之乐,是由忘而悟而生的愉悦,非脱离现实人生的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汝芳 实践美学 圣贤精神
下载PDF
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王阳明“龙场教育四篇”教育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永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教纲、"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和"圣、举教育可统一"主张。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因有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其间而具义脉相连关系;是对史上相关理论的承传,并有实践、实例验证。这里,圣贤不再高不可及,而是实现了和边鄙之野人、乡间之俗人、改过之恶人以至于科考功利追求者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圣贤精神 王阳明 “龙场教育四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