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冲 杜丽媛 +1 位作者 林东海 孙秀燕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23-829,共7页
目的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以莪术油为对照组,采用HPLC法,以莪术油中主要活性成分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为检测指标,同时测定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莪术... 目的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以莪术油为对照组,采用HPLC法,以莪术油中主要活性成分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为检测指标,同时测定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莪术油磷脂复合物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约为6×10-5 cm.s-1和1×10-4 cm.s-1,莪术油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约为1×10-5 cm.s-1和2×10-5 cm.s-1,说明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比莪术油提高了5倍。结论应用磷脂复合物技术可显著改善莪术油的两亲性,提高莪术油在大鼠肠内的吸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均无特殊的吸收窗;在各个肠段均属于高渗透性药物。本实验为莪术油口服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磷脂复合物 在体单向灌流模型 渗透性 肠吸收
下载PDF
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易醒 侯海涛 +4 位作者 吴达成 孟培 桂静芬 刘唤 肖小年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4-249,共6页
采用在体实验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特性。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称重法,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乳液剂型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累积吸收量(Q),并做t检验考察其差异性。W/O/W型薏苡仁油... 采用在体实验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特性。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称重法,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乳液剂型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累积吸收量(Q),并做t检验考察其差异性。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稀释2倍组和稀释4倍组的K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Papp值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浓度越高越利于肠道的吸收,符合Ficks扩散原理,推测肠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运输。在考察不同剂型对肠吸收的影响时,发现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和普通乳液的Ka值和Papp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结果提示将薏苡仁油制备成W/O/W型复乳有利于肠道吸收,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W/O/W型复乳 在体单向灌流模型 肠吸收
下载PDF
改良在体单向灌流实验探讨头孢氨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臧洪梅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8年第6期450-453,共4页
目的:探讨头孢氨苄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采用物料平衡分析法设计试验和处理数据,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探讨各肠段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头孢氨苄各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Ka和Papp以十二指... 目的:探讨头孢氨苄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采用物料平衡分析法设计试验和处理数据,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探讨各肠段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头孢氨苄各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Ka和Papp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变小;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随着浓度增高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物料平衡分析法不需检测水分变化,方法简便可靠。试验表明头孢氨苄在肠道上端具有比下端更好的吸收,药物在肠道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于开发成胃内滞留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氨苄 在体单向灌流 物料平衡分析法
下载PDF
独活有效成分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被引量:49
4
作者 吴雅娜 栾立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了考察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提纯后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本文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独活提取物Ⅰ(总香豆素含量〈10%)灌流液... 为了考察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提纯后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本文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独活提取物Ⅰ(总香豆素含量〈10%)灌流液中3种成分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并与独活提取物Ⅱ(总香豆素含量≥6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及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55μg·mL^-1、101~887μg·mL^-1和19~186μg·m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渗透系数(Papp)值基本保持不变。3种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各肠段的Ka、Papp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结肠的Ka、Papp值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独活提取物Ⅱ中3种成分的Ka、Papp值显著小于独活提取物Ⅰ中相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活 吸收 在体单向模型 HPLC
下载PDF
基于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分析类叶牡丹提取物中5种皂苷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玉岩 孙爽 +4 位作者 杨大宇 单常芮 黄雨婷 李春成 吕邵娃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0年第5期11-17,22,共8页
目的研究类叶牡丹提取物中主要皂苷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建立HPLC-MS/MS测定方法,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探讨吸收部位、药物浓度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类叶牡丹提取物中皂苷成分肠吸收特征。结果Cauloside G、Cauloside H、L... 目的研究类叶牡丹提取物中主要皂苷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建立HPLC-MS/MS测定方法,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探讨吸收部位、药物浓度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类叶牡丹提取物中皂苷成分肠吸收特征。结果Cauloside G、Cauloside H、Leonticin D 3个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渗透系数在十二指肠段最大,Cauloside C和Cauloside D则表现出回肠的强吸收;药物浓度为5.0 mg/mL时,呈现最强吸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吸收无明显变化;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渗透系数明显提高。结论十二指肠和回肠是药物主要吸收场所,各成分的吸收与浓度不呈现剂量依赖关系,抑制P-gp的表达可促进类叶牡丹有效成分的吸收;研究结果可为类叶牡丹的新药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叶牡丹 肠吸收 皂苷 在体单向模型 HPLC-MS/MS
下载PDF
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β-蜕皮甾酮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戴浩志 朱裕林 陈卫东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考察β-蜕皮甾酮的肠道吸收特性,探究β-蜕皮甾酮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分别考察小肠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药物浓度,灌流液pH值,肠道菌群对β-蜕皮甾酮吸... 目的考察β-蜕皮甾酮的肠道吸收特性,探究β-蜕皮甾酮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分别考察小肠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药物浓度,灌流液pH值,肠道菌群对β-蜕皮甾酮吸收的影响。结果β-蜕皮甾酮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由高到低依次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以β-蜕皮甾酮浓度为50、100、200μg·mL^(-1)的含药缓冲液在空肠进行吸收实验,K_a和小肠有效渗透系数(P_(e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的吸收程度在空肠随pH值升高而增加;大鼠肠道菌群失衡会干扰β-蜕皮甾酮的吸收。结论β-蜕皮甾酮在各个肠段均有吸收,但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碱性环境下吸收较好;肠道菌群对β-蜕皮甾酮吸收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蜕皮甾酮 在体单向 吸收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哌沙班肾衰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欢 汪丽 +4 位作者 张优 谢沛 李娜 丁家荣 王雷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2年第6期515-518,531,共5页
目的研究阿哌沙班在肾衰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对阿哌沙班吸收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肾衰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建立大鼠阿哌沙班肠灌流液HPLC分析方法,以考察大鼠在体肠吸收影响... 目的研究阿哌沙班在肾衰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对阿哌沙班吸收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肾衰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建立大鼠阿哌沙班肠灌流液HPLC分析方法,以考察大鼠在体肠吸收影响因素。结果阿哌沙班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表观吸收系数(Papp)未见明显差异(P>0.05);大鼠回肠段的Ka和Papp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0.1 mmol/L)后,阿哌沙班在空肠和回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明显增加。结论阿哌沙班在各肠段均有吸收;P-gp抑制剂对阿哌沙班在空肠和回肠段的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阿哌沙班为P-gp底物,推测其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哌沙班 慢性肾衰竭 在体单向 肠吸收特征
下载PDF
棉酚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和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四涛 唐辉 +2 位作者 应雪 刘艳芳 王幻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3-848,共6页
目的制备棉酚纳米混悬剂(gossypol nanosuspensions,GP-Ns),表征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大鼠在体肠吸收行为。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了棉酚纳米混悬剂,对其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粒子形态、结晶状态、贮存稳定性、饱和溶解度、体外释放... 目的制备棉酚纳米混悬剂(gossypol nanosuspensions,GP-Ns),表征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大鼠在体肠吸收行为。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了棉酚纳米混悬剂,对其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粒子形态、结晶状态、贮存稳定性、饱和溶解度、体外释放等制剂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该纳米混悬剂的肠吸收进行研究。结果棉酚纳米混悬剂粒径为(217±23)nm,且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22.7 mV,粒子多呈棒状或块状,药物以结晶形式存在,在4℃保存3个月能长期维持较高稳定性。棉酚纳米混悬剂能够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被小肠吸收,各吸收肠段上存在差异,其吸收过程不受P-糖蛋白(药物溢出泵)外排作用的影响。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棉酚纳米混悬剂,该方法可行。与原料药相比,制剂的水溶性和体外释放度显著的改善,这为棉酚制剂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酚纳米混悬剂 高压匀质 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原文传递
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橙皮苷肠道吸收性质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蕾 杨中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4-597,共4页
目的分别考察橙皮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灌流液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用HPLC对灌流液中的橙皮苷进行分析。结果橙皮苷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的... 目的分别考察橙皮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灌流液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用HPLC对灌流液中的橙皮苷进行分析。结果橙皮苷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其中在结肠中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肠段(P<0.05);pH5.0、6.8的酸性条件下肠道对橙皮苷的吸收显著高于pH7.8弱碱条件(P<0.05);随着橙皮苷浓度的增加其Ka和Papp均逐渐下降,其中质量浓度为2mg·L-1的溶液Papp显著高于其他2个浓度(P<0.05)。结论橙皮苷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在回肠中吸收较好;弱酸性环境易于橙皮苷吸收;橙皮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苷 吸收 在体单向灌流 重量法
原文传递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知母提取物肠吸收特性
10
作者 戴建英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研究知母提取物7个活性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揭示知母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肠吸收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进行知母7种活性成分的肠吸收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法处理肠灌流样品,通过LCMS/MS定量方法测定知母多种活性成分的... 目的:研究知母提取物7个活性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揭示知母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肠吸收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进行知母7种活性成分的肠吸收实验,采用固相萃取法处理肠灌流样品,通过LCMS/MS定量方法测定知母多种活性成分的吸收变化。结果:从Ka来看,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宝藿苷Ⅰ以及菝葜皂苷元的K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这些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知母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P_(eff)值均>1.0×10^(-3)cm/min,提示各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段和空肠的吸收均较好。结论: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宝藿苷Ⅰ以及菝葜皂苷元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单向 知母提取物 肠吸收特性
下载PDF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研究抗糖尿病创新药物西格列松大鼠在体肠的吸收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颖 杨涛 +2 位作者 崔福德 李志斌 鲁先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83-487,共5页
目的研究西格列松大鼠在体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来研究药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值下的吸收。结果西格列松在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质量... 目的研究西格列松大鼠在体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来研究药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值下的吸收。结果西格列松在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pH值条件下药物的表观吸收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格列松的吸收不受药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药物在较大质量浓度下(100 mg.L-1)也无饱和现象,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吸收有pH值依赖性,pH值越低吸收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松 在体单向灌流 高效液相色谱法 肠吸收
下载PDF
对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重量法的评价 被引量:90
12
作者 聂淑芳 潘卫三 +2 位作者 杨星钢 刘宏飞 刘志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评价重量法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以长春西汀为模型药物,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对重量法和酚红法计算的净水流量值(NWF)、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进行比较,并对重量法中收集液在密... 目的:评价重量法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以长春西汀为模型药物,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对重量法和酚红法计算的净水流量值(NWF)、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进行比较,并对重量法中收集液在密度修正前后的NWF和Papp值进行比较。结果:重量法计算所得的NWF值显著高于酚红法(P<0.05),前者计算所得的Ka和Papp值略高于后者(P>0.05);重量法能显著减少实验误差;对收集液密度进行修正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结论:重量法可以作为大鼠单向灌流在体肠吸收实验中校正灌流液体积的有效方法,它避免了加入“标示物”给实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在体单向技术 重量法 净水 吸收 渗透 长春西汀
下载PDF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新民 李俊松 +4 位作者 李文 韩蕾 刘训红 狄留庆 蔡宝昌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2-658,共7页
考察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本文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的浓度... 考察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本文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的每种成分在不同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其Ka、Peff值均先升高而后下降,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3种有效成分在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空肠与回肠的吸收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3种有效成分之间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中五味子甲素吸收最好,其他肠段的Ka、Peff大小顺序依次是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且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吸收 在体单向模型 HPLC
原文传递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游剑 李青坡 +1 位作者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49-853,共5页
目的 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 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 目的 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 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在体单向模型 HPLC 吸收
下载PDF
莲子心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俊松 杨欣文 +3 位作者 彭稳稳 潘扬 陈丽华 蔡宝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考察莲子心提取物中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3种生物碱类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测定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液中的浓度变... 目的考察莲子心提取物中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3种生物碱类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测定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液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且吸收存在饱和现象。与低浓度比较,3种成分在中、高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或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肠段的吸收中,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均以回肠和结肠的吸收较好,而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大多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浓度(117.3μg·mL-1)组,结肠中以甲基莲心碱吸收最好,其他肠段的Ka和Peff大小依次是:甲基莲心碱>莲心碱>异莲心碱。结论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在机体内的转运方式可能是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心 莲心碱 异莲心碱 甲基连心莲 吸收 在体单向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盐肤木提取物酚酸类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晓颖 连红 +5 位作者 卢晓艺 徐章文 许文 叶淼 徐伟 郑海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73-2378,共6页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对灌流液体积进行校正,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了盐肤木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4种酚酸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结果显示,不...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对灌流液体积进行校正,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了盐肤木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4种酚酸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盐肤木提取物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存在着高浓度饱和现象。在同一浓度下,4种成分在各肠段的Ka和Peff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4种成分在肠道中吸收速率及渗透能力顺序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且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其吸收速率及渗透能力与肠道部位以及浓度有关,并且4种有效成分在肠道的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苔黑酚葡萄糖苷 没食子酸乙酯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在体单向模型 HPLC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被引量:7
17
作者 翟雪珍 黄恋琦 +2 位作者 刘松 孙明辉 斯陆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考察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分别研究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吸收部位、不同灌流速度以及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自微乳化... 目的:考察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分别研究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吸收部位、不同灌流速度以及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浓度和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微乳的吸收百分率(P%)、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对P%、Ka以及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回肠的P%、Ka和Papp值显著大于其余各肠段(P<0.05),结肠段吸收参数值显著低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P<0.05);同等药物质量浓度下,自微乳化制剂的肠吸收参数值显著高于市售口服液制剂。结论: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吸收速率常数不受药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而与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有关(P<0.05)。胆汁排泄和胆汁分泌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影响药物肠道吸收。药物在大鼠小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吸收,RAPA微乳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回肠吸收最好,且全肠吸收效果优于市售雷帕霉素口服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大鼠在体单向技术 质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肉桂酸肠道吸收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本坤 王素军 +2 位作者 曾洁 钟运鸣 臧林泉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肉桂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以及转运蛋白对肉桂酸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肉桂酸在肠道中的浓度变化,通过吸收速度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eff)来研究肉桂酸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目的研究肉桂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以及转运蛋白对肉桂酸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肉桂酸在肠道中的浓度变化,通过吸收速度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eff)来研究肉桂酸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肉桂酸在各个肠段的Ka和Peff结果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Ka和Peff值显著性高于回肠(P<0.05),不同浓度肉桂酸在同一肠段的Ka和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后Ka和Peff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后其值则显著性增加。结论十二指肠、空肠是肉桂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肠道转运受Pgp转运蛋白的影响,但不受MRP2转运蛋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 在体单向 肠道吸收 大鼠
下载PDF
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ZYS-01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洪敏 莫舒 +4 位作者 韩馥蔓 刘晓谦 朱晶晶 王锦玉 王智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研究ZYS-01在大鼠小肠各段的吸收特性,并对其吸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通过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ZYS-01的浓度,采用重量法对灌流液体积进行校正,考察不同剂量组的ZYS-0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以... 目的研究ZYS-01在大鼠小肠各段的吸收特性,并对其吸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通过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ZYS-01的浓度,采用重量法对灌流液体积进行校正,考察不同剂量组的ZYS-0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ZYS-01吸收的影响。结果 ZYS-01为全小肠段吸收的药物,其吸收速率与肠段部位和灌流液浓度有关,全肠段Peff值均大于0.2×10^(-4)cm·s^(-1)。P-gp抑制剂的加入可显著提高ZYS-01在不同小肠段的吸收。结论 ZYS-01为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全段均有吸收,其吸收速率最快的部位是十二指肠;在低浓度时吸收速率最快,并有随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ZYS-01吸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ZYS-01可能是Pgp的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S-01 在体单向模型 肠吸收 主动转运
原文传递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的肠吸收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志 冯年平 +1 位作者 叶贝妮 孟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6期101-106,共6页
目的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麝香及西黄方活性组分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麝香酮、醋酸辛酯及胆酸在整个... 目的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麝香及西黄方活性组分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麝香酮、醋酸辛酯及胆酸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增加(P<0.05)。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麝香酮的Ka、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麝香酮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转运过程不受P-gp的影响。而醋酸辛酯、胆酸的Ka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提示醋酸辛酯、胆酸在机体内存在类似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的转运机制,但不受P-gp的影响。pH对麝香单味药及复方配伍后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当pH为7.8时,醋酸辛酯、胆酸的Ka、Papp值显著降低,且与pH为5.4、6.8时有差异(P<0.05)。结论麝香酮、醋酸辛酯、胆酸具有广泛的吸收窗,甚至在结肠也有良好吸收;配伍对麝香酮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较麝香单味药而言,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小肠中的吸收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 西黄方活性组分 在体单向模型 肠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