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皮酚与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对照 被引量:5
1
作者 胡容峰 方成武 +3 位作者 邹爱峰 梅康康 汤继辉 韩玲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丹皮酚-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与丹皮酚-β-CD包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 目的:研究丹皮酚-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与丹皮酚-β-CD包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结论:丹皮酚制成β-CD包合物没有改变其肠道的吸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丹皮酚-β-CD包合物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丹皮酚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汤继辉 胡容峰 常宫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丹皮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目的:研究丹皮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结论:丹皮酚适宜设计成为缓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槲皮素纳米乳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剑惠 夏晓静 胡英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研究槲皮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其形态学及粒径分布。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各段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在小肠各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乳形态。结... 目的:研究槲皮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其形态学及粒径分布。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各段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在小肠各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乳形态。结果:槲皮素纳米乳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依次为0.0675,0.1056,0.1892,0.1615 h^(-1);透射电镜下槲皮素纳米乳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6.3±4.6)nm;结论:槲皮素纳米乳在小肠下段吸收较好,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纳米乳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北豆根生物碱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阮寅正 《浙江中医杂志》 2014年第5期321-322,共2页
目的:研究北豆根生物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北豆根生物碱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研究北豆根生物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北豆根生... 目的:研究北豆根生物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北豆根生物碱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研究北豆根生物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北豆根生物碱在十二指肠与空肠间、十二指肠与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空肠与回肠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北豆根生物碱在小肠内回肠段吸收相对更好。北豆根生物碱不同质量浓度对药物在大鼠小肠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生物碱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姜黄素自微乳释药系统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树瑶 关延彬 +2 位作者 贾永艳 孙彦君 田雨冬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5-828,共4页
目的考察姜黄素自微乳释药系统(Cur-SMEDDS)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方法以姜黄素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40、80、160μg/mL)Cur-SMEDDS和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Cur-SME... 目的考察姜黄素自微乳释药系统(Cur-SMEDDS)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方法以姜黄素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40、80、160μg/mL)Cur-SMEDDS和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Cur-SMEDDS在小肠可以全段吸收,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0μg/mL时的K_a和P_(app)均显著高于40μg/mL时,K_a显著高于160μg/mL时(P<0.05);Cur-SMEDDS的K_a和P_(app)与姜黄素原料药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Cur-SMEDDS能显著提高姜黄素小肠吸收,有望成为理想的口服抗癌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自微乳释药系统 在体单向灌流小肠吸收
下载PDF
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体外释药和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新春 侯世祥 +2 位作者 李文 李小英 周亚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84-1088,共5页
目的:考察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药性质,研究小肠最佳吸收部位及其吸收机制。方法:以动态透析法测定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体外释药速率;以大鼠在体肠循环法研究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 目的:考察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药性质,研究小肠最佳吸收部位及其吸收机制。方法:以动态透析法测定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体外释药速率;以大鼠在体肠循环法研究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考察不同质量浓度(20,40,60,80μg·mL^(-1))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行为。结果:药物的体外释放以对数正态分布方程拟合最好;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他肠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质量浓度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体外释放介质中可缓慢持续释药;在小肠回肠部位吸收较好,药物质量浓度对ka无影响,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纳米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促进白藜芦醇在小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纳米脂质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灯盏乙素-PEG酯的合成、性质及小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庆颂 蒋学华 +1 位作者 李珂佳 樊新星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356,387,共5页
为探讨小分子药物PEG化(PEGylation)对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合成了多种分子量的灯盏乙素PEG衍生物。对产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理化常数、稳定性及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情况进行了考察。灯盏乙素经PEG化后水溶性提高,并获得了适于口服吸收的... 为探讨小分子药物PEG化(PEGylation)对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合成了多种分子量的灯盏乙素PEG衍生物。对产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理化常数、稳定性及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情况进行了考察。灯盏乙素经PEG化后水溶性提高,并获得了适于口服吸收的理想的分配系数。体外试验中,该类衍生物表现出前药的特性,在pH7.4的PBS缓冲液中t1/2超过12h(37℃),而在血浆中则快速降解释放出灯盏乙素,t1/2约为1.5~3h;灯盏乙素经PEG化后,口服吸收明显增加,但PEG化物的吸收随PEG片断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少。综合考虑反应收率、产物稳定性和口服吸收等情况,用于灯盏乙素修饰的PEG分子量应在400~1000 D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乙素 PEG化 前药 稳定性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姜黄素微乳的体内吸收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崔晶 翟光喜 +1 位作者 赵宇 娄红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考察微乳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比较姜黄素微乳与胶束的吸收动力学,考察姜黄素微乳在小肠的最佳吸收及口服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在胃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段回流试验,根据药物在小肠段中的减... 目的制备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考察微乳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比较姜黄素微乳与胶束的吸收动力学,考察姜黄素微乳在小肠的最佳吸收及口服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在胃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段回流试验,根据药物在小肠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取出小鼠胃肠道中所有内容物及粪便,提取未被吸收的姜黄素,计算姜黄素的吸收率。结果透射电镜下姜黄素微乳成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21.6nm。姜黄素微乳与胶束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25、0.0195/h,姜黄素微乳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在小鼠胃肠道的吸收率是姜黄素原料药的2.5倍。结论姜黄素自微乳化浓缩液能有效提高姜黄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自微乳化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鹰 陈戈 +1 位作者 刘宏 李高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2-626,共5页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VIN-SMEDDS)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方法。考察了不同肠段、给药浓度、pH、流速和剂型因素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VIN-SMEDD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VIN-SMEDDS)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方法。考察了不同肠段、给药浓度、pH、流速和剂型因素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VIN-SMEDD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部位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差异无显著性;给药浓度和pH对药物小肠吸收的Ka值无显著性影响;流速的增加可显著促进药物的吸收;与长春西汀原料粉末及其市售片剂相比,VIN-SMEDDS的Ka值和肠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增加。结论:VIN-SMEDDS在小肠部位的吸收无特定吸收窗,且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自微乳化释药系统能显著提高长春西汀的溶出和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西汀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在体小肠吸收 大鼠
下载PDF
阿苯达唑自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科燕 张永军 +1 位作者 樊莲莲 魏丽红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75-376,共2页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自微乳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RP-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进出小肠各段中的质量减少量来求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结果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1.78×10...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自微乳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RP-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进出小肠各段中的质量减少量来求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结果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1.78×10-2,2.15×10-2和1.25×10-2·min-1。结论阿苯达唑自微乳在整个小肠段都有吸收,且小肠中段吸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自微乳 单向灌流法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大鼠在体肠吸收筛选甘草黄酮抗HIV活性成分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卓越 王新春 +3 位作者 甘永祥 张华 韩博 陈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大鼠小肠在体肠吸收模型筛选中药有效组份群的可行性。方法:以甘草总黄酮为模型药物,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进行甘草总黄酮供试液经大鼠小肠吸收前后HIV病毒逆转录酶和HIV病毒整合酶的测定,比较研究甘草总黄酮供试液吸... 目的:探讨应用大鼠小肠在体肠吸收模型筛选中药有效组份群的可行性。方法:以甘草总黄酮为模型药物,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进行甘草总黄酮供试液经大鼠小肠吸收前后HIV病毒逆转录酶和HIV病毒整合酶的测定,比较研究甘草总黄酮供试液吸收前后的高效液相色谱图与抗HIV活性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甘草总黄酮供试液中经大鼠小肠吸收后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吸收后供试液不具有抗HIV活性。结论:大鼠在体肠肠吸收模型可以作为筛选中药有效组分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总黄酮 小肠在体吸收 抗HIV活性
下载PDF
川芎提取物中阿魏酸的小肠吸收特性
12
作者 马艳 汪宇 袁惠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年第5期12-12,共1页
目的:研究川芎提取物阿魏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测定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与透过速率常数.研究在不同浓度下阿魏酸的吸收机制。结果:阿魏酸... 目的:研究川芎提取物阿魏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测定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与透过速率常数.研究在不同浓度下阿魏酸的吸收机制。结果:阿魏酸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于不同药物浓度时无显著性差异;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236,0.258,0.227,0.193。结论:川芎中阿魏酸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动力学为一级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阿魏酸 吸收动力学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优化和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建媛 甘勇 +2 位作者 甘莉 朱春柳 潘卫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筛选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以油相的用量(%)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作为自变量,自乳化时间(t)、平均粒径(PS)和多分散系数(PI)作为因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模拟体内环境... 筛选新型抗血吸虫药物QH917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以油相的用量(%)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作为自变量,自乳化时间(t)、平均粒径(PS)和多分散系数(PI)作为因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模拟体内环境,考察了离子强度、食物、pH值、转速和介质体积对优化处方释放的影响,并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评价了优化处方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优化处方为:油相中链甘油三酸酯(MCT)的质量分数为30%~34%,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与助表面活性剂乙醇的质量比为4.8~5.2。优化处方的释放行为基本不受介质环境的影响。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表明胆管结扎与未结扎对吸收率无显著影响,个体间吸收行为差异性较小。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进行优化,预测性良好,优化处方体外释放和大鼠小肠吸收行为均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吸虫药物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在体小肠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