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分析羊耳菊提取物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伍萍 李梅 +9 位作者 巩仔鹏 侯靖宇 吴林霖 陈亭亭 李月婷 陈思颖 王爱民 李勇军 王永林 兰燕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代表性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并测量各成分的累计吸收量,探究药物质量浓度,胆汁,P-糖蛋白(P-gP)抑... 目的: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代表性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并测量各成分的累计吸收量,探究药物质量浓度,胆汁,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不同肠段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成分肠吸收的影响,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东莨菪苷在高质量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而1,3-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其余8种成分则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这8种成分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木犀草苷,1,3-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东莨菪苷和3,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回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的肠吸收均受到pH和胆汁的影响。结论: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耳菊 提取物 咖啡酰基奎宁酸 吸收 木犀草苷 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 绿原酸
原文传递
基于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研究不同粒径天麻粉的肠吸收动力学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梅 刘帆 +8 位作者 陈艳 陈亭亭 李月婷 陈思颖 黄勇 郑林 李勇军 王爱民 巩仔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不同粒径天麻粉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特性。该研究基于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不同粒径天麻粉中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考察不同粒径天麻粉、同一粒径不同质量浓度、不同肠段和胆汁对天麻... 为研究不同粒径天麻粉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特性。该研究基于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不同粒径天麻粉中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考察不同粒径天麻粉、同一粒径不同质量浓度、不同肠段和胆汁对天麻素等成分的肠吸收的影响,阐明天麻粉中天麻素等成分吸收的特点,并比较不同粒径天麻粉中天麻素等成分的吸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天麻素在各个肠段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天麻素吸收可能为被动吸收,巴利森苷类化合物吸收为主动吸收。其中天麻素在超微粉中的吸收较好于细粉、极细粉,在高浓度下,巴利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在超微粉中较好,天麻粉中天麻素等各成分吸收均受到胆汁的影响。因此,适宜的超微粉碎能够提高天麻粉中有效成分的吸收,能为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天麻的深层次开发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 天麻 超微粉 吸收
原文传递
基于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分析腺苷蛋氨酸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俊 黄家宇 +2 位作者 温昌琳 张兴灵 李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79-2284,共6页
目的:研究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建立其HPLC法并测量SAMe的质量浓度,探究药物质量浓度、pH值、胆汁、P-糖蛋白(P-gp)抑制剂、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 目的:研究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建立其HPLC法并测量SAMe的质量浓度,探究药物质量浓度、pH值、胆汁、P-糖蛋白(P-gp)抑制剂、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及不同肠段对SAMe肠吸收的影响,阐明其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SAMe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十二指肠显著大于回肠、空肠和结肠。以质量浓度2. 5,5和10 g·L-1的供试液进行实验,Ka和3 h累计吸收率(A)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吸收速率受pH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A和Ka有显著性差异(P <0. 05);含CYP3A4抑制剂组和不含CYP3A4抑制剂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SAMe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吸收较好,其吸收受pH、胆汁、P-gp抑制剂和细胞色素P4503A4的影响,P-gp抑制剂对其吸收有显著影响,初步推断SAMe可能是P-gp的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蛋氨酸 吸收 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 细胞色素P4503A 维拉帕米
原文传递
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童丽姣 高敏 +2 位作者 王鑫波 丁慧琴 石森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4年第8期921-926,共6页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以山楂叶总黄酮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灌流液中总黄酮含量,计算肠吸收速率常数(Ka值)与单位时间吸收转化率(A值),考察药物浓度...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以山楂叶总黄酮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灌流液中总黄酮含量,计算肠吸收速率常数(Ka值)与单位时间吸收转化率(A值),考察药物浓度与pH值对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 mg·mL-1的山楂叶总黄酮和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Ka值与A值分别为0.010 9 h-1,1.20%和0.039 1 h-1,3.73%;药物浓度为0.1 mg·mL-1,pH为6.0,7.4,8.0的肠循环液,山楂叶总黄酮和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Ka值分别为0.007 6,0.010 9,0.005 6 h-1和0.037 6,0.039 1,0.030 5 h-1,A值分别为0.69%,1.20%,0.42%和3.19%,3.73%,2.81%;表明在总黄酮浓度和溶液pH相同条件下,山楂叶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明显优于山楂叶总黄酮。结论磷脂固体分散技术可改善山楂叶总黄酮的小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总黄酮 磷脂复合物 吸收 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