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在华西人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特征与作用——另一双眼看科举 被引量:4
1
作者 孙邦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4-79,共6页
本文在对大量的文献特别是西人的英文著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6-19世纪的在华西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特征与作用的认识与看法:筛选严格、竞争激烈;竞争残酷、结果悲喜两重天;具有公平、公开性,对读书人起到激励作用,... 本文在对大量的文献特别是西人的英文著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6-19世纪的在华西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特征与作用的认识与看法:筛选严格、竞争激烈;竞争残酷、结果悲喜两重天;具有公平、公开性,对读书人起到激励作用,对国家政治稳定具有调节器和安全阀的作用。总体来说,西人对科举制度特点与作用的分析,在不少方面是中肯的,而且与当前中外学者的观点有不少一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 特征 作用 在华西人
下载PDF
19世纪30年代在华西人眼中的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2
作者 郭小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6-33,48,共9页
19世纪30年代在华西人对中国国情的探研中,围绕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对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突出特征和该增长方式停滞不变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史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在华西人中国观
下载PDF
民国初期在华西人尊孔思想平议
3
作者 张卫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在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冲突中 ,在华西人的态度引人注目。他们提倡中西文化调和 ,主张尊崇孔教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 ,推动了孔教运动的发展。尽管他们与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尊孔思想在总体上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他们毕竟是以西方人的... 在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冲突中 ,在华西人的态度引人注目。他们提倡中西文化调和 ,主张尊崇孔教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 ,推动了孔教运动的发展。尽管他们与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尊孔思想在总体上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他们毕竟是以西方人的身份来看待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的 ,因此 ,也有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西人 中西文化 孔教
下载PDF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4
作者 杜爱 黄松平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鸦片战争后的晚清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的影响在晚清革命性的军事变革中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其中在华西人给晚清带来了新的军事观念、军事技术和军事训练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特别是在清政... 鸦片战争后的晚清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的影响在晚清革命性的军事变革中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其中在华西人给晚清带来了新的军事观念、军事技术和军事训练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特别是在清政府开始沿着西方的路线使部分清军步入近代化道路之时,作为顾问、技术指导者和教官的在华西人,通过介绍西方武器、参与发展军事技术和培养军事技术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军事技术近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西人 军事技术 军事工业 军事训练
下载PDF
在华西人报刊与鸦片战争 被引量:7
5
作者 吴义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71,共14页
来华西人在广州创办的《广州纪事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在鸦片危机发生后迁往澳门继续发行。这些报刊的政治主张各有特点,但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舆论渐趋一致,都主张以林则徐禁烟作为发动战争的契机,要求英国政府为... 来华西人在广州创办的《广州纪事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在鸦片危机发生后迁往澳门继续发行。这些报刊的政治主张各有特点,但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舆论渐趋一致,都主张以林则徐禁烟作为发动战争的契机,要求英国政府为被销毁的鸦片取得赔偿,为对华战争进行舆论准备。在中英冲突期间,英国与美国商人群体间的矛盾,也在这些报刊上较充分地表现出来,反映了这一时期中西关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在英国正式发动侵华战争后,这些报刊鼓吹要运用武力使中国彻底屈服,为侵略行为极力进行辩护,为"远征军"出谋划策,要求英国政府采取最强硬的立场以攫取利益,直至《南京条约》签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西人 报刊 鸦片战争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筑篱相隔,自困樊笼: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者对在华西人的管控问题研究
6
作者 金峰 《暨南史学》 2021年第2期237-263,共27页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即重视对在华西人进行各方面的管控,在战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也汲汲于维护相关管控制度。清统治者此举的用意,不仅在于隔绝中外和便于社会控制,更在于利用这些管控维护朝贡体制的制度尊严以及清王朝政权的合法性,使其不...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即重视对在华西人进行各方面的管控,在战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也汲汲于维护相关管控制度。清统治者此举的用意,不仅在于隔绝中外和便于社会控制,更在于利用这些管控维护朝贡体制的制度尊严以及清王朝政权的合法性,使其不得不矢志相守,亦即封建专制的政治理论在政权合法性方面提出了具有“虚拟”性质的要求,使得封建政治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订又转而必须服从于这些“虚拟”要求,因而难以面对现实进行务实和理性的适应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西人 管控 朝贡体制 政策意旨
原文传递
海外留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旅行者群体特征探析——以《旅行杂志》为中心(1927—1936)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宾娜 周博 《外国问题研究》 2019年第4期33-37,116,117,共7页
旅行在近代中国逐渐生成为城市知识群体在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下发生的一种休闲方式。本文以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载国内游记之作者群为典型样本,探究了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上对中国本土的浸润和影响。作为近代旅行者群体代表的游记... 旅行在近代中国逐渐生成为城市知识群体在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下发生的一种休闲方式。本文以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载国内游记之作者群为典型样本,探究了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上对中国本土的浸润和影响。作为近代旅行者群体代表的游记作者,普遍接受过近代新式教育并多有留学及海外考察经历。同时,他们多居于受欧风美雨浸润颇深的中东部沿海沿江城市,目睹了在华西人的旅行示范。由于他们多从事教育、新闻、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工商业等职业,普遍拥有稳定收入与固定闲暇,具备了开展旅行活动的客观条件,因此,旅行作为近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是欧风美雨的外因与城市现代化的内因互动促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旅行者 群体特征 海外留学 在华西人 《旅行杂志》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丹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11期31-35,共5页
19世纪中叶以后,在华西人将西方之经济学系统输入中国,除出版经济学译著外,还介绍西方各种经济学课程,如西方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商业学校商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且在中国的官方学堂及教会学校中以"富国策"、"理财学&... 19世纪中叶以后,在华西人将西方之经济学系统输入中国,除出版经济学译著外,还介绍西方各种经济学课程,如西方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商业学校商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且在中国的官方学堂及教会学校中以"富国策"、"理财学"等为名,逐渐引入经济学课程。在华西人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介绍与教学实践,对中国后来高等教育中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西人 晚清 高等学堂 经济学课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