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局内人”: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新闻观与在华新闻实践
1
作者
李琳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在功能主义叙事下,抗战时期的在华记者往往被视为受到国家利益支配的工具,其参与话语建构的能动性时常被忽略。在客观环境和文化隔阂的限制下,战时新闻报道难以达到新闻的“整体真实”。作为在空间网络、社会规范、社会结构三重视角下...
在功能主义叙事下,抗战时期的在华记者往往被视为受到国家利益支配的工具,其参与话语建构的能动性时常被忽略。在客观环境和文化隔阂的限制下,战时新闻报道难以达到新闻的“整体真实”。作为在空间网络、社会规范、社会结构三重视角下战时中国的“局外人”,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一方面冲破了多数在华记者的既定行为规范,以最大限度接近整体真实为目标,在观察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新闻观念和总体判断;另一方面弱化自身与中国平民之间的不同,通过调研基层社会这一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实践方式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在走访和调研中深度反映底层叙事和事实真相。这种“局内人”新闻观与新闻实践模式,与何克本人主动参与历史话语建构的内驱力密不可分,也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交往的积极导向密切相关,它有效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工合运动的理解支持,历史证明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更是有利于中国抗战胜利和社会团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何克
在华记者
战时新闻
新闻真实
抗日战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同美英记者深度交往的历史原因
2
作者
李习文
高睿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地考量美英记者在政治、外交、舆论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同美英记者深度交往,成功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有效争取了政治主动,打开了活跃的外交新局面。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美英
在华记者
交往
抗日战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战后期国际宣传处与美国驻华记者关系的破裂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格林
《新闻春秋》
2016年第2期62-70,共9页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非常依赖美国对华援助。因此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宣传处将在华美国记者视为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国际宣传处与美国记者群的关系却在1943—1944年迅速走向破裂。他们关系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后美国政界和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非常依赖美国对华援助。因此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宣传处将在华美国记者视为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国际宣传处与美国记者群的关系却在1943—1944年迅速走向破裂。他们关系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后美国政界和舆论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及对国民党援助的减少,甚至间接导致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利。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际宣传处与美国记者群关系破裂的过程。第二部分逐个分析导致两者关系破裂的四个原因,即美国记者所秉持的新闻自由与国际宣传处宗旨之间的根本冲突,美国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利益差异,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宣传战中的失利及美国在华记者的一些群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宣传处
美国
在华记者
中美关系
董显光
原文传递
题名
“局内人”: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新闻观与在华新闻实践
1
作者
李琳熙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基金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探析中英人文交流的路径与启示:基于英国民间团体实践的研究”(YJ20210236)。
文摘
在功能主义叙事下,抗战时期的在华记者往往被视为受到国家利益支配的工具,其参与话语建构的能动性时常被忽略。在客观环境和文化隔阂的限制下,战时新闻报道难以达到新闻的“整体真实”。作为在空间网络、社会规范、社会结构三重视角下战时中国的“局外人”,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一方面冲破了多数在华记者的既定行为规范,以最大限度接近整体真实为目标,在观察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新闻观念和总体判断;另一方面弱化自身与中国平民之间的不同,通过调研基层社会这一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实践方式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在走访和调研中深度反映底层叙事和事实真相。这种“局内人”新闻观与新闻实践模式,与何克本人主动参与历史话语建构的内驱力密不可分,也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交往的积极导向密切相关,它有效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工合运动的理解支持,历史证明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更是有利于中国抗战胜利和社会团结的。
关键词
乔治·何克
在华记者
战时新闻
新闻真实
抗日战争
Keywords
George Hogg
foreign journalists in China
wartime journalism
news authentici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分类号
G214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同美英记者深度交往的历史原因
2
作者
李习文
高睿
机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图书馆
出处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107,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中美新闻发布制度的比较研究"(08JC860005)
文摘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地考量美英记者在政治、外交、舆论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同美英记者深度交往,成功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有效争取了政治主动,打开了活跃的外交新局面。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美英
在华记者
交往
抗日战争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K265.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后期国际宣传处与美国驻华记者关系的破裂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格林
机构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新闻春秋》
2016年第2期62-70,共9页
文摘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非常依赖美国对华援助。因此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宣传处将在华美国记者视为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国际宣传处与美国记者群的关系却在1943—1944年迅速走向破裂。他们关系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后美国政界和舆论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及对国民党援助的减少,甚至间接导致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利。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际宣传处与美国记者群关系破裂的过程。第二部分逐个分析导致两者关系破裂的四个原因,即美国记者所秉持的新闻自由与国际宣传处宗旨之间的根本冲突,美国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利益差异,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宣传战中的失利及美国在华记者的一些群体特征。
关键词
国际宣传处
美国
在华记者
中美关系
董显光
Keywords
the American Newsmen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Off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llington Tong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局内人”: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新闻观与在华新闻实践
李琳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同美英记者深度交往的历史原因
李习文
高睿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抗战后期国际宣传处与美国驻华记者关系的破裂及其原因探析
黄格林
《新闻春秋》
2016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