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知识与水政治:旗山溪治水争议之个案研究
1
作者 范玫芳(Mei-Fang Fan) 張簡妙琳(Miao-Lin Zhang Jian)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当前在极端气候与环境变迁的挑战下,水患治理成为具高度争议与复杂性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旗山溪治水争议中,政府与相关组织之间的权力运作以及科学知识生产的动态互动过程。铲除高茎作物的知识论战突显了权力与资源的不对等、既... 当前在极端气候与环境变迁的挑战下,水患治理成为具高度争议与复杂性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旗山溪治水争议中,政府与相关组织之间的权力运作以及科学知识生产的动态互动过程。铲除高茎作物的知识论战突显了权力与资源的不对等、既有法规标准的僵化,以及治水政策的盲点。地方公民团体以在地经验与知识挑战官方的治水论述和知识宣称,透过学习学科领域专业知识与谘询水利专家,积极参与水患的治理。个案除了突显治水场域中不同知识的相互竞逐,更展现了以在地知识脉络为基础,并结合治水知识,以发展适当的治水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學 治水 在地知識 公民參與 公民科學
全文增补中
青海牧区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青海湖南岸ZQH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乔益洁 扎登太 +1 位作者 才周加 赵文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79,共5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实务在国内不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工服务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时期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扎根青海牧区开展社工服务的经验,提出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实务在国内不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工服务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时期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扎根青海牧区开展社工服务的经验,提出了应避免以单一的民族区域或民族群体作为界定"民族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应采用"在地知识"及服务场域作为"民族社会工作"界定的要素,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期对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本土化 在地知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空间、伦理与形式——以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自然写作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宗帅 邓小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2-99,共8页
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被研究者视为当代有代表性的生态作家,对其作品的讨论也常放在经典生态批评框架内展开,但无论在地理空间、伦理价值还是文学形式上,叶尔克西的写作都显示了某种独特性:在空间上,体现为对第二故乡... 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被研究者视为当代有代表性的生态作家,对其作品的讨论也常放在经典生态批评框架内展开,但无论在地理空间、伦理价值还是文学形式上,叶尔克西的写作都显示了某种独特性:在空间上,体现为对第二故乡北塔山的地方依恋以及对边疆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呼吸”,这与经典自然文学“荒野”形象背后的文化紧张感是不同的;在伦理上,体现为对游牧民族原初生存形态和本真生命状态的追忆;在形式上,则体现为对游牧群体的感觉结构与语言表达方式的深切把握,对生命共通感和循环往复的时空观的体认。叶尔克西的写作显示出“原生态”写作与标准生态写作之间的微妙差异,在讨论这类作品的生态意义时,应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要对经典的批评框架做出反思和调整,如此方能揭示中国自然写作、环境文学的独特性,进而丰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自然写作 在地知
下载PDF
文化“他者”与博物馆“创造”——台湾史前馆民族类展览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麻赛萍 温璧绫 《博物馆管理》 2021年第1期13-19,共7页
十多年前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以人为核心的博物馆理念影响到民族博物馆领域。本文以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为例,总结了台湾在构建在地知识学、践行共同策展机制和建立展演结合的教育推广模式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与启示,将这种突破文化"... 十多年前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以人为核心的博物馆理念影响到民族博物馆领域。本文以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为例,总结了台湾在构建在地知识学、践行共同策展机制和建立展演结合的教育推广模式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与启示,将这种突破文化"他者"的模式总结为基于"参与式"项目的合作型甚至是共同创造型博物馆。这一作法值得大陆民族类博物馆(展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他者” 在地知 “创造型”博物馆
原文传递
Current issues in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0
5
作者 LI DeRen TONG QingXi +2 位作者 LI RongXing GONG JianYa ZHANG LiangP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043-1051,共9页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plans for China's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plans for China's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program.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ocedure from earth observation data to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examined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cluding earth observation networks, high-precision image positioning, image understanding, automatic spati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focus services. These analyses provide a new impetus for pushing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from a "quantity" to "quality" change, from China to the world, from providing products to providing online ser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s precision processing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automatic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focus services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