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在场的在场者:“鲁迅”与第一次文代会 |
王秀涛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 |
李晓峰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10
|
|
3
|
在场与不在场: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变革及质量革命的思考 |
王辉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9
|
|
4
|
不在场的在场:鲁迅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
张武军
|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5
|
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 |
谌莉文
王文斌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4
|
|
6
|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
李晓峰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7
|
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
张世英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7 |
4
|
|
8
|
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认知体系研究 |
贺欣晔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
|
|
9
|
乔伊斯·形式·阐释——《尤利西斯》的阐释空间 |
丁玉果
|
《太原大学学报》
|
2010 |
0 |
|
10
|
论“新追忆小说”的叙事特征 |
陈慧娟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1
|
交传过程中语境构建效能的实证研究 |
谌莉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5 |
0 |
|
12
|
从场景到行为:国际视野中的公共空间手机使用研究 |
洪丹阳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3
|
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关于超级AI,自凤凰文学之夜开始的演讲 |
李敬泽
|
《新华文摘》
|
2023 |
0 |
|
14
|
日常生活批判与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尔与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异同 |
张一兵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3
|
|
15
|
意识形态辩证法的后阿尔都塞重构 |
汪行福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论“想象”在审美意象创构中的作用及地位 |
谭玉龙
|
《中国美学研究》
|
2014 |
1
|
|
17
|
二元对立视角下《离别黄屋》的女主人公 |
尤广杰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8
|
白噪音:创伤之痕迹 |
顾妍
柯淇雯
Ori Gersht
|
《青年视觉》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