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在场的在场者:“鲁迅”与第一次文代会
1
作者 王秀涛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第一次文代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其相关表述和安排显示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和方向。虽然鲁迅是一位“不在场者”,但第一次文代会存在着诸多与“鲁迅”相关的因素和表述。从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状况来看,如何解释“鲁迅”,颇具有值... 第一次文代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其相关表述和安排显示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和方向。虽然鲁迅是一位“不在场者”,但第一次文代会存在着诸多与“鲁迅”相关的因素和表述。从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状况来看,如何解释“鲁迅”,颇具有值得分析的历史内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对鲁迅以及五四文学的态度,以及当代文学在确立其资源和传统时的矛盾和难题:在当代文学确定的“唯一方向”之下,如何定位作为“旗手”和“圣人”的鲁迅,如何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时代新潮流中确认鲁迅的合法性,同时更好地利用他作为“名人”的声名和威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 第一次文代会 历史内涵 不在场在场 新民主主义 鲁迅 新潮流
下载PDF
“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尬处境。各民族母语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母语写作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母语写作与汉语写作共同创造了世界文化(文学)中的中国意义与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场在场 母语文学 中国文学 公共话语空间
下载PDF
在场与不在场: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变革及质量革命的思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04-112,共9页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在线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形态,开放式办学、混合式教学、泛在化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同时也给学校教学管...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在线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形态,开放式办学、混合式教学、泛在化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同时也给学校教学管理、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带来了新考量。后疫情时代,高校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范式、教学评价等全面变革,需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水平与能力,建立学生课程学分认定机制与学业评价制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时空与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在场不在场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育质量
下载PDF
不在场的在场:鲁迅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武军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2,共12页
引言过去,学界一提及“延安鲁迅”的生成,往往会从毛泽东的演讲《论鲁迅》(1)说起,的确,这是毛泽东唯一的一篇鲁迅专论,怎么强调其意义都不为过。但值得追问的是,此前一直对鲁迅“生疏”(2)的毛泽东,是如何形成他的“鲁迅论”?他究竟是... 引言过去,学界一提及“延安鲁迅”的生成,往往会从毛泽东的演讲《论鲁迅》(1)说起,的确,这是毛泽东唯一的一篇鲁迅专论,怎么强调其意义都不为过。但值得追问的是,此前一直对鲁迅“生疏”(2)的毛泽东,是如何形成他的“鲁迅论”?他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中“论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座谈会 论鲁迅 历史情境 不在场在场 鲁迅论
原文传递
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谌莉文 王文斌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28,共5页
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关于概念范畴的理论阐述,提出口译双重语境认知构建的连通原则,并以2010年3月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三句古训口译为例,考察口译语境的认知构建过程。口译双重语境主要涉及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口译语境认知... 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关于概念范畴的理论阐述,提出口译双重语境认知构建的连通原则,并以2010年3月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三句古训口译为例,考察口译语境的认知构建过程。口译双重语境主要涉及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口译语境认知构建就是由这两个概念共同构建的概念系统,其中各类语境知识作为概念成分的集合分别归属在场和不在场概念,在场概念位于范畴中心,相对封闭,主要包括语言、技术和情景等框架;不在场概念离中心较远,相对开放,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情感和趋势等框架。口译活动中,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通过成分激活而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开放性口译语境互动网络,依凭推理和概括,二者相互影响、相融相通,经过概念呼应、情感协商和意义传承等认知运作,影响理解、记忆与重构等基本口译程序,有力推动口译思维的整体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双重语境 认知构建 在场不在场 连通原则
原文传递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晓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文学 不在场在场 单边译入 文化洼地效应 跨语际跨文化
下载PDF
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世英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9期8-13,共6页
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于,天地万物是一大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网络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此整体上的一个交叉点,此交叉点以它之外的无穷事物为其母源。意象之美就是从一个作为"象"的交叉点,体会到此象外无穷事物这一母源之&... 意象之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于,天地万物是一大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网络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此整体上的一个交叉点,此交叉点以它之外的无穷事物为其母源。意象之美就是从一个作为"象"的交叉点,体会到此象外无穷事物这一母源之"意"。此种体会、玩味就是一种审美意识。故意象美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面对现实,又能超越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美 显隐美 哲学本体论 在场不在场 网络整体 回归母源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认知体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贺欣晔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电子媒介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引发了全民对于电子屏幕应用下的视觉审美认知接受,在这种审美认知来源形成社会性习惯的趋势下,人们的审美认知体系架构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例如传统形式的平面扇形认知体系发生解构,而现代网络超链接式的信息点... 电子媒介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引发了全民对于电子屏幕应用下的视觉审美认知接受,在这种审美认知来源形成社会性习惯的趋势下,人们的审美认知体系架构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例如传统形式的平面扇形认知体系发生解构,而现代网络超链接式的信息点连接的球体认知体系正在建构;在审美认知体验日常化的趋势中,主体与客体的边界日渐模糊,主体客体化、客体泛化现象突出;审美认知主体与客体的存在是现实世界的相互不在场,却是电子媒介时空中不在场的在场;电子屏幕后面的人们在全社会性的个体自我孤独认知体验中进行着全民狂欢,在狂欢中寻找解决孤独的办法,并且在对审美认知期待中寻求着超越孤独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审美认知体系 球体结构 不在场在场 孤独
下载PDF
乔伊斯·形式·阐释——《尤利西斯》的阐释空间
9
作者 丁玉果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29-33,共5页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古与今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无限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文本的阐释具有了一种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在场不在场 古今对照 阐释
下载PDF
论“新追忆小说”的叙事特征
10
作者 陈慧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6-169,共4页
近年出现了一批打破传统叙事形式的追忆小说,这里称为“新追忆小说”。新追忆小说表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叙述者在场与不在场叙事的间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隐性转换;叙述视角从有限到无限的自然突破。这些叙事形式的实现的关... 近年出现了一批打破传统叙事形式的追忆小说,这里称为“新追忆小说”。新追忆小说表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叙述者在场与不在场叙事的间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隐性转换;叙述视角从有限到无限的自然突破。这些叙事形式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叙述者的知情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者 在场不在场 自然转换
下载PDF
交传过程中语境构建效能的实证研究
11
作者 谌莉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5-51,共7页
立足变量赋值和范畴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考察交传过程中语境在场参数与不在场参数的概念化方式及其对口译思维能力与绩效的影响,论证口译语境构建的效能。研究发现:(1)语境构建是交传过程的基本概念框架能力,积极范畴、消极范畴和中间... 立足变量赋值和范畴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考察交传过程中语境在场参数与不在场参数的概念化方式及其对口译思维能力与绩效的影响,论证口译语境构建的效能。研究发现:(1)语境构建是交传过程的基本概念框架能力,积极范畴、消极范畴和中间范畴表现出区别性特征。(2)单一搭建在场或不在场网络不利于样本的成功,二者的不平衡引起概念突显困难,提示语境构建障碍或为抑制传译水平的隐性因素。(3)语境构建效能受制于在场和不在场的概念化协同效率,口译绩效优化有赖于语境系统作用且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单向传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构建效能 交传 概念框架能力 在场不在场
下载PDF
从场景到行为:国际视野中的公共空间手机使用研究
12
作者 洪丹阳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9-124,共6页
文章通过将国外实证研究文献与相关理论进行嵌合,考察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媒介在公共空间的使用。借鉴"媒介—场景—行为变化"的研究思路,分析手机的介入对公共场景中人们的行为感知、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手机 公共空间 拟剧理论 不在场在场 社会互动
下载PDF
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关于超级AI,自凤凰文学之夜开始的演讲
13
作者 李敬泽 《新华文摘》 2023年第19期86-89,共4页
这是一个属于写作者的夜晚。这个夜晚是美好的,但是,乌云蔽白日,飘风起远山,在座的所有人,我们这些作者、译者、编者,我们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美好的夜晚正被动荡的不确定性所笼罩。今晚,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一个巨大的“... 这是一个属于写作者的夜晚。这个夜晚是美好的,但是,乌云蔽白日,飘风起远山,在座的所有人,我们这些作者、译者、编者,我们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美好的夜晚正被动荡的不确定性所笼罩。今晚,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一个巨大的“他者”,它正在威胁着我们,撼动我们的根基,它是从我们自身分离出去的异类,它的名字叫ChatG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场在场 不确定性 写作者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批判与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尔与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异同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一兵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2,157,共16页
列菲伏尔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宏观批判,转向对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微观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而德波则提出,在今天资产阶级世界中,被资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习以为正常的小事情,才是隐密“装... 列菲伏尔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宏观批判,转向对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微观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而德波则提出,在今天资产阶级世界中,被资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习以为正常的小事情,才是隐密“装置”我们的关键。这是理解列菲伏尔提出的“小事情异化”的真实入口。因此,日常生活的革命,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思辨上,而是要以革命的、具体的超越性艺术实践直接“对生活的介入”。当然,这就是德波所领导的情境主义国际的革命情境建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菲伏尔 德波 日常生活 资本殖民 在场不在场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辩证法的后阿尔都塞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行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9,128,共8页
阿尔都塞一生提出两个意识形态概念:一是认识论断裂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其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影响最大,但是,这一理论既有亮点也有盲点。它在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同时,忽视了观念和象... 阿尔都塞一生提出两个意识形态概念:一是认识论断裂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其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影响最大,但是,这一理论既有亮点也有盲点。它在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同时,忽视了观念和象征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支配作用的同时,没有关注意识形态中反抗和斗争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国家性的同时,忽视了非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佩舒、瑟伯恩、齐泽克分别从意识形态的反质询、非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中"象征"先验之维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弥补了阿氏理论的不足,克服了它的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机器 再生产/变革 臣服化-资质化 不在场在场
原文传递
论“想象”在审美意象创构中的作用及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玉龙 《中国美学研究》 2014年第2期22-32,共11页
想象是人的精神实践活动,是一种让不出场出场并与原来的不出场融合为一的能力,其成果是意象。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活动的成果,它的创构必须以想象为核心。因为审美意象是主体基于在场物象,并将其他不在场的记忆表象等与之融合... 想象是人的精神实践活动,是一种让不出场出场并与原来的不出场融合为一的能力,其成果是意象。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活动的成果,它的创构必须以想象为核心。因为审美意象是主体基于在场物象,并将其他不在场的记忆表象等与之融合,同时将主体的情感、理解等熔铸于其中,从而创造出超越于原有在场的胸中之象,即审美意象。而让在场与不在场相融合并著上主观情感需要想象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在场不在场 审美意象 创构 核心地位
原文传递
二元对立视角下《离别黄屋》的女主人公 被引量:1
17
作者 尤广杰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本文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阐释《离别黄屋》中两位女主人公英迪与海蒂之间的一系列二元对立:不在场与在场的对立、主人与仆人的对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剖析二者产生二元对立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两位特质完全不同的女性,论... 本文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阐释《离别黄屋》中两位女主人公英迪与海蒂之间的一系列二元对立:不在场与在场的对立、主人与仆人的对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剖析二者产生二元对立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两位特质完全不同的女性,论证索尔·贝娄能够塑造令人信服、情感丰富的女性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不在场在场的对立 主人与仆人的对立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
原文传递
白噪音:创伤之痕迹
18
作者 顾妍 柯淇雯 Ori Gersht 《青年视觉》 2018年第6期204-215,共12页
相机的长曝光尝试同时召回和擦除信息。时间永远分岔,一切模棱两可之物,都有同时在场与不在场的证明。如果记忆确凿,那么不可避免要凝视深渊;如果记忆抹去,那生命又将堕入那不可承受之轻。有没有一种痕迹,它充满细节又空空如也?有没有... 相机的长曝光尝试同时召回和擦除信息。时间永远分岔,一切模棱两可之物,都有同时在场与不在场的证明。如果记忆确凿,那么不可避免要凝视深渊;如果记忆抹去,那生命又将堕入那不可承受之轻。有没有一种痕迹,它充满细节又空空如也?有没有一种声音,它同时蕴含着喧嚣与宁静?存在主义的思考像幽灵一样游荡在奥瑞·格什特(Ori Gersht)的摄影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作品 在场不在场 白噪音 模棱两可 存在主义 记忆 痕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