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后审判的寓言——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圣经”解读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彩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9,共7页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夫卡在源于圣经话语的怪异描写中,非常生动而细致地表现了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复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 卡夫卡 短篇小说 在流放地 基督教 末世论 犹太教 犹太裔作家
下载PDF
《在流放地》的审美品格和思想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志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7,共6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叙事视角,从而使得这个小说能够给人以一种“受难性”的审美体验,并且也使得这作品客观上具备了一种政治预言的功能,甚至预言了当今全球性帝国主义政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受难性 政治预言
下载PDF
仪式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被引量:1
3
作者 曾艳兵 屠琳盈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3,共9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臣服于暴力。作品中新指挥官上任后的新时代,仪式式微,权力空间从公共景观转向封闭场所,惩罚对象从肉体转向灵魂,暴力隐匿。但是,式微的仪式仍有着潜在的力量,暴力终会以某种形式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仪式 暴力
下载PDF
论卡夫卡《在流放地》的法律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陆双祖 《西部法学评论》 2007年第4期103-104,共2页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人民本质。本文试以小说中的"法律"主题为切入点,来探讨小说的法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法律内涵
下载PDF
时间所指的背后——解读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5
作者 高永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0-111,共2页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并思考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卡夫卡所特有的否定的因素及其虚无意义上的超然态度在小说中有直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时间 信仰 历史 现实
下载PDF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6
作者 李金云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3期24-31,共8页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机器 人性
下载PDF
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
7
作者 倪萍 《沧桑》 2010年第2期237-238,共2页
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物,人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寻求存在的终极意义,使自己得以体验无限和永恒;但是作为有限的存在物,人在追求无限的过程中又极易堕入偶像崇拜的深渊。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形象地揭示出偶像崇拜的精神实质——将... 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物,人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寻求存在的终极意义,使自己得以体验无限和永恒;但是作为有限的存在物,人在追求无限的过程中又极易堕入偶像崇拜的深渊。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形象地揭示出偶像崇拜的精神实质——将有限存在物升格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对象,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崇拜 卡夫卡 在流放地
下载PDF
机器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 被引量:2
8
作者 郑薇 曾艳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在流放地》因叙述行刑机器血腥的杀人过程而具有了"暴力"意味。这种暴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身体暴力"不仅与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有关,亦可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酝酿和爆发的间接结果;"法律暴力"... 《在流放地》因叙述行刑机器血腥的杀人过程而具有了"暴力"意味。这种暴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身体暴力"不仅与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有关,亦可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酝酿和爆发的间接结果;"法律暴力"赋予"身体暴力"合法性权威,并在无可争辩的情况下强制或自愿实施;"语言暴力"是"法律暴力"的呈现方式,在以军官语言所象征的"高位语言"对以犯人语言所象征的"低位语言"的暴力宰制中,机器以犯人无法读懂的文字实施了刑罚。"暴力"景观在读者灵魂中引起震颤,这使得小说本身也成为一架人们无法用文字完全读懂的"行刑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机器 暴力
下载PDF
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彩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余华 《一九八六年》 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文学评论 奥地利
下载PDF
从观念共同体视角探析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
10
作者 于志晟 涂险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94-497,共4页
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中军官、士兵与犯人的身份转换与内在关联;探究了小说中以欣赏酷刑为核心观念的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指出流放地前任司令官运用一系列制度对居民进行思想规训,建构对酷刑的扭曲认知与机器崇拜,使流放地居民围... 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中军官、士兵与犯人的身份转换与内在关联;探究了小说中以欣赏酷刑为核心观念的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指出流放地前任司令官运用一系列制度对居民进行思想规训,建构对酷刑的扭曲认知与机器崇拜,使流放地居民围绕扭曲观念形成共同体,最终导致军官死亡;认为《在流放地》揭示了观念共同体内在的规训机制,对现代社会的观念共同体与权力规训提出了反思与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流放地 观念共同体 规训 卡夫卡
下载PDF
解读《在流放地》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11
作者 郭凯慧 《语文天地》 2014年第6期19-20,共2页
《在流放地》以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是一篇意义多元的小说。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司法程序将人性扭曲,人们对暴力的痴迷,对权力的敬仰,对刑罚表演的热衷,以及对刑罚机器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 《在流放地》以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是一篇意义多元的小说。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司法程序将人性扭曲,人们对暴力的痴迷,对权力的敬仰,对刑罚表演的热衷,以及对刑罚机器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与非理性的观念开始碰撞,流放地的人们也开始选择不同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流放地 理性与非理性 解读 现实主义 人性扭曲 司法程序 刑罚 暴力
下载PDF
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12
作者 马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7,共3页
从主题研究出发,探讨暴力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展演,涉及了人物设置及叙述方式,最后讨论了暴力与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暴力 主题 在流放地 疼痛 社会身份
下载PDF
被流放的信仰——浅析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13
作者 许霞 《当代教育》 2012年第3期53-55,共3页
一、存在于困境的卡夫卡和他的创作 美国大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确实,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t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商人家庭.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 一、存在于困境的卡夫卡和他的创作 美国大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确实,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t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商人家庭.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存在于一个全面的困境中。在家庭关系中,他是困境的儿子,面对着性格粗暴、如同暴君的父亲;在自身健康上,他是困境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流放地 卡夫卡 信仰 家庭关系 困境 现代人 奥地利 奥登
下载PDF
以“刑罚”为中心--试比较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
14
作者 邱玉洁 《文教资料》 2021年第34期27-30,共4页
余华在他的文集中曾提到卡夫卡给他创作带来的影响,对比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与余华的《一九八六年》两个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余华对于卡夫卡现实主义变形寓言体式的继承:借助某种构造出来的象征或隐喻,在极致的现实主义中取得寓言化的... 余华在他的文集中曾提到卡夫卡给他创作带来的影响,对比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与余华的《一九八六年》两个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余华对于卡夫卡现实主义变形寓言体式的继承:借助某种构造出来的象征或隐喻,在极致的现实主义中取得寓言化的效果。两位作者都以具有暴力意义的“刑罚”为中心,在人性的幽暗角落和深层意识中表现对暴力、失语、权力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试图在寻找某种先验色彩救赎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作家本人的“原罪”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 在流放地 《一九八六年》 暴力 原罪
下载PDF
《在流放地》中的诺斯替主义分析
15
作者 王冠 《品位·经典》 2022年第11期4-7,共4页
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中有一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的色彩。基于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征和主要气质,本文探究《在流放地》中这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色彩产生的原因,旨在说明卡夫卡的这个作品为什么会在某些方面与其暗合。
关键词 在流放地 卡夫卡 诺斯替主义 二元论 拯救
下载PDF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
16
作者 范锋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8-80,共3页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两者背景相似,即都是现代主义大潮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余华小说在细部刻画、语言布局和人物塑造上,都不难找到《在流放地》的影子。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是一种内在材料和外部框架的承袭,...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两者背景相似,即都是现代主义大潮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余华小说在细部刻画、语言布局和人物塑造上,都不难找到《在流放地》的影子。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是一种内在材料和外部框架的承袭,理清这种承袭的脉络,也便理清了我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借鉴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流放地 余华 小说创作 影响研究
下载PDF
于残酷中审视人性——莫言《檀香刑》与卡夫卡《在流放地》之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倩 王新国 王永贵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小说里 ,莫言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一桩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刑罚。透过这场刑罚 ,作者将刽子手的追求、统治者的残暴、看客的灵魂、历史的轨迹通通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丰富意...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小说里 ,莫言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一桩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刑罚。透过这场刑罚 ,作者将刽子手的追求、统治者的残暴、看客的灵魂、历史的轨迹通通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丰富意蕴让人很容易将其与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一部同样以刑罚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联系在一起 ,虽然它直接是从一架刑具入手来展示作者对法律和权威等问题的思考。文学系三位研究生将这两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小说放在一起作比较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人性 莫言 《檀香刑》 卡夫卡 在流放地
原文传递
从《在流放地》透视酷刑下的扭曲人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天宁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158-159,共2页
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酷刑将人们的性格扭曲。人们对暴力的迷醉、权力的绝对化、刑罚成为表演盛宴、嗜血的杀人机器是荣誉的象征,这是荒诞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卡夫卡揭示了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绝望与荒谬感,当曾经辉煌的体制衰败时... 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酷刑将人们的性格扭曲。人们对暴力的迷醉、权力的绝对化、刑罚成为表演盛宴、嗜血的杀人机器是荣誉的象征,这是荒诞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卡夫卡揭示了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绝望与荒谬感,当曾经辉煌的体制衰败时,流放地的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酷刑 人性
原文传递
贬谪文学——逆境中的清流
19
作者 惠军明 《科教文汇》 2023年第23期F0003-F0003,共1页
贬谪,是古代官员因罪被降职或流放的一种惩罚方式。贬谪文学,就是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在流放地创作的文学作品。贬谪文学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古代文学的浩瀚海洋,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之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经历过贬谪的命运,如唐... 贬谪,是古代官员因罪被降职或流放的一种惩罚方式。贬谪文学,就是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在流放地创作的文学作品。贬谪文学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古代文学的浩瀚海洋,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之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经历过贬谪的命运,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贬谪文学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风骨和品格,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困厄中的坚守和执着。古代文人讲究“文以载道”,认为文章是表达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工具。在被贬谪的困境中,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用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忧虑。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上书谏诤被贬为江州司马,却写下《琵琶行》《题元八溪居》等名篇,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谪文学 在流放地 文学作品 柳宗元 辛弃疾 刘禹锡 白居易 欧阳修
下载PDF
关于卡夫卡的另一种解读——发达工业社会时代下的再审视
20
作者 郝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4,共6页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中,找到重新阐释卡夫卡作品的可能。卡夫卡笔下的麻木的人群正是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某些主人公并非如过去评论者所言是“弱的英雄”,事实上反映了作家的无奈;因此,他对“...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中,找到重新阐释卡夫卡作品的可能。卡夫卡笔下的麻木的人群正是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某些主人公并非如过去评论者所言是“弱的英雄”,事实上反映了作家的无奈;因此,他对“城堡”的描绘事实上是对人类工业文明暗淡前景的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法兰克福学派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工业文明 《城堡》 在流放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