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铀 王春明 +6 位作者 李东泽 马依彤 杨毅宁 李晓梅 向阳 于子翔 谢翔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COL-P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11至2013-08的STEMI住院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660例,其...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COL-P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11至2013-08的STEMI住院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660例,其中生存者572例,死亡者88例。依不同COL-P评分进行分组(COL-P 0分组、COL-P 1分组、COL-P 2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660例急诊行PCI术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者88例。死亡者白细胞计数高于生存者白细胞计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者血小板计数低于生存者血小板计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显示,COL-P评分[COL-P(1 vs 0),OR 4.346,95%CI:2.134-8.850,P<0.001;COL-P(2 vs 0),OR 10.126,95%CI:4.061-25.250,P<0.001]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在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COL-P 0分组、COL-P 1分组和COL-P 2分组在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9%、15.4%和43.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OL-P评分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危险评估的良好评价工具,但对长期死亡率的评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院死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3
2
作者 邓伏雪 王小娟 +1 位作者 胡云凤 常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目的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后首次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院治疗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短期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的59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在院期间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2组,比较分析其入院基本信息... 目的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后首次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院治疗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短期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的59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在院期间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2组,比较分析其入院基本信息、在院治疗方案、冠脉造影结果及在院死亡率。结果 59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被诊断为首发心力衰竭者222例,未并发心力衰竭者369例。心力衰竭组的患者较少应用冠脉造影(56.3∶73.4)%及再灌注(43.2∶62.9)%作为诊疗手段,而且相比于非心力衰竭患者较少服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的推荐药物。心力衰竭患者较非心力衰竭患者有着较高的在院死亡率(15.3∶2.4)%。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OR=2.97)和心源性休克(OR=7.53)是在院死亡率最强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的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准确快捷的诊断以及及时和全面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短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在院死亡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力衰竭在院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祎 李峥 +3 位作者 杜毅 英哲铭 杨关林 张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7-90,共4页
早期识别在院死亡风险高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通过应用更加积极的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亦符合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要求。总结了心衰患者在院死亡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和预测... 早期识别在院死亡风险高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通过应用更加积极的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亦符合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要求。总结了心衰患者在院死亡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梳理此模型的研究现状,依据古籍条文探讨中医因素(症状、体征、节气、五运六气)对于提升模型预测能力的重要性,并对比分析传统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构建此模型的优劣性,为心衰在院死亡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研究提供前期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在院死亡 预测模型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方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0期49-50,共2页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住院过程中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并发心衰组(30例)和非心衰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药物、双源CT使用情况及临床预后指标进行比较分...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住院过程中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并发心衰组(30例)和非心衰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药物、双源CT使用情况及临床预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他汀类、阿司匹林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临床预后指标主要包括住院天数、在院死亡、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结果并发心衰组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他汀类、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分别为83.33%、80.00%、30.00%、96.67%、96.67%,显著高于非心衰组的55.00%、15.00%、5.00%、75.00%、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CEI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衰组双源CT使用率44.67%(14/30)明显低于非心衰组的75.00%(15/20),差异就有统计学(P<0.05)。并发心衰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5.23±2.33)d,在院死亡9例(30.00%),心房颤动9例(30.00%),室性心律失常10例(33.33%),心源性休克7例(23.33%);非心衰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9.56±1.21)d,在院死亡1例(5.00%),心房颤动1例(5.00%),室性心律失常1例(5.00%),心源性休克0例(0);非心衰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并发心衰组,在院死亡率、心房颤动率、室性心律失常率以及心源性休克率均低于并发心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早期时应当给予及时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在院死亡 临床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
5
作者 买瑞 王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81-0084,共4页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首次心力衰竭(HF)的患者在院死亡率(IHM)及临床预后情况,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准确地判断。方法 对某院心内科2022.4至2023.5入院治疗的234例AMI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7例并发首次HF,147例未并发HF。...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首次心力衰竭(HF)的患者在院死亡率(IHM)及临床预后情况,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准确地判断。方法 对某院心内科2022.4至2023.5入院治疗的234例AMI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7例并发首次HF,147例未并发HF。比较两组病例在院期间治疗情况、IHM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并发首次HF组患者应用AAD、他汀类用药明显少于未并发HF组,利尿剂、洋地黄应用率明显高于未并发HF组;CAG、PCI介入治疗率明显低于未并发HF组患者,p<0.05。并发首次HF组患者在IHM、VF、VA、CGS发生率均显著超过未并发HF组患者,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并发HF、CGS、VA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针对AMI并发首次HF患者,其预后情况较差,及时、准确地判断并予以全面治疗可减少在院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在院死亡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的建立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崇 韩林 +2 位作者 张冠鑫 李白翎 徐志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10,共9页
目的为提高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我国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方法纳入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患者共4 ... 目的为提高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我国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方法纳入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患者共4 0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6例(46.53%),女2156例(53.47%);年龄45.90±13.60岁。根据左侧房室瓣的手术部位,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手术组(n=1910)、主动脉瓣手术组(n=724)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n=1398)3组;并将纳入患者的60%作为建模亚库(n=2418),40%作为验证亚库(n=1 61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据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权重系数及其变量类型构建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结果总在院病死率为4.74%(191/4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OR=1.33,95%CI(1.071,1.648)]、主动脉瓣狭窄[OR=1.34,95%CI(1.082,1.659)]、慢性肺部疾病[OR=2.11,95%CI(1.292,3.455)]、左心室射血分数[OR=1.55,95%CI(1.081,2.234)]、术前危重状态[OR=2.69,95%CI(1.499,4.821)]、心功能分级(NYHA)[OR=2.75,95%CI(1.343,5.641)]、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R=3.02,95%CI(1.405,6.483)]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OR=4.16,95%CI(1.979,8.766)]为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各组预测校准度较好,H-L卡方检验P均〉0.05(建模亚库组:χ^2=1.615,P=0.830;验证亚库组:χ^2=2.218,P=0.200;二尖瓣手术组:χ^2=5.175,P=0.470;主动脉瓣手术组:χ^2=12.708,P=0.090;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组:χ^2=3.875,P=0.380),而ROC曲线下面积均〉0.70[建模亚库组:0.757,95%CI(0.712,0.802);验证亚库组:0.754,95% CI(0.701,0.806);二尖瓣手术组:0.760,95%CI(0.706,0.813);主动脉瓣手术组:0.803,95%CI(0.738,0.868);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0.727,95%CI(0.668,0.785)]。成功建立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为: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慢性肺部疾病3分,左心室射血分数(40%-50%2分3、0%-40%4分、〈30%6分),术前危重状态3分,NYHA分级Ⅲ-Ⅳ级4分,同期CABG 4分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110μmol/L5分。结论三尖瓣关闭不全等8个因素为影响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通过该模型建立的评分标准对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风险预测模型 风险评分 在院死亡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的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晏丽 沈云峰 +1 位作者 郑佳 赖晓阳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于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院平均血糖水平与在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平均血糖值、年龄等11个候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于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院平均血糖水平与在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平均血糖值、年龄等11个候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院平均血糖升高(Waldχ2=11.883,P=0.001)、增龄(Waldχ2=17.336,P=0.000)、低HDL-C血症(Waldχ2=4.024,P=0.045)可能是AMI患者在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示在院平均血糖值(Waldχ2=10.266,OR=1.69)、增龄(Waldχ2=13.604,OR=5.24)是AMI患者在院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院平均血糖水平高、增龄是已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在院死亡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平均血糖 增龄 在院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在院死亡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宇齐 郄淑文 +2 位作者 达静静 袁静 查艳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6-309,共4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且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disease,AKI)、小于4岁患儿共42例...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且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disease,AKI)、小于4岁患儿共42例,分为存活组(23例,54.8%)和死亡组(19例,45.2%)。结果发现,死亡组患儿的体重更低(P<0.05),手术时间、麻醉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更长(均P<0.05),术中总入量、总出量均更多(均P<0.05),术后Scr、血乳酸(lactate,Lac)水平更高(均P<0.05),术后第1天液体入量更多(P<0.01),术后升压时间更长(P<0.05),术后AKI更严重,更多患儿进入儿童肾脏疾病风险分级损伤期(AKI-I)及衰竭期(AKI-F)(χ2=6.8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1天液体入量多(OR=1.067,95%CI 1.010~1.128,P=0.021)和血Lac升高(OR=2.049,95%CI 1.099~3.822,P=0.033)是术后发生AKI的CHD患儿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4岁CHD患儿CPB术后并发AKI的在院病死率高达45.2%,而尽量减少术后液体入量、尽快清除体内血Lac对于降低CHD患儿CPB术后并发AKI的在院病死率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急性肾损伤 在院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新旧两版风险预测模型对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磊 高长青 +1 位作者 肖苍松 姜胜利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Logistic Euro SCORE与Euro SCOREⅡ风险预测模型对本中心成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497例患者在院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包括同期行三尖瓣成形、左房减容... 目的评价Logistic Euro SCORE与Euro SCOREⅡ风险预测模型对本中心成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497例患者在院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包括同期行三尖瓣成形、左房减容、左心耳闭合术患者。其中男性186例,女性311例,平均(53.19±11.11)岁。按照第一版的Logistic Euro SCORE模型与新版的Euro SCOREⅡ模型给予评分获得患者的预测死亡率,与患者的实际在院死亡率比较。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应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而预测的鉴别效度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反映。结果497例患者在院死亡6例,全组实际在院死亡率为1.21%,logistic Euro SCORE及Euro SCOREⅡ预测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2.99%和1.53%。其中Euro SCOREⅡ对全组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符合程度较高,而logistic Euro SCORE明显高估了在院死亡率。logistic Euro SCORE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差(P=0.673,AUC=0.621),Euro SCOREⅡ区分度及校准度均较好(P=0.894,AUC=0.793)。结论 Euro SCOREⅡ对本中心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在院死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在院死亡 LOGISTIC EUROSCORE EuroSCOREⅡ
下载PDF
探讨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
10
作者 丁怀胜 彭凌云 +1 位作者 姚建辉 刘安康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 :探讨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行介入治疗的280例STEMI患者的临床相关参数,根据患者在院治... 目的 :探讨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行介入治疗的280例STEMI患者的临床相关参数,根据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n=57)及存活组(n=22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各临床参数与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 :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cTnI、MPV、年龄、hs-CRP以及NT-proBNP与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事件密切相关,其优势比(OR)(95%CI)分别为1.71(1.31~2.22)、1.96(1.55~2.49)、1.06(1.01~1.10)、3.45(1.42~8.37)及1.32(1.12~1.90),此外,cTnI是预测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最强烈因子,其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6(0.81~0.93),P值均小于0.05。结论 :cTnI、MPV、年龄、hs-CRP以及NT-proBNP是STEMI患者介入治疗后在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术 在院期间死亡事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Total ischemic time an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does time of admission make a difference? 被引量:2
11
作者 Jun-Xian SONG Li ZHU +3 位作者 Chong-You LEE Hui REN Cheng-Fu CAO Hong CHE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58-664,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dmission tim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lay of reperfusion therapy and in-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STEM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dmission tim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lay of reperfusion therapy and in-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STEMI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 ment and underwent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tween April 2012 and March 2015 were included. We examined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tal ischemic time, and in-hospital death between patients admitted during off-hours and those admitted during regular hour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hours admiss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Results The sample comprised 184 and 105 patients with STEMI admitted to hospital during off-hours and regular hours, respectively. Total ischemic and onset-to-door time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patients admitted during off-hours than among those admitted during regular hours (all P 〈 0.05). Door-to-balloon (DTB) time, the rate of DTB time 〈 90 min, and in-hospital death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group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ge and creatinine level, but not off-hours admission, were associated independently with increased in-hospital death. Conclusions Off-hours admission did not result in delayed reperfusion therapy or increase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EMI. Further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dentifying pivo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delay of reperfusion therapy, and implemen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for reperfusion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hospital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f-hours admis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otal ischemic ti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