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储量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和土壤
下载PDF
基于GF-2影像的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地上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云亭 李思悦 罗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9,共9页
探究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潜力,为构建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提供新思路。选取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信息,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共提取6个植被指数、4... 探究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潜力,为构建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提供新思路。选取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信息,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共提取6个植被指数、4个波段值、8种纹理特征,筛选出9个与实测碳储量相关的遥感变量,运用线性与非线性方程对单个高相关变量和多个相关变量进行建模,选出最优模型,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将模型代入4种纹理窗口(3×3、5×5、7×7、9×9)。结果表明:通过遥感图像提取的植被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共线性,单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低于多变量模型;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与决定系数R^(2)对4个窗口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模型在5×5窗口下预测效果最好(R^(2)=0.73,RMSE=0.5),3×3窗口下预测效果最差(R^(2)=0.64,RMSE=0.8),将所有估测模型进行比较,在纹理窗口下模型精度提高了0.11。利用5×5窗口下构建的多变量模型对研究区碳储量进行估算,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碳储总量为1.06×10^(4) t,总体平均碳密度为84.59 t/hm^(2),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选用国产高分辨率影像GF-2数据对武汉市九峰山森林公园进行反演研究,能很好地运用在森林植被碳储量定量与生长状况领域。研究结果对“双碳”目标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2 地上储量 遥感反演 森林碳汇 湖北
下载PDF
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雪晴 卜元坤 +2 位作者 魏江涛 赵鹏祥 刘顺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896-7909,共14页
快速准确地估计植被地上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黄龙林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黄龙山林区植被地上碳储量模型,实现研究区2000—2021年长时间序列的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 快速准确地估计植被地上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黄龙林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黄龙山林区植被地上碳储量模型,实现研究区2000—2021年长时间序列的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的反演及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平均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储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研究区东部、南部、中部及西北部是植被地上碳储量高值分布地区,且呈增加趋势;而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植被地上碳储量较低,且呈减少趋势,研究区22年间森林植被地上部分固碳量增加,生产力提升。(3)年均温、年蒸散发量、年降水量和海拔是2000—2021年影响研究区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异主要因素;任意两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黄龙山森林地上碳储量影响都大于单个因子,表明黄龙山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年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影响逐渐减小,森林稳定性提高。研究在信息有限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估算地区植被地上碳储量的方法,了解了地区森林植被地上碳储量时空分异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为掌握地区植被地上碳储量信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上储量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特征 LANDSAT
下载PDF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卫星遥感的松阳县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
4
作者 邹为民 陈超 +3 位作者 黄蕾 宋美萱 李雪建 杜华强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40,共9页
森林地上碳储量(Aboveground Carbon,AGC)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森林功能结构和生产潜力的理论基础。松阳县作为浙江省九大林业重点县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全县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如何解决复... 森林地上碳储量(Aboveground Carbon,AGC)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森林功能结构和生产潜力的理论基础。松阳县作为浙江省九大林业重点县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全县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如何解决复杂地形对AGC时空变异的影响,是实现山区森林AGC精准估算的关键。为此,基于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结合松阳县森林AGC调查数据,构建结合空间变异特征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估算森林AGC,并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结果进行对比,最后选取最优模型预测松阳县森林AGC及其空间分布。研究表明:Landsat TM卫星影像的纹理信息对预测松阳县森林AGC有重要作用;GWR模型能够准确估算松阳县森林AGC及空间分布,并且比OLS模型精度提升了9%,R^(2)达到0.71;松阳县森林AGC总量为3.901×10^(6)Mg,平均AGC为23.70 Mg/hm^(2),占丽水市森林植被AGC总量的10%左右,在服务区域生态功能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将为松阳县森林AGC精准估算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松阳县森林碳汇功能评价提供科学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地上储量 遥感 地理加权回归 模型 松阳县
下载PDF
基于KNN方法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34
5
作者 戚玉娇 李凤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5,共10页
【目的】采用KNN方法进行碳储量估测,并对估测后的数据进行各种校正处理,绘制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为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研究区(50°05'—53°33&... 【目的】采用KNN方法进行碳储量估测,并对估测后的数据进行各种校正处理,绘制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为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研究区(50°05'—53°33'N,121°11'—127°01'E),基于201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和同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利用k-邻近法(KNN)在像素级水平上对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多准则方法分东、南、北和中4个区域对样地坐标和其对应的影像光谱值进行坐标重配准,并根据实测样地数据对坐标重配置前后不同林分类型地上碳储量估测精度进行评价;针对KNN方法像素级估测结果存在明显的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应用直方图匹配方法对估测结果进行变动范围调整;并根据样地实测碳储量和KNN估测值间的回归关系对调整后的结果分区域进行进一步匹配校正后处理,绘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总体来说,本研究区域像元尺度KNN估测的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均方根误差随着最邻近值k的增大而降低,当k大于6时变化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坐标误差校正后,各林分类型森林地上碳储量的估测精度均显著提高,平均均方根误差由17.23降低到14.3 t·hm-2;直方图匹配后,各区域样地点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均有很大程度改善,实测值和估测值间的相关关系明显增强,然而高值地区(碳储量大于20 t·hm-2)出现过高估计现象;经匹配校正后处理的均值、标准差、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更接近样地实测值,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高值地区过高估计现象得到很好校正。【结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遥感数据及KNN方法相结合逐渐成为区域尺度森林参数空间连续估测的重要手段。同利用光谱值和森林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相比,KNN方法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森林参数同光谱值之间的非线性依赖关系;但KNN估测方法除了受距离度量标准、最邻近值k的大小以及影像波段的选取等因素影响外,还存在如样地坐标和对应的影像光谱值匹配误差、像素级估测结果多呈明显集中分布趋势等问题,使得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校正,将更有利于区域尺度森林参数的精确估计和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N 森林地上储量 遥感 坐标配准 直方图匹配
下载PDF
基于CBERS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长委 胡月明 +3 位作者 沈德才 黄胜利 朱剑云 王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6,共9页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将波段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步回归策略构建CBERS-02B星CCD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其调整系数R2达到0.53,显著度水平P远远小于0.05。这表明:尽管CBERS-02B星CCD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存在一定的漂移,但是将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集成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各自单独估算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缺点,增强各自间的互补性,提高CBERS-02B星CCD数据估算森林地上碳储量的能力;而且基于CBERS-02B星CCD数据估算的东莞市碳储量空间分布和东莞市实际碳储量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说明CBERS-02B星CCD数据用于亚热带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资源卫星 地上储量 亚热带森林 估算
下载PDF
样本分层对毛竹林地上部分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小军 周国模 +3 位作者 杜华强 周宇峰 胡军国 陆国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4,共7页
结合Landsat TM影像和毛竹林样地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原始样本及基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cos(β)分层后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安吉县毛竹林地上部分碳储量,并对利用这2种不同样本集所建模型的精度作比较。结果表明:通过cos(β)对样本... 结合Landsat TM影像和毛竹林样地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原始样本及基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cos(β)分层后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安吉县毛竹林地上部分碳储量,并对利用这2种不同样本集所建模型的精度作比较。结果表明:通过cos(β)对样本分层能够降低样本点离散程度,提高遥感因子与毛竹林地上部分碳储量相关性;采用cos(β)分层后样本集所建的模型拟合(RMSE=4.07 MgC·hm-2)和预测精度(RMSE=4.63 MgC·hm-2)都高于基于原始样本集所建的模型;样本分层能够显著改善高和低水平地上部分碳储量精度。本研究提出的样本分层方法还需应用于不同影像及森林类型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地上部分碳储量 太阳入射角余弦值 样本分层
下载PDF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估测 被引量:7
8
作者 穆喜云 刘清旺 +2 位作者 庞勇 胡凯龙 张秋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2-56,共5页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站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3年的66块样地数据和2012年同步获取的机载LiDAR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通过对比不同算法间的估测精度差异,选择更适于研究区的估测方法,实现研...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站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3年的66块样地数据和2012年同步获取的机载LiDAR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通过对比不同算法间的估测精度差异,选择更适于研究区的估测方法,实现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的遥感估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估测精度最优,模型训练精度(R^2为0.861,RMSE为11.133 t/hm^2,rRMSE为0.279)和预测精度(RMSE为17.956 t/hm^2,rRMSE为0.342,估测精度范围40.898%~95.129%,平均估测精度76.385%)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训练结果( R^2为0.676,RMSE为11.846 t/ha,rRMSE为0.351)和模型预测结果(RMSE为22.703 t/hm^2,rRMSE为0.636,估测精度范围45.824%~94.752%,平均估测精度69.859%)。机载LiDAR数据的高度变量和密度变量与森林地上碳储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高度变量相关性更为显著。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区域森林地上碳储量的估测结果趋于真实分布情况,效果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 随机森林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 森林地上储量
下载PDF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的遥感监测——以长汀县河田镇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师吉红 项佳 +3 位作者 刘健 邓洋波 李明慧 余坤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51-2160,共10页
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对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长汀县河田镇为例,2017年随机设置34个马尾松林样本作为建模集,分别与同期Landsat影像的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及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构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对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长汀县河田镇为例,2017年随机设置34个马尾松林样本作为建模集,分别与同期Landsat影像的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及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构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上林木碳储量的最佳反演模型,基于伪不变特征原理的线性归一化法实现该模型在2003、2010年影像上的适用性校正转换,实现研究区2003、2010、2017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的反演及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7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最佳遥感反演模型是以绿色植被指数(GNDVI)为自变量构建的指数模型:C2017=0.006e14.357GNDVI2017,该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7,平均相对精度为82.19%;2003年、2010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遥感估测模型为:C2003=0.006e((16.4086GNDVI2003+1.1428))、C2010=0.006e((15.1677GNDVI2010+1.5821)),两期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在0.85以上;2003、2010及2017年碳储量分别为8.24 t/hm2、11.34t/hm2、16.14 t/hm2,整体呈上升趋势;地上林木碳储量随海拔、坡度的升高而增加,向阳坡地上林木碳储量高于背阴坡;碳储量增长率随海拔、坡度的升高而降低,背阴坡碳储量增长率高于向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 地上林木碳储量 遥感 伪不变特征 时空分异特征
下载PDF
典型草原植物叶片金属元素吸收对氮添加的响应
10
作者 高金影 杜安娜 +5 位作者 蔡江平 刘贺永 李慧 姜勇 张玉革 冯雪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3,共8页
为深入探讨氮沉降影响草原植物金属养分吸收及其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4种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设置0、5、10、15 g N/(m^(2)·yr)4个氮添加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草原物种及群落水平植物叶片盐基、微量元素含量和... 为深入探讨氮沉降影响草原植物金属养分吸收及其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4种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设置0、5、10、15 g N/(m^(2)·yr)4个氮添加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草原物种及群落水平植物叶片盐基、微量元素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杂类草比禾本科植物具有更高的养分浓度;(2)不同金属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植物群落叶片盐基元素含量对氮添加无显著响应且与土壤盐基离子相关性较低;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叶片中Mn、Cu含量增加,但Fe含量降低,草原植物微量元素失衡严重主要受土壤微量养分有效性和元素拮抗作用的影响;(3)植物金属元素地上储量的饱和阈值出现在10 g N/(m^(2)·yr);优势物种地上生物量对氮添加的非线性响应是驱动植物元素地上储量变化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氮添加 盐基元素 微量元素 地上储量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被引量:64
11
作者 马文红 韩梅 +3 位作者 林鑫 任艳林 王志恒 方精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5,共4页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温带草地 植被碳储量 地上储量 地下碳储量
下载PDF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俊明 张兴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退耕草地演替的研究对了解现有退耕草地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不同演替时间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以及植被的地上部分与根系生物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 退耕草地演替的研究对了解现有退耕草地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不同演替时间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以及植被的地上部分与根系生物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演替初期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先降后升,并在演替的22-32年,保持相对平稳,之后在演替的40-60年,达到第2个相对平稳的阶段。根系生物碳储量也呈分阶段的阶梯式上升趋势,但第1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出现在演替的第12~28年,在演替的第32~60年出现第2个相对平稳的阶段。退耕草地的土壤碳储量在退耕演替的初期下降,且在演替的第1~12年一直小于农地,在演替的第15年之后,土壤碳储量逐步上升。在o~150cm的不同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以0~15cm最高,在演替的1~12年,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小于农地,之后在演替的第15~60年,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演替时间的增加有所增加,且0~5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演替第34~60年迅速积累,增幅较大。在演替初期,草地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根系生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较演替第1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表明退耕初期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善,如何缩短这段时间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草地 演替 土壤碳储量 地上部分生物碳储量 根系生物碳储量
下载PDF
长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孔蕊 张增信 +4 位作者 张凤英 田佳西 朱斌 朱敏 王益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66,共7页
为了评估森林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基于1993-2012年遥感估算和LPJ(Lund-Potsdam-Jena)模型模拟的植被碳储量数据,使用简单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森林地上碳储量(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ABC)的时空... 为了评估森林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基于1993-2012年遥感估算和LPJ(Lund-Potsdam-Jena)模型模拟的植被碳储量数据,使用简单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森林地上碳储量(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ABC)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来,遥感估算的长江流域森林地上碳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森林碳库从1993年的2563.91 Tg C增加到2012年的2893.17 Tg C,增长率为12.84%。嘉陵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森林ABC值较高,长江流域西部山区较低;(2)长江流域森林ABC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森林ABC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但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3)遥感估算的森林碳库增长率由1993-2000年的3.15%提高到2001-2012年的8.01%,但LPJ模型模拟的森林碳库从1993年的4159.06 Tg C增加到2012年的4210.88 Tg C,增长率仅为1.25%,明显低于遥感估算的森林碳库。长江流域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可能是引起2000年后长江流域森林地上碳储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表明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有助于加快中国植被变绿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地上储量 气候变化 生态工程 长江流域
下载PDF
虎榛子碳储量回归模型研究
14
作者 乌日古玛拉 包亮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年第7期128-129,共2页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杏进行植被碳储量研究,利用株高(H)与虎榛子地上碳储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最优地上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天然和人工山杏最优地上植被碳储量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检验指标RS小于20%、RMA小于30%,拟合...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杏进行植被碳储量研究,利用株高(H)与虎榛子地上碳储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最优地上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天然和人工山杏最优地上植被碳储量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检验指标RS小于20%、RMA小于30%,拟合精度在70%以上,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估算山杏地上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榛子 灌木 地上储量 回归方程
下载PDF
东北针叶林与阔叶林乔灌草组成特征及碳汇功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文杰 王凯 +4 位作者 王媛媛 温慧 于景华 王庆贵 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2-67,共16页
【目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构成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森林的主体,科学区分二者林分特征和碳汇功能差异预期助力基于林型差异的精准林分管理和多样性保护。【方法】本文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野外1275块乔木样地(针叶林... 【目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构成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森林的主体,科学区分二者林分特征和碳汇功能差异预期助力基于林型差异的精准林分管理和多样性保护。【方法】本文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野外1275块乔木样地(针叶林698块,阔叶林577块),详细记录植物科、属、种、乔灌草植株大小与密度、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计算优势种相对多度、多样性特征、地上碳储量,并以树种耐逆境特征与耐分解特征为基础,评价生物量碳汇功能的稳定性。【结果】(1)针叶林共有植物479种,隶属于79科228属,阔叶林共有植物546种,隶属于81科,255属。针、阔叶林乔、灌、草优势种变化明显,以乔木种类差异最大:针叶林以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更多,而阔叶林以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等多度更高。针叶林灌木以越橘和绣线菊为主,较阔叶林高1.6~2.3倍。整体来看乔木多达90%指标针阔叶林差异显著,而灌木为65%,草本为35%。(2)针叶林树更高更粗,较阔叶林高1.5 m、胸径粗2.4 cm,但密度较阔叶林低15%;灌木高度与盖度林分间差异不明显,针叶林草本植物高度较矮、但密度更高。(3)针叶林的碳储量、耐分解稳定性显著高于阔叶林,分别高25.54%和43.24%,但环境稳定较阔叶林低8%(P<0.05)。相比阔叶林,禾本科在针叶林重要性从7.5%增加10.2%。相比而言,同期林业普查碳储量数据可能低估林分生物量碳密度35%左右。(4)与历史数据相比,针、阔叶林乔木高度均降低数米,林分密度高700~1000株/hm^(2),重要林下资源植物减少明显,保守估计森林层厚度年降低量10 cm以上,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值得警惕。(5)与邻国俄罗斯相比,我国森林珍贵的常绿松类、云杉和冷杉树种占比很低,而落叶松和杨桦占比过大,生物量碳储量与俄罗斯最低质量森林相当。【结论】本研究基于大量野外样方调查对东北森林带核心区域针、阔叶林乔灌草植物组成、个体大小与碳汇功能的差异进行了细致刻画,并与历史数据和邻国俄罗斯数据进行了比较。相关结果为东北地区的森林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建议深入开展林分树种组成变化的长期生态学意义与生态风险管控研究,加强基于林分差异的精准管理,并继续加强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阔叶林 植物组成 地上储量 碳稳定性 历史数据 俄罗斯森林
下载PDF
火干扰强度对大兴安岭森林地上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洪娇娇 陈宏伟 +2 位作者 齐淑艳 刘娜 许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81-2487,共7页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不同强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地上植被(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进行分层采样,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收获法获得各层生物量并转换为碳储量,分析了不同火烧强度下研究区地上植被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不同强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地上植被(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进行分层采样,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收获法获得各层生物量并转换为碳储量,分析了不同火烧强度下研究区地上植被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火烧强度显著影响研究区森林地上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未火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相同火烧强度下,各林层碳储量变化状况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碳储量在不同火烧强度下表现为未火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灌木层碳储量在不同火烧强度下表现为轻度火烧>未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草本层的碳储量在不同火烧强度下表现为轻度火烧>未火烧>重度火烧>中度火烧.火烧强度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对灌木层碳储量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火烧强度 地上储量 大兴安岭
原文传递
浙江省竹林地上碳储量的时空动态模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腾艳 毛方杰 +5 位作者 李雪建 邢璐琪 董落凡 郑钧泷 张梦 杜华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3-1753,共11页
竹林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大尺度竹林碳储量估算误差大,导致竹林碳储量时空格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耦合遥感数据和BIOME-BGC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1984—2014年浙江省竹... 竹林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大尺度竹林碳储量估算误差大,导致竹林碳储量时空格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耦合遥感数据和BIOME-BGC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1984—2014年浙江省竹林地上碳储量,并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分析浙江省竹林地上碳储量时空格局以及环境因子对竹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竹林地上碳储量精度较高,平均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偏差(rBIAS)分别达到了0.75、7.24 Mg C·hm^(-2)和-2.57 Mg C·hm^(-2),全省竹林地上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密度在13.10~17.14 Mg C·hm^(-2),总碳储量在9.94~17.19 Tg C,其中,竹林地上碳储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吉、临安、龙游等竹产业发达地区.竹林地上碳储量的变化与温度、降水、辐射、CO_2浓度、大气N沉降5个环境因子显著相关,降水量和温度与碳储量的偏相关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地上储量 BIOME-BGC模型 时空模拟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Plant Productivity and Soil Carbon, Nitrogen Storage in Alpine Meadows in Northern Tibet, China 被引量:22
18
作者 XIONG Dingpeng SHI Peili +2 位作者 SUN Yinliang WU Jianshuang ZHANG Xianzho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Grazing exclusion is widely adopted in restoring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owever, its effectivenes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e... Grazing exclusion is widely adopted in restoring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owever, its effectivenes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plant productivity, species diversity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storage along a transect spanning from east to west of alpine meadows in northern Tibet, China. After six years of grazing exclusion, plant cover,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belowground biomass (BGB), SOC and STN were increased, but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declined. The enhancement of AGB and SOC caused by grazing exclusion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Grazing exclusion led to remarkable biomass increase of sedge species, especially Kobresia pygmaea, whereas decrease of biomass in forbs and no obvious change in grass, leguminous and noxious species. Root biomass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near surface layer (10 cm) after grazing exclusion. The effects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SOC storage were confined to shallow soil layer in sites with lower MAP. It is indicated that grazing exclus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ncrease forage production and enhanc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studied region. The effect is more efficient in sites with higher precipitation. However, the results revealed a tradeoff betwee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biodiversity. Therefore, carbon pools recover more quickly than plant biodiversity in the alpine meadows. We suggest that grazing exclus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other measures to reconcile grassland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v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belowground biomas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BIODIVERSITY grazingexclusion PRECIPITATION alpine meadow
下载PD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Water Storage Allocation in Alpine Willow Shrub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in China 被引量:2
19
作者 LIU Zhang-wen CHEN Ren-sheng +1 位作者 SONG Yao-xuan HAN Chun-t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207-217,共11页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and water relations in alpine shrub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analyzing their ec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unctions in alpine reg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and water relations in alpine shrub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analyzing their ec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unctions in alpine reg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water storage ratio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foliage/woody components,and to investigate factors affec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and water storage ratio in alpine willow shrub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China. 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selected along distance gradients from the riverside in the Hulu watershed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 foliage, woody component biomass, and water allocation of Salix cupularis Rehd.and Salix oritrepha Schneid. shrub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selective destructive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oliage component had higher relative water and biomass storage than the woody compon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rown in individual shrubs. However, the woody component was the major biomass and water storage component in the whole shrub level for S. cupularis and S.oritrepha. Moreover, the foliage/woody component biomass ratio decreased from the top to the basal level of shrubs. The relative water storage allo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pecies types, but was not affected by sit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pecies and sites. Meanwhile, relative water storage was affectedby sites as well as by interaction between sites and species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torage Aboveground biomass Alpine shrubs WILLOW Qilian Mountains
下载PDF
Combined influence of sedimentation and vegetation on the soil carbon stocks of a coastal wetlan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天雨 陈怀璞 +2 位作者 曹浩冰 葛振鸣 张利权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833-843,共11页
Coastal wetla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Large quantities of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estuary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promote the propag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the... Coastal wetla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Large quantities of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estuary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promote the propag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the expansion of saltmarsh veget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Chongming Dongtan Wetlan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s the study are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cks and the influences of sedimentation and vegetation on the SOC stocks of the coastal wetland were examined in 2013. There was sediment accretion i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areas of the wetland and in the Phragmites australis marsh in the southern area, and sediment erosion in the Scirpus mariqueter marsh and the bare mudflat in the southem area. More SOC accumulated in sediments of the vegetated marsh than in the bare mudfla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stocks increased 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from spring to autumn and decreased in winter; in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they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spring to winter. The TOC stocks were higher in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than 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in the P. australis and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es, but were lower in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in S. mariqueter marsh. Stocks of SOC showed temporal variation and increased gradually in all transects from spring to winter. The SOC stocks tended to decrease from the high marsh down to the bare mudflat 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in the order: P. australis marsh 〉 S. alterniflora marsh 〉 S. mariqueter marsh 〉 bare mudflat. The SOC stocks of the same vegetation type were higher i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transects than in the southern transe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sedimentation and vegetation regulate the SOC stocks in the coastal wetlan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wetland SEDIMENT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Changjiang estua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