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变场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及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Ⅱ)——地凸凹区与地壳运动及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维栋 汤懋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初步探讨了19871990年我国东部地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地震带和中强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亦是地形变凸、凹中心的高发区,地凸、凹中心的分布与中强地震震中和地震... 初步探讨了19871990年我国东部地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地震带和中强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亦是地形变凸、凹中心的高发区,地凸、凹中心的分布与中强地震震中和地震带的分布比较吻合,地震易发生在地凸、凹区的接合部,也即水平切应力最大的地区.闽粤地区的地形变场可以捕捉到台湾的强震信息.两个(或多个)地凸区的突然增强或合并对大震有临界促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场 地凸区 地凹 地震 地热涡
下载PDF
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地温场的相关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维栋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9-87,共9页
利用1986~1990年我国大陆42°N以南,97°E以东共41个站的地倾斜资料,内插到经纬度1°×1°的网格上,可求得各月的地形变场,由此分析得到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区、半鞍形区等形变特征场。结... 利用1986~1990年我国大陆42°N以南,97°E以东共41个站的地倾斜资料,内插到经纬度1°×1°的网格上,可求得各月的地形变场,由此分析得到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区、半鞍形区等形变特征场。结果表明:在逐月的地形变场上,一般有4~5个地凸区和地凹区,其平均水平尺度约400km,单体生命史大约3.5季;地凸/凹区中心与地震活动带基本一致。另外,地凸区与地热涡,地凹区与地冷涡有很好的对应,此结果支持了文献〔8〕提出的地气耦合的概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场 地凸区 地震预报 地温场 地热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