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诗学视境下的“地域意识”——以岭南地域诗学为个案 被引量:6
1
作者 翁筱曼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37-41,共5页
地域意识既是地域文学文化的特征,也是地域文学的本质。在古代诗学的视境下,"地域意识"有三种表现:其一,诗人对地域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二,地域诗学发展的特征和风貌;其三,存在心理凝固点。
关键词 诗学 地域意识 岭南
下载PDF
为谁开发西北——抗战前西北人的地域意识与国家观念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战前,朝野上下屡屡兴起"开发西北"的呼声。开发西北能否顺利启动和推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西北民众在开发西北问题上的态度,因此,当政者和理论界应该较为清晰地回答"为谁开发西北"的问题,但当... 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战前,朝野上下屡屡兴起"开发西北"的呼声。开发西北能否顺利启动和推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西北民众在开发西北问题上的态度,因此,当政者和理论界应该较为清晰地回答"为谁开发西北"的问题,但当时的中央当政者和西北以外人士从国家整体层面考量得多,而从西北本身的利益方面思考得少。一些西北人士对此状况发出了自己的呼声,从中可以窥见西北人的地域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实际状态,彰显出开发西北中协调好国家整体利益与西北民众利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西北 地域意识 国家观念
下载PDF
论明末拟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明末拟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呈分流态势,对前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有发展,有革新,也有削减。这是由其不同的创作目的与创作方法决定的。
关键词 明末 拟话本小说 地域意识
下载PDF
王维桢地域意识在其文论思想中的反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作为关中文化的自觉继承者,王维桢有着强烈的地域意识。这种地域意识对王维桢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体现在文学观念层面则是王氏文论思想中地域意识的凸显和地域倾向的突出。其"文法司马、诗宗杜甫"文学主张对地域传... 作为关中文化的自觉继承者,王维桢有着强烈的地域意识。这种地域意识对王维桢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体现在文学观念层面则是王氏文论思想中地域意识的凸显和地域倾向的突出。其"文法司马、诗宗杜甫"文学主张对地域传统的自觉继承,复古文论与地域文化特性的暗自相合,重质尚实的文风与地域风俗的潜在关联,乃至在作家批评中对关中地域作家的明显袒护等等,都是王维桢地域意识影响其文论思想的有力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桢 地域意识 文论思想
下载PDF
论宋元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旭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宋元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具有热烈、专注、懵懂与肤浅的特点,这是由"说话"的表演方式、市民的需要及其话本小说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与艺术修养决定的。
关键词 宋元 话本小说 地域意识
下载PDF
论明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旭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9,共3页
明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与宋元话本小说家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表现出理性、专一、明确、深刻的特点。这同样与″说话″的表演方式,市民的需要,话本小说家的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有关。
关键词 话本小说家 地域意识 明朝 文学创作 文学风格
下载PDF
论凌初在“二拍”中的地域意识
7
作者 孙旭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7-81,共5页
 凌初的地域意识具有明确、深刻、独到、倾向的特点,这与其在艺术上富于个性与创见有关。
关键词 凌濠初 拟话本小说 地域意识 地域
下载PDF
论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
8
作者 孙旭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91-496,共6页
对地域性表现的程度是决定话本小说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呈如下态势:继承派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开拓,但比较表面化;摒弃派对常被前代深入表现和利用的地域性认识不足,甚至弃置不用;挽颓派力图挽救地域性表现的颓... 对地域性表现的程度是决定话本小说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呈如下态势:继承派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开拓,但比较表面化;摒弃派对常被前代深入表现和利用的地域性认识不足,甚至弃置不用;挽颓派力图挽救地域性表现的颓势,但作品内容却趋向说教。总的来说,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呈衰退之势。地域性作为话本小说的内核之一,被削弱甚至剥离之后,话本小说的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清代 地域意识
下载PDF
凌濛初地域意识述评——以“二拍”为例
9
作者 孙旭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44-47,共4页
本文从明确性、深刻性、多维性、复杂性四个方面对凌氵蒙初的地域意识进行了述评 ,并指出了其在拓展表现领域。
关键词 地域意识 明确性 深刻性 多维性 复杂性 凌濛初 小说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州郡地记与地域意识略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卫婷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0-34,共5页
魏晋南北朝地记以州郡记为最多,而州郡记中近半者,是作者记载自己的家乡,且作者多为文化士族;这种状况既是当时门阀士族重郡望的表现之一,也是本土地域意识发展的结果。地域意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心理认同,是人与地的一种自... 魏晋南北朝地记以州郡记为最多,而州郡记中近半者,是作者记载自己的家乡,且作者多为文化士族;这种状况既是当时门阀士族重郡望的表现之一,也是本土地域意识发展的结果。地域意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心理认同,是人与地的一种自然情感。各地都有其地域性,或起因于自然条件,或因历史传统、社会条件而产生,亦源于其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者。魏晋南北朝各地地记发展的不平衡,既反映了诸州地位与传统的不同,也反映出各地士人地位和心态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州郡记 地域意识
下载PDF
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地域意识审美流变
11
作者 黄尚霞 《凯里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2-64,共3页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地域意识审美一直贯穿始终,从一元化的乡土审美走向多元统一的乡土审美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地域意识审美流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地域意识 城市化 审美
下载PDF
冯敏昌诗歌的岭南书写及其地域意识
12
作者 陈奕奕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3-27,共5页
在“地域意识”的影响下,冯敏昌以岭南本土文人的身份定位来建构诗歌的岭南书写,其岭南诗歌展现了岭南本土文人视角下的岭南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冯敏昌诗歌岭南意象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对瘴气、荔枝、桂蠹、大庾岭等意象的褒义内涵的使... 在“地域意识”的影响下,冯敏昌以岭南本土文人的身份定位来建构诗歌的岭南书写,其岭南诗歌展现了岭南本土文人视角下的岭南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冯敏昌诗歌岭南意象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对瘴气、荔枝、桂蠹、大庾岭等意象的褒义内涵的使用。冯敏昌岭南诗歌“地域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诗人基于岭南本土文人的身份和责任感下形成的情感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敏昌 岭南 地域意识 认同感 归属感
下载PDF
地域意识与西南艺术
13
作者 马钦忠 《当代美术家》 1999年第2期36-36,共1页
当我们讨论地域文化、地域意识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深处,便会涌现一个欲求达到普遍性、无国界的视觉艺术的臆想空间。严格地说,用"臆想"是不合适的,因为的确有这样的"普遍性空间",但那无可否认,确确实实是以西方或... 当我们讨论地域文化、地域意识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深处,便会涌现一个欲求达到普遍性、无国界的视觉艺术的臆想空间。严格地说,用"臆想"是不合适的,因为的确有这样的"普遍性空间",但那无可否认,确确实实是以西方或欧洲以及美国为中心的文化叙述中的所谓“普遍空间”,之所以用"臆想",原因在于那是由欧洲以及美国以理性的、人文主义的主体通过科学和理性武装了自己并以推广这种理性和科学的名义主导了当代世界的时空;因此,在实质上,这个普遍空间是带有族类和地域化特征的实质性的"底色",所以我用"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意识 地域文化 视觉艺术 文化叙述 人文主义 臆想 普遍性
下载PDF
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群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6-186,共21页
本文从分析地域意识行为的功能(作用)入手,探讨小民族的地域意识行为与现实小民族发展的关系.重点围绕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地域意识行为的转型、话语权和文化理解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地域意识行为 小民族 鄂伦春族 物质资源 精神资源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论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中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生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98,共6页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南方文学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艺术创作和美国南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南方,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和叙事背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风貌对南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南方文学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艺术创作和美国南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南方,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和叙事背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风貌对南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南方是威廉斯的故土,也是其灵感和创作素材的来源。剧作家赞美种植园文化传统,谴责工业文明对南方文化的破坏,深切地眷恋着古老南方文化传统,对南方文化的败落感到惋惜和痛心。在威廉斯笔下,南方女性是南方古老文化传统的代言人,她们是古老南方文化的产物和南方旧文化的牺牲品。威廉斯的创作以其对美国南方的再现而成为美国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 地域意识 美国南方
原文传递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群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共11页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 地域意识行为 功能 转型
原文传递
处处是江南: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的地域意识与观念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加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宋以后"江南"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直接相关的。首先,农业经济的发达使"... 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宋以后"江南"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直接相关的。首先,农业经济的发达使"江南"成为重农、劝农的"示范"之地;其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加之创作者心目中的江南情怀与意识,促进了"江南"场景的表现与传播;再次,作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隐喻与象征,使"江南"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背后,深刻体现出古人的地域意识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耕织图 地域意识与观念
原文传递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3
18
作者 陶景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另一方面,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化"或"经典化"的走向,必将经历当代社会"个性化"的选择与重组,并逐步脱离 先前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当代"与"当代人"的创造。本文作者从一个城市的民族民间舞蹈 生成、存活、发展形态的调研出发,立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叙说方式","以点带面",试图对"都 市化"语境中的"广场性"与"剧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化 地域意识 社会文化 人文地脉 民族民间舞蹈 呈现形态 创作方式 根基 异变
原文传递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女性视角和地域意识——以李娟的纪实散文为例
19
作者 王萌 《中外文论》 2015年第1期367-376,共10页
新疆作家李娟追随逐水草而生的哈萨克族牧人,不辞辛苦辗转于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向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呈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及其所遵循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互... 新疆作家李娟追随逐水草而生的哈萨克族牧人,不辞辛苦辗转于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向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呈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及其所遵循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利的传统生存模式。李娟在融入生态主义女性视角下的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同时,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哈萨克底层女性形象,还重新建构起某种基于生态审美的想象的地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女性视角 地域意识 生存体验 审美经验
原文传递
貌写家山:汪采白山水画的地域意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宛俊勇 《国画家》 2018年第4期63-65,共3页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之所以会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这就使得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巡检中国山水画形态发展历程时,人们能清晰地发现地域文化是其中...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之所以会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这就使得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巡检中国山水画形态发展历程时,人们能清晰地发现地域文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影响山水画的创作.而且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形成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地域感。艺术创作中,画家选取创作题材内容.都受到他的生活经历、审美理想、个人情趣等主观因素的潜移默化的支配。艺术家通过绘画这一特定的载体给予情感客观化的表现真实,而这种情感又受到地域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特别是自己所钟情的某一景象的特殊情感对其创作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画家的艺术风貌往往是长期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形成过程恰是画家不断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讨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地域意识 地域文化 创作题材 地域环境 人类生存 生活方式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