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内全球海平面上升、地壳上升和潮滩沉积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林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罗紫丹 孟宪伟 罗新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6,共8页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广西红树林,探讨了自2000年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壳上升和潮滩沉积对英罗湾红树林分布的影响。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红树林边界位置预测模型;利用预测模型计算在2000年数字高程模型上定位2100年红树林边界的...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广西红树林,探讨了自2000年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壳上升和潮滩沉积对英罗湾红树林分布的影响。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红树林边界位置预测模型;利用预测模型计算在2000年数字高程模型上定位2100年红树林边界的数据;利用Global Mapper软件在2000年数字高程模型上确定红树林边界的位置。利用Mapinfo professional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红树林边界的移动。通过研究得到在2000年数字高程模型上表达2100年红树林边界位置的数据,以及自2000年到2100年红树林边界移动专题地图。结果表明:自2000年到2100年,低、中模式海平面上升,英罗湾红树林边界向外扩展,面积增大;高模式海平面上升,红树林边界向陆移动,面积增大;极端模式海平面上升,红树林边界向陆移动,面积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平面上升 地壳上升 潮滩沉积 数字高程模型 红树林分布 英罗湾
下载PDF
江西中部青白口纪晚期潭头上升雏议 被引量:5
2
作者 廖瑞君 韩仲仁 刘亚光 《江西地质》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青白口纪神山组与库里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存在岩相、沉积环境突变界面,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对这一地壳上升运动,命名为潭头上升。
关键词 青白口纪晚期 潭头上升 江西 地壳上升运动
下载PDF
丹霞地貌发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定量测算 被引量:26
3
作者 黄进 《热带地理》 200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论述了用河流阶地冲积层相当于古河流平水期水面的样品年龄及该采样点至今日河流平水期水面的相对高度求得地壳上升速度,再由地壳上升速度及丹霞地貌的相对高度求得地貌年龄,由地貌年龄及陡崖谷地上缘的宽度求得岩壁后退速度,由地貌年... 论述了用河流阶地冲积层相当于古河流平水期水面的样品年龄及该采样点至今日河流平水期水面的相对高度求得地壳上升速度,再由地壳上升速度及丹霞地貌的相对高度求得地貌年龄,由地貌年龄及陡崖谷地上缘的宽度求得岩壁后退速度,由地貌年龄及被蚀去的地貌体积求得侵蚀速度,这是地貌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研究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河流阶地 地壳上升速度 地貌年龄 岩壁后退速度 侵蚀速度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高登义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3-217,F0004,共6页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第四纪地壳上升 珠峰高程 环境变化 科学考察 1958年 中国科学家 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 形成历史
下载PDF
南极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变化研究
5
作者 刘耕年 崔之久 +1 位作者 熊黑钢 宋长青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3年第1期48-54,共7页
南极晚更新世40,000年B.P.和在20,000年B.P.间曾有两次海侵,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6-35m。在18,000年B.P.全球低海面时,中国南极长城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为一相连大岛,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130m。冰后期南极海面上升,在6,000年B.P.为高... 南极晚更新世40,000年B.P.和在20,000年B.P.间曾有两次海侵,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6-35m。在18,000年B.P.全球低海面时,中国南极长城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为一相连大岛,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130m。冰后期南极海面上升,在6,000年B.P.为高海面,当时海面比现在高2m。随后的6,000年以来,南极处于地壳均衡上升阶段,形成海拔20m以下连续发育的海岸阶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面升降 地壳均衡上升 南极
下载PDF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amu Massif–the Earth's largest single volcano–within the Shatsky Ris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被引量:7
6
作者 Jinchang Zhang Jie C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9-80,共12页
Rec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programs survey the Tamu Massif within the Shatsky Rise oceanic plateau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immense volcano and to test the forma- tion hypoth... Rec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programs survey the Tamu Massif within the Shatsky Rise oceanic plateau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immense volcano and to test the forma- tion hypotheses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 volcanism. Massive sheet basalt flows are cored from the Tamu Massif, implying voluminous eruptions with high effusion rates.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show that the Tamu Massif is the largest single volcano on Earth, characterized by a central volcanic shield with low- gradient flank slopes, implying lava flows emanating from its center and spreading massive area on the seafloor. Velocity model calculated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shows that crustal thickness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verage velocity, implying a chemically anomalous origin of the Tamu Massif. Seismic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data reveal a complete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the entire vol- cano, featured by a deep crust root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30 kin, and Moho geometry is consis- tent with the Airy lsostasy. These recent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wo end-member formation models: the mantle plume and the plate boundary, Both are supported by some results, but both are not fit with some either. Consequently, plume-ridge interaction could be a resolution that awaits future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plateauLarge igneous province Plume-ridge interaction Marine geophysics Plate tecton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