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壳再循环与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以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例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立辉 曾罡 +2 位作者 胡森林 俞恂 陈霞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7,共12页
大陆碱性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与洋岛玄武岩高度相似,被看做是板内玄武岩在大陆上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例,探讨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成因。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按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两类:早期定向分布、相互平行... 大陆碱性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与洋岛玄武岩高度相似,被看做是板内玄武岩在大陆上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例,探讨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成因。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按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两类:早期定向分布、相互平行的三个火山群(包括鲁西的潍坊火山群、沂水火山群和胶东的蓬莱火山群)和晚期杂乱分布的孤立小火山。早期火山群碱性较弱,以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碧玄岩为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大;晚期孤立小火山碱性强,以碧玄岩和霞石岩为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同位素组成较均一。因此,从岩性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看,山东的火山群相当于洋岛/海山的造盾期玄武岩,而孤立小火山接近于洋岛/海山上的复苏期玄武岩。潍坊火山群和沂水火山群在Sr-Nd,Nd-Hf同位素相关图上都存在从亏损到富集的两端元混合排列趋势,但两者的排列趋势有一点区别。其中同位素富集的端元相对于原始地幔具有偏低的Ce/Pb比和偏高的Ba/Th比,指示其为大陆下地壳物质。同时,这种富集端元的Th/La比值明显低于大陆下地壳的平均值,其放射成因Hf相对于放射成因Nd过剩(即Nd-Hf同位素解耦),说明这种富集端元不是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的下地壳物质,而是经历过早期熔融的再循环大陆下地壳(榴辉岩或者石榴辉石岩)。鲁西两个平行火山群在同位素排列上的区别类似于夏威夷玄武岩中的KEA链和LOA链,因此,山东的平行火山群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地幔柱,再循环大陆下地壳物质可能是这种地幔柱的重要组成物质。晚期的孤立小火山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与火成碳酸岩非常相似,如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上都具有K,Pb,Zr,Hf,Ti的负异常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其地幔源区为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孤立小火山中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支持碳酸岩熔体来自年轻的(中生代?)再循环洋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碱性玄武岩 地壳再循环 碳酸盐化地幔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由岩板断裂引起的地壳再循环
2
作者 王桥 R.S.Hildebrand 《海洋石油》 CAS 1999年第2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岩板 断裂 地壳再循环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铭杰 李延鑫 +3 位作者 胡沛青 王先彬 NIU Yaoling 傅飘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23,共13页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记录了地幔演化的信息,可用来认识地幔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性质和来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中流体挥发分的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化学组成(Zhangetal.,2004)综合分析表明...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记录了地幔演化的信息,可用来认识地幔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性质和来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中流体挥发分的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化学组成(Zhangetal.,2004)综合分析表明,早期流体包裹体、矿物晶格缺陷和空隙中的流体挥发分主要在高温段(800~1200℃)释出,CO2和CO显示较轻的δ13C值,与世界其它地区地幔捕虏体明显不同;晚期流体包裹体中的流体挥发分主要在低温段(300~600℃)释出。根据中国东部地幔演化事件和地幔矿物性质认为陆下岩石圈地幔中保存的三种的流体挥发分中均存在来源不同的再循环地壳组分:①地幔初始流体:主要为耐熔矿物橄榄石在800~1200℃释出的流体组分。华北克拉通地幔初始流体的化学组成(主要为CO)与华南克拉通(主要为CO2)明显不同,反映二者拼合前各自演化时期捕获的流体组分。地幔特征的δD、δ13CCH4和δ18OCO2反映初始流体组分可能为元古代克拉通大陆型岩石圈地幔成分,CO2和CO较轻的δ13C值揭示初始流体中存在部分再循环地壳流体,可能在1.9Ga的大陆碰撞过程中混入。②地幔交代流体:指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800~1200℃释气峰的流体组分,以H2为主。华北克拉通交代流体主要组分H2的含量(80.73mm3/g)明显低于华南克拉通(138.91mm3/g),地幔特征的δDH2和δ13CCH4表明交代流体主体为地幔来源,较轻的δ13CCO2,CO和较重的δ18OCO2揭示其中存在再循环陆壳流体,其可能来源于华北与华南中生代拼合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③岩石圈减薄流体:指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在400~600℃释放出的流体,华北与华南克拉通在流体组成方面相似,壳源特征的CO2、CO和CH4的δ13C值,以及较轻的δ18OCO2和δDH2O值指示该流体可能为岩石圈地幔减薄过程中引起的再循环洋壳流体,可能与中国东部转换带中水平俯冲的太平洋岩石圈(或其前身)脱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地壳流体 稳定同位素 二辉橄榄岩捕虏体 岩石圈地幔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铭杰 胡沛青 +2 位作者 王先彬 李钢柱 许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73-,共1页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挥发份保存了地幔演化过程的流体介质.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流体挥发份的化学组成和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结果表明,陆下岩石圈地幔以较轻的碳、氢同位素和氧...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挥发份保存了地幔演化过程的流体介质.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流体挥发份的化学组成和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结果表明,陆下岩石圈地幔以较轻的碳、氢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为特征,高温(800~1200 ℃)释放的CO2和CO呈现较轻的δ13C值,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幔捕虏体明显不同[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地壳流体 稳定同位素 化学组成 地幔捕虏体 中国东部
下载PDF
钼同位素揭示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快速生长和破坏
5
作者 袁超(编译) McCoy-West A J +7 位作者 Chowdhury P Burton K W Sossi P Nowell G M Fitton J G Kerr A C Cawood P A William H M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共1页
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 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大都基于锆石的形成年龄或者壳幔系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演化。然而,由于不能限定再循环物质的量,锆石仅能限定地壳生长的年龄下限。相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演化曲线可有助于了解地幔亏损过程,壳幔分离和地壳再循环作用。基于长寿命同位素(Sr、Nd及Hf)体系在壳幔间的互补性,前人估计要达到当前地壳和亏损地幔间的组成平衡,只需25%~50%的地幔物质经历熔体抽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地球科学研究 放射性同位素 钼同位素 地幔物质 亏损地幔 演化曲线 地壳再循环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晓勇 范蔚茗 +2 位作者 王岳军 夏斌 范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平顶山早白垩世大营组中基性火山岩样品为钾质和钾玄岩石系列,主要由粗安岩组成,属于偏铝质岩石。低MgO(2.25%~2.88%)和Cr(17.5~30.0μg/g)、Ni(17.4~23.3μg/g),高Al2O3(17.32%~17.56%)和K2O(4.43%~4.56%),K2O/Na2O>1。稀土表现出L... 平顶山早白垩世大营组中基性火山岩样品为钾质和钾玄岩石系列,主要由粗安岩组成,属于偏铝质岩石。低MgO(2.25%~2.88%)和Cr(17.5~30.0μg/g)、Ni(17.4~23.3μg/g),高Al2O3(17.32%~17.56%)和K2O(4.43%~4.56%),K2O/Na2O>1。稀土表现出LREE富集的右倾平滑分布型式,(La/Yb)CN=14.0~14.7,HREE弱分馏,(Gd/Yb)CN=2.42~2.66,富集Rb、Ba、K、LREE和亏损Nb-Ta、Th,弱的Sr正异常。Sr-Nd同位素较富集87Sr/86Sr(t)=0.706877~0.707005,εNd(t)=-10.9^-11.6。大营组中基性火山源区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类似于晚中生代苏鲁造山带基性火山岩,北大别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和北淮阳中基性火山岩(Fanetal.,2001,2004;Wangetal.,2005),暗示其可能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因,即大营组中基性火山来自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和深俯冲的扬子下地壳混合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说明华北和扬子陆块在三叠纪碰撞过程中,扬子陆壳深俯冲再循环进入华北岩石圈地幔,其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没有直接的动力学关系,而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区混合 地壳再循环 地球化学 早白垩世 大营组 平顶山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大兴安岭新生代高镁安山岩的确认 被引量:4
7
作者 林蔚涵 陈立辉 +3 位作者 刘建强 王小均 钟源 曾罡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5,共10页
高镁安山岩为一类相对富镁的中性火山岩(SiO_2=54~65 wt%,Mg~#≥45),一般分布于岛弧环境,其形成往往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五岔沟地区分布了面积达700 km^2的新生代火山岩,其岩性为安山质熔岩,这在中国... 高镁安山岩为一类相对富镁的中性火山岩(SiO_2=54~65 wt%,Mg~#≥45),一般分布于岛弧环境,其形成往往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五岔沟地区分布了面积达700 km^2的新生代火山岩,其岩性为安山质熔岩,这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中非常罕见。这些新生代安山岩与新生代玄武岩一样,均是板内岩浆作用的产物,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高镁安山岩相似:SiO_2变化于54.10~57.97 wt%之间,Mg~#范围在53~60之间;在微量元素标准化图上,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典型的弧火山岩。因此,笔者定义五岔沟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为板内高镁安山岩。五岔沟新生代高镁安山岩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非常小。与该区中生代火山岩相比,在一定的SiO_2下,具有偏高的MgO(4.95~6.64 wt%)和Fe_2O_3~T(7.78~10.28 wt%)含量,偏低的CaO(5.77~7.55wt%)、Al_2O_3(14.33~15.61 wt%)和K_2O(0.06~1.45 wt%)含量。在Harker图解上,这些高镁安山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演化趋势,反映其未经历明显的岩浆演化过程,化学组成接近原始岩浆。与实验熔体对比,五岔沟高镁安山岩的成分大致与榴辉岩来源熔体相吻合,但具有相对偏高的MgO含量。因此,五岔沟高镁安山岩的源区很可能是地幔中再循环的地壳物质(榴辉岩),在熔体上升过程中可能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岩浆作用 高镁安山岩 熔体-橄榄岩反应 再循环地壳
下载PDF
中国东北鸡西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岩性制约
8
作者 郑志翀 曾罡 +3 位作者 张慧丽 刘建强 陈立辉 周中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200,共15页
新生代火山岩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出露,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周缘。其中盆地东部多沿抚顺—密山、依兰—伊通断裂带分布,尤其集中于长白山地区,以钠质玄武岩为主。前人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地幔源区存在显著的化学不均一性,暗示这些玄武岩... 新生代火山岩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出露,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周缘。其中盆地东部多沿抚顺—密山、依兰—伊通断裂带分布,尤其集中于长白山地区,以钠质玄武岩为主。前人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地幔源区存在显著的化学不均一性,暗示这些玄武岩复杂的成因。为进一步查明它们的地幔源区岩性,揭示其岩石成因,文章选择抚顺—密山断裂带北部鸡西地区的玄武岩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区玄武岩岩性变化较大,其SiO2含量为44.2~49.6 wt%,MgO含量为6.7~10.6 wt%,在TAS分类图上可进一步细分为碧玄岩、粗面玄武岩及玄武岩三个类别。微量元素上,研究样品呈现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具Nb、Ta的正异常和Pb、Ti的负异常,与洋岛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相类似。通过计算研究样品的原生岩浆组成,发现其具有富MgO、贫SiO_(2)和CaO的特征,在透辉石向CATS-橄榄石-石英的投影图上落在贫硅辉石岩的区域内;同时结合玄武岩较高的FC3MS(FeO^(T)/CaO-3×MgO/SiO_(2))值,认为其源区确实存在辉石岩组分的贡献。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岩性特征,笔者还从玄武岩中挑选了橄榄石斑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橄榄石斑晶的Fo值存在较大的变化,高Fo的橄榄石具有比低Fo橄榄石更低的Ca和Mn含量、高的Ni含量及Fe/Mn比值,且高Fo值橄榄石与辉石岩来源熔体结晶的橄榄石组成相似,同样反映其源区存在辉石岩组分的贡献。综上所述,研究认为东北鸡西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源区确实存在辉石岩组分,是再循环的地壳组分对研究区地幔改造的产物,并在该区幔源岩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新生代玄武岩 橄榄石 辉石岩 再循环地壳
下载PDF
从岩浆岩看青藏高原地壳的生长演化 被引量:21
9
作者 莫宣学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45-2257,共13页
青藏巨厚陆壳的性质和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对青藏岩浆岩,特别是其Nd、Hf同位素的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并存着新生地壳和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地壳的结构和属性对成矿矿种、矿床类型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两种... 青藏巨厚陆壳的性质和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对青藏岩浆岩,特别是其Nd、Hf同位素的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并存着新生地壳和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地壳的结构和属性对成矿矿种、矿床类型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两种机制(构造加厚;地幔物质通过岩浆作用注入加厚)共同造成的,二者贡献比例约6∶4.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50~25 Ma期间.大陆碰撞带是造成地壳净生长的重要构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两类地壳 新生地壳 再循环地壳 青藏地壳增厚机制 地壳增厚的时间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俯冲板片稳定同位素(Fe-K-Li-B-Ba)的分馏行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琳 张贵宾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5-699,共15页
俯冲带是壳幔循环的重要场所,K、Ba、B和Li作为流体活动性元素,富集在俯冲带流体中;同时各个储库的同位素差异使得其成为研究各种俯冲带流体的良好示踪剂.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俯冲带Fe同位素与俯冲带变质流体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进展,以及K... 俯冲带是壳幔循环的重要场所,K、Ba、B和Li作为流体活动性元素,富集在俯冲带流体中;同时各个储库的同位素差异使得其成为研究各种俯冲带流体的良好示踪剂.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俯冲带Fe同位素与俯冲带变质流体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进展,以及K、Ba、Li和B同位素在俯冲各个阶段的地球化学行为,包括俯冲物质的同位素组成,俯冲板片变质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分馏,及俯冲板片物质再循环沉积物、蚀变洋壳及俯冲带蛇纹岩与上覆地幔楔的相互作用再循环过程中伴随的元素分配和稳定同位素分馏.随着稳定同位素测试精度的提升和以上同位素在不同地质储库和地质过程的数据完善,可以更有助于理解俯冲带中的相关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俯冲带 同位素示踪 地壳物质再循环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地幔地球化学:洋岛玄武岩制约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士春 郑永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5-1152,共28页
对地幔的地球化学研究为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其内部结构以及地幔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制约.全地球的成分是通过由地幔岩石与球粒陨石对比所得到,并由此引出了球粒陨石质地球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地球难熔元素比例与球粒陨石相同,但挥发份相... 对地幔的地球化学研究为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其内部结构以及地幔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制约.全地球的成分是通过由地幔岩石与球粒陨石对比所得到,并由此引出了球粒陨石质地球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地球难熔元素比例与球粒陨石相同,但挥发份相对亏损.洋岛玄武岩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深部成因,进而成为研究深部地球的独特途径.洋岛玄武岩同位素组成变化可用有限几个地幔端元(例如,DMM、EM1、EM2和HIMU)来描述,由此用来解译重要的地幔过程.地壳物质通过俯冲和拆沉进入深部地幔,对地幔不均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地壳物质如何由部分熔融所提取,例如洋岛玄武岩成因中贫橄榄石岩石的作用,仍是热点争论话题.高~3He/~4He地幔的位置和成因仍有争议,存在从下地幔未演化(或弱演化)的原始物质到浅部成因的高程度演化物质的看法,后者包括古老熔融残留、弧下镁铁质堆晶和再循环含水矿物.可能存在的核幔相互作用被假定为洋岛玄武岩中诸如放射成因^(186)Os以及Fe和Ni的富集之类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的原因.诸如^(142)Nd、^(182)W和Xe同位素之类的短寿命核素的微小但重要的变化在古老和现代岩石中均有报道,这暗示地幔必须在地球形成后100Myr内即发生分异,而且地幔并未被对流所有效均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结构 地幔成分 地壳组分 壳幔相互作用 地壳再循环
原文传递
Continental crust formation at arcs, the arclogite ‘‘delamination''cycle, and one origin for fertile melting anomalies in the mantle 被引量:17
12
作者 Cin-Ty A.Lee Don L.Anderso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3期1141-1156,共16页
The total magmatic output in modern arcs,where continental crust is now being formed, is believed to derive from melting of the mantle wedge and is largely basaltic. Globally averaged continental crust, however, has a... The total magmatic output in modern arcs,where continental crust is now being formed, is believed to derive from melting of the mantle wedge and is largely basaltic. Globally averaged continental crust, however, has an andesitic bulk composition and is hence too silicic to have been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mantle. It is well known that one way this imbalance can be reconciled is if the parental basalt differentiates into a mafic garnet pyroxenitic residue/cumulate(‘‘arclogite'') and a complementary silicic melt, the former foundering or delaminating into the mantle due to its high densities and the latter remaining as the crust.Using the Sierra Nevada batholith in California as a case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mature continental arc crust is shown in part to be the product of a cyclic process beginning with the growth of an arclogite layer followed by delamination of this layer and post-delamination basaltic underplating/recharge into what remain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A model is presented, wherein continuous arc magmatism and production of arclogites in continental arcs are periodically punctuated by a delamination event and an associated magmatic pulse every *10–30 My. The recycling flux of arclogites is estimated to be *5 %–20 % that of oceanic crust recycling by subduction. Delaminated arclogites have the necessary trace-element compositions to yield time-integrated isotopic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ose inferred toexist as reservoirs in the mantle. Because of their low melting temperatures, such pyroxenites may be preferentially melted, possibly forming a component of some hotspot mag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XENITE ECLOGITE DELAMINATION CUMULATE Continental cru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