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辉 张国民 +2 位作者 江在森 马宏生 王新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8,共10页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面波震级与标量地震矩的统计关系, 进而采用中国大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给出地震最大剪切应变率场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最大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 帕米尔和阿萨姆地区的应变率值最大。与GPS得到的应变场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的结果存在一致趋势。利用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中国大陆的地震视应变分布, 显示地震的视应变分布与地壳应变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且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的视应变水平较高。这些研究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 应变 历史地震 中国 地壳应变场 应变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应变场的GPS与地震矩张量联合反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丁开华 许才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68,共4页
利用川滇地区1903~2003年间的84个地震矩张量和1998~2004年间214个GPS站速度观测值,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确定联合反演中地震矩张量与GPS站速度值之间的权比例因子,计算分析了川滇地区的地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采用方差分量估计... 利用川滇地区1903~2003年间的84个地震矩张量和1998~2004年间214个GPS站速度观测值,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确定联合反演中地震矩张量与GPS站速度值之间的权比例因子,计算分析了川滇地区的地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采用方差分量估计确定联合反演中权比例因子的方法,得到的GPS站速度观测值的权比例因子为0.833,较地震矩张量的权比例因子0.167大,充分体现出分布相对合理的高精度GPS观测值在反演中的重要性;②川滇地区的应变场大致表现出如下的特征:主应变方向在30°N以北的区域为东西向;30°N以南、100°E以西的区域为北东向;30°N以南、100°E以东的区域为北西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壳应变场 联合反演 赫尔默特方差估计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形变与多尺度应变率场特征
3
作者 陈斌 瞿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7-1055,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GNSS速度 多尺度球面小波 地壳应变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对中国大陆地壳水平变形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良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根据全国GPS网 1994年和 1996年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结果 ,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现阶段应变场和应力场。青藏亚板块的西部和东部张应变起主导作用 ,中部压应变占优势 ,主压应变方向为北北东向 ;青藏亚板块东南部东南段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变... 根据全国GPS网 1994年和 1996年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结果 ,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现阶段应变场和应力场。青藏亚板块的西部和东部张应变起主导作用 ,中部压应变占优势 ,主压应变方向为北北东向 ;青藏亚板块东南部东南段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为北西向 ,压应变和张应变量级相当。新疆亚板块的主压应变方向以北北东向至北东向为主 ,应变量存在差别。华北亚板块的主压应变方向是北东至近东西向为主导 ,局部地段存在差别 ,大部分地区压应变量和张应变量相当。华南亚板块主压应变方向为北北西至北西向 ,与其垂直的另一方向的水平应变量显著变小 ,因此华南亚板块现阶段以压应变占优势。中国大陆地壳的整体主压应变方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 ,它反映的是现阶段地壳活动的主应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形变 GPS 地壳应变场 中国 大陆 地壳
下载PDF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地脉动应变前兆异常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晓清 袁伏全 余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5-42,133,共9页
以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前青海及周边的区域应变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前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源6.4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空间上表现为,在震中附近出现... 以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前青海及周边的区域应变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前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源6.4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空间上表现为,在震中附近出现张压相间的应变梯度带,其张性和压性区域的应变强度大致相当;应变强度在时间进程表现为,随着发震时刻的临近,震中附近区域应变强度在震前6天左右升高,大约是背景值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地脉动 地壳应变场
下载PDF
晋中盆地构造变形与地裂缝活动GPS监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瞿伟 张勤 +2 位作者 王庆良 王利 张双成 《上海国土资源》 2012年第3期16-20,共5页
基于"数字地震网络工程"2007~2010年GPS监测数据,获取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椭球面块体应变模型研究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应变场特征,据此分析了其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盆地内地质灾害多发的成... 基于"数字地震网络工程"2007~2010年GPS监测数据,获取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椭球面块体应变模型研究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应变场特征,据此分析了其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盆地内地质灾害多发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现今地壳整体朝南东向运动,在盆地中部清徐—太谷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拉张运动;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应变场整体以NW-SE向拉张为主,其中清徐—太谷、介休是应变高值区也是地震、地裂缝灾害多发区,最大主张应变量达1.8×10-6/a,且区域拉张应变方向与地裂缝呈近似垂直关系,进一步证实了晋中盆地地裂缝的强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中盆地 地壳构造应变 地震 地裂缝 GPS形变监测
下载PDF
Study on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Strain Fiel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Yunnan Province
7
作者 Li Yanxing, Guo Liangqian and Zhang ZhongfuFirst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Center, CSB, Tianjin 300180,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1期14-21,共8页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field and the strain field derived from the GPS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99~2001 in the Yunnan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stra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Yunnan P...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field and the strain field derived from the GPS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99~2001 in the Yunnan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stra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tudied area is rather stable with little crustal displacement, while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are active with larger displacement. The strain field reveals that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axis of the crust and the sub blocks in the area are NW SE, while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principal tensile strain axis is NE SW.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tensile strain is predominatly in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e compressive strain is predominatly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The stretching direction of the shear strain contour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active fault. The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fault activity are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where the fault is located, while the activity properties of the faults are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Deformation field Strain field
下载PD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Fields and Crustal Movement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_S=8.0) 被引量:1
8
作者 Jiang Zaisen Wu Yanqiang Fang Ying Li Peng Wang Wux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257-265,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rustal movements, strain field changes and large sca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Ms = 8.0) using GP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ru...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rustal movements, strain field changes and large sca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Ms = 8.0) using GP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discussed. First, the strain fields of the Longmeushan fault zone located at the epicenter show slow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the tectonic dynamics process subjected to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Second, the different movements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South China block are smaller than the errors of GPS observation. Third, the high value of compressive strain (2004 - 2007) is located at the epicenter, which shows that the local squeezing action is stronger than before. Fourth, the data from GPS reference station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how that crustal shortening is faster than before in the north-eastern direction, which i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tectonic dynamics increase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Ms = 8.0 GPS Crustal movement Strain field Tectonic dynamics backgrou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