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KTB深孔0—6km的应力测量推断上地壳强度
1
作者 Zoba.,MD 张康富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1994年第3期1-4,共4页
关键词 深孔 应力测量 地壳强度
下载PDF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与孕震深度的定量研究
2
作者 雷蕙如 周永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8,共20页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压力、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压力、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总结了描述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和稳定性的半定量经验方程和定量本构方程,对比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发现通过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模型高估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而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脆塑性转化带强度模型更符合自然条件下的断层摩擦行为。但现有的微观物理模型还需进一步考虑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动力学影响及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塑性转化带 地壳强度 断层滑动稳定性 定量研究
下载PDF
垂直形变强度分析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顾国华 王若柏 +1 位作者 孙东平 杨春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根据数学上曲面拟合度的概念定义—平均垂直形变量,来定量分析研究地壳表面垂直形变的强度,这一量值同时具有系统分析性质与统计意义。采用50~90年代中国大陆趋势性的垂直位移计算结果,并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垂直形变强度背... 根据数学上曲面拟合度的概念定义—平均垂直形变量,来定量分析研究地壳表面垂直形变的强度,这一量值同时具有系统分析性质与统计意义。采用50~90年代中国大陆趋势性的垂直位移计算结果,并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垂直形变强度背景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1965~1988年多期垂直形变资料,研究了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垂直形变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得到了强震的孕育—发生—调整过程中大范围垂直形变非线性过程及正常变化背景值。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比较客观、定量地反映了地壳垂直形变强度,对地震分析预报研究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垂直形变 地壳形变强度 强度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湟水盆地地壳稳定性的动力学基础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赞军 夏玉胜 +2 位作者 涂德龙 张家庆 梁平 《高原地震》 1997年第3期27-32,共6页
通过对湟水盆地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地层褶皱形态分别反映的现代、第四纪晚期、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1990年以来地震活动图象,得出汉水盆地地壳介质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为各区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的预测... 通过对湟水盆地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地层褶皱形态分别反映的现代、第四纪晚期、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1990年以来地震活动图象,得出汉水盆地地壳介质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为各区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的预测以及地壳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水平运动 第四纪 第三纪 地壳介质强度 地壳稳定性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 被引量:5
5
作者 孙丽静 赵中宝 +3 位作者 潘家伟 梁凤华 张磊 张进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25-3240,I0001-I0005,共21页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地壳强度剖面。观测结果显示,糜棱岩在抬升过程中石英发生颗粒边界迁移(GBM)、亚颗粒旋转(SGR)和膨凸重结晶(BLG)三种类型的变形机制。构建的地壳强度剖面显示,雅拉河断裂带应变速率约为6.08×10^(-13)~1.62×10^(-11) s^(-1),脆韧性转化带发生在~12.5±2.5km深度,该处岩石极限强度~145.5MPa。实际岩石强度(μ=0.383)小于理论破裂摩尔圆(μ=0.85)的岩石强度发育应变弱化。当韧性变形阶段由位错蠕变形成的应变局部化以及细粒化等机制降低岩石的强度至临界条件时,会导致破裂频次的增强,应力释放发生地震。同时,位错蠕变引起的应变弱化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使高应力无法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应变弱化机制 地壳强度剖面 破裂摩尔圆 脆韧性转换带
下载PDF
Average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constrained by loes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
6
作者 Yingzeng Gong Ying Xia +1 位作者 Fang Huang Huimin Y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e 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the Earth. Because rocks exposed at Earth's surface have heterogeneous δ^(56)Fe, f...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e 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the Earth. Because rocks exposed at Earth's surface have heterogeneous δ^(56)Fe, finegrained clastic sediment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UCC.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δ^(56)Fe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from Yimaguan,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to constrain the average F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UCC.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is area formed in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ying degrees of weathering. Our data show that the loess-paleosol layers have extremely homogeneous Fe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δ^(56)Fe ranging from 0.06‰ to 0.12‰, regardless of variations in the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weathering intensity.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since Fe isotopes are not significantly fractionated during loess deposition, the loess can be regarded as representative of UCC. It follows that the average δ^(56)Fe of UCC is 0.09‰± 0.03‰(2SD),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based on igneous rock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maguan LOESS Fe isotopes Uppercontinental crust
下载PDF
论地震发生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陆坤权 曹则贤 +5 位作者 厚美瑛 姜泽辉 沈容 王强 孙刚 刘寄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44-466,共23页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考虑到地壳和地幔是离散集合态物质体系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出来的相关新观念,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探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1)关于地壳岩石层中的应力分布:在不考虑构造力时,依据万物皆流的流变学原理,原始地壳岩石在自重压强长时间作用下,纵向和横向应力相同,没有差应力.大地构造力推动岩块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施加于其他岩块,逐渐传递和积累.这种附加的横向构造力与原始岩石中应力叠加,形成地壳岩石层中的实时应力.由于断层泥属于颗粒物质体系,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力学特征,其弹性模量比岩石小得多,且随压强而增大,导致构造作用力随深度非线性增大.给出了地壳中构造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2)关于地壳岩石层强度:地壳岩石的自重会使岩石发生弹性—塑性转变.通过对弹性—塑性转变深度的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给出了地壳岩石弹性、部分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区域的典型深度范围.在部分塑性区,塑性体比例达到约10%以上时,发生塑性连通,这时岩石剪切强度由塑性特征决定.塑性滑移的等效摩擦系数比脆性破裂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致使塑性滑移时岩石剪切强度比脆性破裂小得多.同时,随深度增大,有多种因素使得岩石剪切屈服强度减小.另一方面,地震是大范围岩石破坏,破坏必然沿薄弱路径发生.因此,浅源地震岩石的实际破坏强度必定比通常观测到的岩石剪切强度值低.给出了地壳岩石平均强度和实际破坏强度典型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3)关于地震发生的条件和机制:地震发生必定产生体积膨胀,只有突破阻挡才可膨胀.地震发生的条件是:大地构造力超过岩石破坏强度、断层边界摩擦力以及所受阻挡力之和.因此,浅源地震是岩石突破阻挡发生的塑性滑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浅源地震发生的四种可能模式.深源地震是冲破阻挡发生的大范围岩块流.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都是堵塞—解堵塞转变,是解堵塞后岩石层块滑移或流动造成的能量释放.4)关于地震能量和临震前兆信息:地震能量即为堵塞—解堵塞转变过程释放的动能.以实例估算表明,地震岩石滑移动能与使岩块剪切破坏和克服周围摩擦阻力所需做的功相一致,不会出现热流佯谬.同时指出,通过观测地震发生前构造力的积累过程、局域地区地质变迁以及岩石状态变化等所产生的效应,均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发生机制 热流佯谬 地壳岩石应力和强度 堵塞—解堵塞转变
原文传递
Dynamics of un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Insights from numerical modeling 被引量:3
8
作者 HUANGFU PengPeng WANG YueJun +2 位作者 FAN WeiMing LI ZhongHai ZHOU YongZh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18-234,共17页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nvergence rate,crustal rheological strength,and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on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The s...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nvergence rate,crustal rheological strength,and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on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types,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of un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Modell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n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an be promoted by conditions that tend to decrease rheological strength of the lithosphere,such as low crustal rheological strength,"hot"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or low convergence rate.Unstable subduction mode can b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1)multi-stage slab breakoff,(2)continuously"flowing"of fluid-like slab into the upper mantle,and(3)large-scale detachment of the thickened orogenic root.These three types of un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re re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1)a low convergence rate,(2)"hot"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 with a high convergence rate,and(3)moderate-high crustal rheological strength with a low convergence rate.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crustal melting is dominated by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crustal rheological strength.The modelling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mode selection under specific geodynam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Stabl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Slab breakoff DETACHMENT Partial mel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