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砖”大陆地壳模式与巨型油气藏的关系评述 被引量:5
1
作者 任俞 《世界石油工业》 1995年第4期13-19,共7页
俄罗斯地壳专家近年来陆续发表论著,认为世界上已知的超巨型内陆和大陆滨海区的含油气盆地皆具有一大共同特点,即:盆地下地壳皆属异常的“缺花岗岩”类型,作为例证,作者们引述了世界上九大“缺花岗岩”型超级含油气盆地的地壳结构... 俄罗斯地壳专家近年来陆续发表论著,认为世界上已知的超巨型内陆和大陆滨海区的含油气盆地皆具有一大共同特点,即:盆地下地壳皆属异常的“缺花岗岩”类型,作为例证,作者们引述了世界上九大“缺花岗岩”型超级含油气盆地的地壳结构,岩性特征,沉积层序特点和地热、波速异常分布等一系列地质,地球物理、地化参数,寻得其共性所在,然后依据有关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大陆地壳“双层砖”模式论。近年又开始以“超基性岩剥离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地壳模式 油气聚集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川滇交界地区地壳结构及现代地壳活动模式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国和 王思敬 +1 位作者 尚彦军 张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82-91,共10页
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地测深资料探讨川滇交界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特征 ,并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资料 ,以两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窿升为构造背景 ,以川滇菱形断块运动为基本模式 ,全面系统地揭示川滇交界地区的现代地壳活动性... 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地测深资料探讨川滇交界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特征 ,并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资料 ,以两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窿升为构造背景 ,以川滇菱形断块运动为基本模式 ,全面系统地揭示川滇交界地区的现代地壳活动性。从地壳运动图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块差异性活动是现代地壳活动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 菱形断块 地壳结构 断块活动 地壳活动模式
下载PDF
西澳大利亚伊尔加恩地块晚太古代脉金矿床的地壳连续区模式
3
作者 张立生 方锡珩 《国外铀金地质》 1996年第3期241-247,共7页
本文论述了澳大利亚西部伊尔加恩地区晚太古代脉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类型金矿,提出了一个地壳连续区模式、阐明金矿形成的P-T条件、控矿构造型式、矿脉结构、围岩蚀变特征及热液和成矿物质的来源。
关键词 脉金矿床 地壳连续区模式 金矿床 地块
下载PDF
从地壳运动模式推测低角度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前兆地壳运动
4
作者 田中丰 陈宏德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1995年第1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地震 逆断层 低角度 地壳运动模式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基于地壳双层结构假设的大陆强震孕震机制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雷东宁 樊光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通过对地壳低速高导层和地震震源深度等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对地震发生前兆、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地壳双层孕震模式:地壳存在有两层孕震结构,上层为主孕震层,是地震应力集中积聚和发震后释放应变能的地方... 通过对地壳低速高导层和地震震源深度等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对地震发生前兆、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地壳双层孕震模式:地壳存在有两层孕震结构,上层为主孕震层,是地震应力集中积聚和发震后释放应变能的地方,主要是岩石发生脆性变形层,深度在中上地壳范围内;下层为低速高导层,是诱发和加强上层脆性层岩石变形、应变能积累和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处于岩石脆—韧性变形的过渡带,强震的发生与本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度在中下地壳范围内。同时基于该双层孕震假设讨论了强震的孕育环境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双层模式 低速高导层 孕震机制
下载PDF
对脉金矿床成因模式的几点看法
6
作者 芮本善 黄贤芳 《国外铀金地质》 1995年第3期236-238,243,共4页
本文通过追述脉金矿床的成因和历史发展,指出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变质带中的脉金矿床与太古代变质岩中的脉型矿床具有很多相同特点,通过对不同时代脉金矿省的详细研究,指出不论是太古代还是年轻的成矿省的成矿作用是相同的。地质、地球化学... 本文通过追述脉金矿床的成因和历史发展,指出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变质带中的脉金矿床与太古代变质岩中的脉型矿床具有很多相同特点,通过对不同时代脉金矿省的详细研究,指出不论是太古代还是年轻的成矿省的成矿作用是相同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表明,从太古代到新生代,构造控制的脉金矿床,在构造、矿化、金属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也具有广泛的相似性。从而认为产在变质地体中的脉金矿脉系统是一组单独的或有继承性的后生贵金属矿床。提出了该类矿床是形成在整个深部地壳范围内,从韧性剪切带到脆-韧性到脆性的构造类型,从麻粒岩相延伸到次绿片岩环境的地壳连续模式。这个模式很好地解释了脉金矿床的很多地质特点,对其现代分布特点也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金矿床 成因模式 地壳连续模式 金矿床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及其伸展破裂过程的差异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郑金云 代一丁 +3 位作者 刘军 庞雄 任建业 董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2-22,共11页
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地壳岩石圈结构及其新生代伸展变形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基于南海北部陆缘重磁震联合反演所获得的Moho面深度和地壳厚度,发现地壳的伸展薄化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差异,由北向南可分为陆架均匀薄化带(... 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地壳岩石圈结构及其新生代伸展变形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基于南海北部陆缘重磁震联合反演所获得的Moho面深度和地壳厚度,发现地壳的伸展薄化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差异,由北向南可分为陆架均匀薄化带(地壳伸展系数β<1.2)、上陆坡楔形薄化带(1.2<β<2)、下陆坡强烈薄化带(β>2)共3个带;而陆缘深水区由东向西以4条NW-SE向基底隐伏断裂带为界可分为5段:台西南盆地陆缘,珠江口盆地陆缘的东段陆缘、中段陆缘、西段陆缘,琼东南盆地陆缘。不同区段地壳薄化程度交替变化,强烈薄化区呈指状向陆延伸,其所对应的沉积盆地断裂样式、充填结构、裂后沉降、岩浆活动等均表现出不同特征。上述差异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在新生代的伸展薄化过程中,显著受控于先存中生代主动陆缘所形成的基底构造格局及其所对应的岩石圈结构差异;在伸展过程中岩浆大量底侵至下地壳,其热效应导致下地壳的韧性增强,进而改变地壳薄化方式,而先存NE-SW向走滑断裂成为伸展过程中岩浆大量底侵至下地壳的通道。依据岩石圈结构差异及其与沉积盆地响应关系,可将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总结为自上而下伸展破裂模式、自下而上伸展破裂模式、似纯剪切快速伸展破裂模式共3种模式。不同伸展破裂模式下,其所对应的裂陷期沉积盆地规模、岩浆改造程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导致勘探潜力及勘探策略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深水盆地 地壳结构 地壳伸展破裂模式 差异薄化
下载PDF
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 被引量:258
8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4 位作者 王中亮 张良 郭林楠 宋明春 郑小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47-2467,共21页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探明金资源储量4000余吨。虽然其金矿床数量众多、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它们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赋矿围岩环境与产出条件及其成矿作用特...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探明金资源储量4000余吨。虽然其金矿床数量众多、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它们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赋矿围岩环境与产出条件及其成矿作用特征总体一致:(1)胶东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约130~110Ma的金成矿事件比区域变质作用晚约2000Myr;(2)区域金成矿系统形成于早白垩世的陆缘伸展构造背景,大规模金成矿事件发生在区域NW向伸展转换为NE向伸展后的NEE向挤压变形作用过程中,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3)金矿床群聚于NNE向玲珑、鹊山和昆嵛山变质核杂岩周边,主要沿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中生代花岗岩体接触带形成的区域NE-NNE向拆离断层带分布;(4)控矿断裂带经历了早期的韧-脆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构造叠加,在三维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展,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和分段富集;(5)矿化样式以破碎带蚀变(砾)岩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和复合脉带型为主,矿石普遍发育压碎、晶粒状和填隙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脉状、团块状和块状构造,反映其形成于韧-脆性→脆性变形环境;(6)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钾长石、斜长石和方解石为主;金矿物以银金矿和自然金为主、含少量金银矿,主要以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裂隙中、含少量晶隙金和包体金;热液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成矿元素为Au-Ag(-Cu-Pb-Zn);呈现出中-低温蚀变矿化组合特征;(7)成矿流体为壳-幔混合来源,以壳源变质流体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并混入了少量浅部地壳和地幔组分。这种区域成矿特征的一致性,表明胶东金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统一的地质事件,属于后生的中-低温热液脉金成矿系统。这些金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群聚分布特征,主要沿三个变质核杂岩周边的岩相接触带产出,且自西向东,金成矿作用年龄由老变新。据此,可划分为胶北隆起蚀变岩-石英脉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胶莱盆地北缘蚀变砾岩型三个金成矿子系统。其矿化样式由浸染-细脉、细脉-网脉型和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蚀变(角)砾岩型变化,矿石结构、构造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环带结构与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为特色,反映其成矿作用分别发生于脆-韧性转换带(约15km)→脆性张剪性断裂带→脆性角砾岩带(约5km)环境;矿化、蚀变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弱,成矿物质中浅部壳源组分逐渐增多,可能与其矿床定位空间越来越远离源区有关;成矿温度和压力依次降低、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和/或盆地卤水贡献逐渐增大,与其成矿深度越来越浅、成矿构造环境越来越偏张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这种成矿特征的区域规律性变化反映至少在拆离断层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之间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连续成矿。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的上述特征明显区别于典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和"造山型金矿",也不同于全球其它已知的金矿床类型,不能被已有成矿模式所涵盖。为合理解释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独特的地质与成矿特征,我们提出新的"胶东型金矿"成矿模式,指出古太平洋Izanagi俯冲板片的回转作用可能是引起区域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中成矿物质大规模活化再造的主要驱动机制,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俯冲板片变质脱水,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在流体中沿拆离断层系输运,在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由于构造空间急剧增大、成矿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突然降低,CO2、H2S逸出和硫化作用导致Au(HS)2-等金络合物失稳分解,金大规模沉淀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断裂构造复活 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金矿系统 胶东
下载PDF
大陆地壳多震层成因与一个新的地壳断层带模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俊来 岛田充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085-1091,共7页
在不同范围温度和围压条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围压1.5 GPa,温度25~650℃、应变速率2×10^(-6)次/s条件下实验变形万成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力学与显微构造分析,阐述了大陆地壳岩石圈内不同条件下变形... 在不同范围温度和围压条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围压1.5 GPa,温度25~650℃、应变速率2×10^(-6)次/s条件下实验变形万成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力学与显微构造分析,阐述了大陆地壳岩石圈内不同条件下变形岩石及其主要组成矿物内的脆性破裂到晶质塑性显微构造组合,提出脆-韧性转变域内脆性破裂机制和晶质塑性机制同时出现、互相制约和依存.脆性破裂机制与晶质塑性机制之间的叠加与抑制作用导致岩石强度具有异常变化,并合理地解释了大陆地壳多震层的成因与中、上地壳强震发震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地壳断层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变形 大陆地壳多震层 成因 地壳断层带模式
原文传递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0
作者 邱正杰 范宏瑞 +2 位作者 丛培章 刘玄 杨奎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8,共18页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1/3的黄金储量。该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1/3的黄金储量。该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回顾了近十余年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成果,以矿床学三大基本问题源、运、储为框架,归纳总结了前人对造山型金矿床的认识,深入分析了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金和硫的来源及含矿流体迁移过程和金的沉淀机制,对比分析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探讨了造山型金矿床时空分布与陆壳生长的联系,最后梳理了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新认识。目前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认识有:1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金元素和矿化剂硫最有可能来自沉积地层内;2金发生高效沉淀的关键因素是流体压力骤降,而不是流体温度降低;3在高级变质作用峰期条件下能否同时发生金矿化作用是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硫体成矿模式的最大分歧点;4造山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超大陆拼合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造山型金矿床 成矿过程 沉淀机制 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 超大陆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