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西北加里东期混合岩及花岗岩的成因: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锐 张利 +6 位作者 周汉文 钟增球 曾雯 向华 靳松 吕新前 李春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5-1222,共18页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约800℃)、H_2O 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脱水熔融反应产生熔体,构造变形作用在熔体的分离和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西北基底变质岩可能为形成混合岩和花岗岩的源岩,其深熔产生的初始熔体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堆晶产物形成了混合岩的浅色体,而残余熔体继续演化形成花岗岩。混合岩和相关花岗岩形成基本同时,其成岩年龄为437~441Ma,它们均为华南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 花岗岩 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 堆晶 加里东期 闽西北 华南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花岗岩中两类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意义 被引量:33
2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石卫刚 陈振宇 胡明月 孙东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63-2980,共18页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淡色花岗岩和混合岩中的淡色体)含两类石榴石,大多数为岩浆型石榴石,自形-半自形,不含包裹体,但淡色体中含有港湾状的混合型石榴石。岩浆型石榴石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显示了典型的"振荡型"生长环带;(2)富集HREE,亏损LREE,从核部到边部,Hf、Y和HREE含量降低;(3)显著的Eu负异常;(4)相对于源岩中变质石榴石,Mn和Zn的含量显著增高。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变泥质岩熔融形成的熔体(淡色体)捕获了源岩的变质石榴石,熔体与石榴石反应导致大部分元素的特征被改变,只在核部保留了源岩的部分信息。同时,在花岗质熔体结晶过程中,形成少量的岩浆型石榴石。这些石榴石摄取了熔体中大量的Zn,浓度显著升高,在斜长石和锆石同步分离结晶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榴石中Eu为明显负异常,Hf、Y和HREE浓度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上述数据和结果表明,花岗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精细的有关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石榴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壳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 被引量:73
3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0-1444,共25页
自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来,伴随着构造演化和温度-压力-成分(P-T-X)的变化,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变质岩发生不同类型的部分熔融反应,形成性质各异的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全岩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自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来,伴随着构造演化和温度-压力-成分(P-T-X)的变化,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变质岩发生不同类型的部分熔融反应,形成性质各异的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全岩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始新世构造岩浆作用形成高Sr/Y二云母花岗岩和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和淡色花岗玢岩,它们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是碰撞早期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渐新世淡色花岗岩主要为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快速剥露作用起始于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的淡色花岗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主体,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包含两类部分熔融作用——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A类)和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B类)。这两类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花岗质熔体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两类部分熔融作用过程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溶解行为。这些不同期次的地壳深熔作用都伴随着高分异淡色花岗岩,伴随着关键金属元素(Nb、Ta、Sn、Be等)的富集,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碰撞造山带中,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是深部地壳物质对构造过程响应的结果,是深入理解碰撞造山带深部地壳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岩石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高分异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碰撞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地壳深熔的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胜尧 张建新 +5 位作者 李三忠 彭银彪 李云帅 吕沛 姚勇 李卓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30-3140,共11页
宏观、微观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柴北缘锡铁山和绿梁山单元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是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和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双层... 宏观、微观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柴北缘锡铁山和绿梁山单元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是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和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双层结构,锆石核部无明显分带特征,并呈现出重稀土平坦和无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450Ma的年龄结果与区域上榴辉岩峰期变质时代一致;发光较弱的锆石边部具不明显的环带结构和较低的Th/U比值,~426Ma年龄结果代表了熔体的结晶时代。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中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记录的~910Ma、~450Ma和~426Ma三组年龄分别代表了片麻岩原岩结晶时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时代和熔体结晶时代。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具有高SiO2、Al2O3、CaO、Na2O、Sr和LREE,而低MgO、FeOT、K2O、Y、Yb和HREE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富含钾长石的浅色体具有高的SiO2、Al2O3和K2O+Na2O,而较低的CaO、MgO、REE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黝帘石和少量的多硅白云母的脱水分解是触发超高压榴辉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斜长石的浅色体的主要机制;而多硅白云母的脱水分解则是触发超高压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富含钾长石浅色体的主要机制。这些浅色体显著的促进了柴北缘超高压地体的快速折返,并对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元素迁移和壳-幔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地壳深熔 折返过程 岩石学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与熔/流体迁移:锆石U-Pb年龄与微量元素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冬兵 唐渊 +3 位作者 罗亮 廖世勇 尹福光 王保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37-2053,共17页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27±3Ma、231±4Ma的花岗质岩石和其它年龄的碎屑岩,变质时代为27.8~23.7Ma。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哀牢山深构造带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现今所见深变质岩系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原岩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变质形成,不全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深熔过程中熔/流体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哀牢山变质带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岩石很可能是峰期变质作用后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与左行走滑剪切是哀牢山深变质带折返过程中近似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变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熔作用 /流体迁移 变质岩系 锆石U-PB定年 哀牢山构造带
下载PDF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中新世-上新世地壳深熔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郝光明 曾令森 赵令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01-3512,共12页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块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重要对象。完整地厘定新生代晚期岩浆作用期次对于揭示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迦...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块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重要对象。完整地厘定新生代晚期岩浆作用期次对于揭示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迦巴瓦地块3件淡色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地块经历了11.30±0.16Ma和2.59±0.04Ma两期地壳深熔作用,可能与南迦巴瓦地块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蚀相关。南迦巴瓦地块保存了大量的~11Ma变质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记录指示该时间段为构造活动剧烈期。上新世晚期的淡色花岗岩表明,穹窿的隆升和剥蚀所导致的岩浆作用至少持续到了~2.59Ma,代表了南迦巴瓦地区一次年轻的构造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壳深熔作用 南迦巴瓦地块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壳深熔的岩石学证据: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伊翔 郑永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198-2202,共5页
岩石学显微结构证据表明,苏鲁造山带西南部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深熔作用.在花岗片麻岩和石英岩中识别出结晶自深熔熔体的锆石,其U-Pb年龄集中在220±2 Ma.少量深熔锆石含有柯石英包裹体,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 Ma... 岩石学显微结构证据表明,苏鲁造山带西南部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深熔作用.在花岗片麻岩和石英岩中识别出结晶自深熔熔体的锆石,其U-Pb年龄集中在220±2 Ma.少量深熔锆石含有柯石英包裹体,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 Ma,部分与含较低压矿物包裹体的锆石域类似.因此,深熔作用开始于早期折返阶段,部分仍处于超高压变质域.折返过程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是这些岩石发生深熔的主要机制.黝帘石榴辉岩的石榴石和绿辉石中发现了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重晶石组成的多相固体包裹体.它们具有高钠和变化的钾含量,可能是榴辉岩中黝帘石和多硅白云母脱水分解诱发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深熔过程中有大量绿辉石的参与.超高压变质岩石在地幔深度的部分熔融,可能促进了深俯冲陆壳在俯冲隧道内部的快速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 超高压变质作用 地壳深熔 元素活动 锆石
原文传递
碰撞造山带地壳深熔作用:来自纳米花岗岩包裹体的观测与实验约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鑫 刘强 +1 位作者 樊燏 章军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52-4156,共5页
在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中,中下地壳深熔作用对于深部地壳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作为深熔作用的"见证者",纳米花岗岩包裹体是寄主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能够为确定陆壳岩石中天然熔体特征及分析熔融机制提... 在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中,中下地壳深熔作用对于深部地壳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作为深熔作用的"见证者",纳米花岗岩包裹体是寄主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能够为确定陆壳岩石中天然熔体特征及分析熔融机制提供关键信息.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代表性岩石单元(泥质片麻岩与长英质片麻岩)中,石榴石与锆石中常包含有典型的纳米花岗岩包裹体,其代表性子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这是在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中、寄主片麻岩中熔体被主要转熔矿物(如石榴石等)捕获所形成一类特殊包裹体.在观测基础上,采用高温高压与高温常压手段,对纳米花岗岩包裹体进行均一化实验并获得均一化玻璃质熔体.成分分析表明,均一化熔体成分以过铝质花岗岩为主,其主/微量元素特征能够有效反演部分熔融作用的演化过程.因此,纳米花岗岩包裹体的天然观测与实验研究对于确定天然熔体特征与深入剖析碰撞造山带的地壳深熔作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熔 纳米花岗岩包裹体 变质演化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中拉萨地块南缘孔隆晚白垩世火山岩成因及对地壳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澍民 缪宇 +5 位作者 廖驾 贺前平 成明 张珍力 吴绍安 章志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3-1726,共14页
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集中于南北两缘,中部的岩浆-构造演化对班公湖—怒江洋或新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响应及地幔贡献度仍然缺乏精确约束。本次研究报道了中拉萨地块南缘孔隆地区发现的一套流纹质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 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集中于南北两缘,中部的岩浆-构造演化对班公湖—怒江洋或新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响应及地幔贡献度仍然缺乏精确约束。本次研究报道了中拉萨地块南缘孔隆地区发现的一套流纹质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孔隆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8.0±1.7)Ma,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主量元素SiO_(2)及Al_(2)O_(3)含量较高,Mg^(#)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相对富集Rb、Th、K,相对亏损Ba、Eu、Sr、P、Ti;与周缘埃达克岩区别明显。锆石ε_(Hf)(t)在-10.2~-5.3之间,T_(DM2)模式年龄为1492~1804 Ma,结合Nb/La平均值(0.21)及Nb/Ta平均值(10.1)分析,认为孔隆火山岩可能直接源于古老的下地壳深熔,未经幔源物质混染而形成,其主要驱动力为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本项研究为印亚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质火山岩 地壳深熔 晚白垩世 拉萨地块 西藏
下载PDF
藏南错那地区空布岗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
10
作者 王睿 高利娥 +2 位作者 曾令森 严立龙 邸英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5-3571,共17页
空布岗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桑日-错那裂谷系内,发育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以及混合岩淡色体。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空布岗白云母淡色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9±0.1Ma。全岩元素地球化... 空布岗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桑日-错那裂谷系内,发育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以及混合岩淡色体。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空布岗白云母淡色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9±0.1Ma。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钠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107×10^(-6)~141×10^(-6))和Ba(230×10^(-6)~311×10^(-6)),较低的Rb(108×10^(-6)~221×10^(-6))和Rb/Sr比值(0.78~2.07),Ba与Rb/Sr比值没有相关性,指示其为白云母含水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白云母淡色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270×10^(-6))和Rb/Sr比值(5.2~9.5),但是其Sr(<58.5×10^(-6))和Ba(<167×10^(-6))含量较低,Ba与Rb/Sr比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是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具有显著的Ba、Th、Nb、Ta、P、Sr、Eu、Zr、Ti负异常和高度相关的微量元素变化,是花岗质熔体经历斜长石、锆石、云母等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混合岩淡色体具有较高的SiO_(2)、K 2O、TiO_(2)、Ba、Nb、Ta、Zr、Hf,部分样品富集轻稀土或重稀土,存在显著的正Eu异常,指示了淡色体形成过程中捕获了源岩中的锆石、独居石、石榴子石等副矿物以及转熔钾长石。结合错那地区已发表的数据,可以推断:空布岗中新世花岗岩与桑日-错那裂谷的开启相关,低喜马拉雅岩系变质脱水产生流体,流体通过裂谷系上升促使了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发生白云母含水熔融,桑日-错那裂谷的开启时间应该不晚于22.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空布岗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分离结晶作用
下载PDF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8
11
作者 于俊杰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61-1972,共12页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和Nd同位素组成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测试。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72%),高Al2O3(>12%)和高A/CNK比值(>1·0);(2)高Rb,低Sr,高Rb/Sr比值(>1·0);(3)高∑REE和明显的负Eu异常;(4)高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621~0·8846)和低εNd(t)值(-13·0^-20·2)。淡色花岗岩的高Rb/Sr比值和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表明其形成机制为主要为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源区为由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组成的混合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定结地区淡色花岗岩具有21·0±0·7Ma和15·8±0·1Ma2期年龄,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22·2±1·4Ma,与该区的榴辉岩退变质年龄一致。这些数据共同表明,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在22~21Ma发生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形成早期淡色花岗岩岩浆,在~16Ma进一步深熔,形成晚期淡色花岗岩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 变泥质岩 高喜马拉雅 地壳深熔作用
下载PDF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彭头平 席先武 +2 位作者 王岳军 彭冰霞 江志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 (约 16 5Ma)SiO2 =6 5 .4 %~ 6 9.6 5 % ,K2 O +Na2 O =6 .0 %~ 7.17% ,K2 O≈Na2 O ,A/NKC =0 .96~ 1.13,为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该花岗闪长岩 (La/Yb) CN=12 .75~ 37.5 0 ,(Gd/Yb) CN =1.2 8~ 2 .90 ,E...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 (约 16 5Ma)SiO2 =6 5 .4 %~ 6 9.6 5 % ,K2 O +Na2 O =6 .0 %~ 7.17% ,K2 O≈Na2 O ,A/NKC =0 .96~ 1.13,为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该花岗闪长岩 (La/Yb) CN=12 .75~ 37.5 0 ,(Gd/Yb) CN =1.2 8~ 2 .90 ,Eu/Eu =0 .6 2~ 0 .90 ,以富集LILE和亏损Nb Ta、Ti、P为特征。初始87Sr/ 86Sr =0 .7114 5 8~ 0 .7174 6 1,εNd=- 9.0~ - 12 .3,其同位素组成明显有别于被认为其成因与地幔派生岩浆有关的湘东南高钾花岗闪长质岩石。暗示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在华南早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中 /下地壳物质深熔作用的产物。湘东北早中生代代表性花岗闪长质岩石不能与湘东南同期花岗闪长质岩石一起构成一条连续的高εNd、低TDM钾质岩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碱性花岗闪长岩 地壳深熔 陆内伸展 早中生代 湘东北
下载PDF
藏南马拉山穹窿佩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体的多期深熔作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5 位作者 侯可军 郭春丽 唐索寒 谢克家 胡古月 王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2810-2822,共13页
佩枯错淡色花岗岩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西侧的马拉山穹窿内, 是一复合岩体, 由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组成. 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 (1)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8.2±0.5 ... 佩枯错淡色花岗岩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西侧的马拉山穹窿内, 是一复合岩体, 由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组成. 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 (1)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8.2±0.5 Ma, 其源岩经历了33.6±0.6 Ma的变质作用和深熔事件; (2) 二云母花岩形成于19.8±0.5 Ma; (3) 两种淡色花岗岩都包含有大量年龄为~480 Ma 的继承性锆石. 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Sr, Nd和Hf)组成上, 这3类淡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全岩初始Sr和Nd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的Sr和Hf同位素比值都高于二云母花岗岩, 表明它们是不同源岩和不同部分熔融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已有的数据, 进一步表明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35 Ma深熔作用促使了藏南拆离系的启动, 喜马拉雅造山带由逆冲增厚转化为伸展减薄, 并引发变泥质岩发生大规模的减压部分熔融, ~28和~20 Ma这两组年龄代表了藏南拆离系活动触发的更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和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原文传递
藏南确当地区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胡古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普遍经历了大于30Ma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混合岩或花岗岩。厘定这些地壳深熔岩浆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深化认识大型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及其构造物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普遍经历了大于30Ma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混合岩或花岗岩。厘定这些地壳深熔岩浆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深化认识大型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及其构造物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雅拉香波穹隆核部及其南部发育一系列类似的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其中确当花岗岩侵入到二叠纪(?)复理石地层内。全岩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确当花岗岩具有与雅拉香波花岗岩、打拉花岗岩类似的特征,即①高SiO2(68.2%~69.3%)和铝(Al2O3>15.14%),低铁(TFeO<2.0%)和镁(MgO<1.5%),为富钠过铝质花岗岩;②富集LREE,亏损HREE,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1.2~1.4),无或微弱Eu负异常(Eu/Eu*=0.9~1.0);③较低的Y(<8.1×10-6)和Yb(<0.7×10-6)含量,较高的Sr/Y(>37.5)和La/Yb(>29.3)比值。这些特征表明,确当花岗岩是以角闪岩为主和变泥质岩为辅组成的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高Sr/Y比花岗岩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南一里花岗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骆金诚 赖绍聪 +1 位作者 秦江锋 胡瑞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本文对扬子板块西北缘南一里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该岩体具有高SiO2(70.27%~71.21%)、Al2O3(14.97%~16.19%)、K2O(3.11%~3.83%)含量,A/CNK=1.04~1.08,以低Y(<10.01&... 本文对扬子板块西北缘南一里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该岩体具有高SiO2(70.27%~71.21%)、Al2O3(14.97%~16.19%)、K2O(3.11%~3.83%)含量,A/CNK=1.04~1.08,以低Y(<10.01×10-6)和HREE(e.g.Yb<0.70×10-6)为特征,富集Rb、Th、U、K、Sr,亏损Ba、Nb、Ta、P和Ti,稀土总量73.55×10-6~93.86×10-6。Eu异常不明显(0.67~0.83)。具有较高的Sr/Y(33.01~50.53)和(La/Yb)N(15.30~23.04)比值及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结合岩体产出的时空位置,表明南一里岩体形成于典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是三叠纪华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作用导致该区地壳明显增厚,在伸展-减薄的构造体制下,地壳中变玄武质和泥质岩石通过角闪岩脱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一里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壳深熔 碧口地块
下载PDF
碧口地块王坝楚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骆金诚 赖绍聪 +3 位作者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李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5-1063,共9页
目的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区王坝楚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1.55%~72.04%)、Al2O3(14.96%~15.19%)含量,高场强元素(T... 目的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区王坝楚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1.55%~72.04%)、Al2O3(14.96%~15.19%)含量,高场强元素(Ta,Nb,Ti,P等)明显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正异常,有弱的Eu负异常;具有高的Sr/Y比值(20.75~42.49)、低Y(Y=8.28~9.13μg/g,平均8.89μg/g)和低的HREE(eg.Yb=0.49~0.61μg/g)的特征,并具有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N=20.18~29.41。结论该岩体的时空位置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典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是在印支期华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环境下,以砂屑岩为主和角闪岩为辅组成的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成。在增厚地壳的条件下,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碧口地区缩短增厚—伸张垮塌转换、发生拆沉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坝楚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地壳深熔作用 岩石成因 碧口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古元古代凉城石榴石花岗岩成因机制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洛娟 郭敬辉 彭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5-390,共16页
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东段凉城地区分布有大规模古元古代石榴石花岗岩。凉城石榴石花岗岩是产于麻粒岩相变沉积岩中的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伴生有徐武家岩体为代表的辉长苏长岩小侵入体群。凉城石榴石花岗岩富含石榴子石(5%~15%,局部可达2... 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东段凉城地区分布有大规模古元古代石榴石花岗岩。凉城石榴石花岗岩是产于麻粒岩相变沉积岩中的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伴生有徐武家岩体为代表的辉长苏长岩小侵入体群。凉城石榴石花岗岩富含石榴子石(5%~15%,局部可达25%),常见紫苏辉石,推测形成于高温(>850~900℃)、高压(8~10kbar)条件下,不同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石榴石花岗岩具有强过铝的地球化学属性(A/CNK=1.1~1.6),显示低SiO_(2)(55%~75%)和富MgO+FeO^(T)(5%~14%)的特征,已经偏离了正常S型花岗岩的成分范围。凉城石榴石花岗岩低硅富镁铁的成分特征很可能是由残留体(石榴石岩)带入和辉长苏长岩物质添加造成,残留体和辉长苏长岩的物质贡献比例约占20%~40%。年代学研究表明凉城石榴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93~1.92Ga,与辉长苏长岩形成时代(1.93Ga)和变质沉积岩记录的超高温变质作用时代(1.92Ga)一致,指示凉城石榴石花岗岩是幔源基性岩浆侵入麻粒岩相变质沉积岩中引起变沉积岩在高温-超高温条件下大规模部分熔融的产物。大规模出露的高温石榴石花岗岩及多点分布的超高温麻粒岩共同反映了集宁-凉城区域上超高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花岗岩 S型花岗岩 地壳深熔 岩浆混合 壳幔相互作用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Early Oligocene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3
18
作者 ZENG LingSen LIU Jing +2 位作者 GAO LiE XIE KeJia WEN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04-112,共9页
The Yardoi gneiss dome is located to the easternmost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 (NHGD),southern Tibet. It consists of metapelite,garnet amphibolite,granite and leucogranite,and is a key subject to constrain th... The Yardoi gneiss dome is located to the easternmost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 (NHGD),southern Tibet. It consists of metapelite,garnet amphibolite,granite and leucogranite,and is a key subject to constrain the 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NHGD. SHRIMP zircon U/Pb data on the leucogranite yield an age of 35.3±1.1 Ma,which is substantially older than that of the similar leu-cogranites to the west. Sr and Nd isotope systematics indicate that this leucogranite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ixed garnet amphibolite and metapelite. Our data suggest that (1)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Himalayan magmatism,amphibolite dehydration melting overwhelmed that of the metapelite; and (2) such a melting at middle-lower crust might be a major factor that initiated the movement along the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渐新世 变泥质岩 地壳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山
原文传递
内蒙古蒙国特闪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
作者 赵飞 刘懿伟 +2 位作者 程建军 张健 孙发伟 《甘肃地质》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蒙国特闪长岩体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北段,岩石类型单一,为黑云母闪长岩,SiO。含量为52.99%-55.48%,Na20含量为2.85%-3.13%,K2O/Na2O平均为1.16,相对富钾贫钠;里特曼指数盯介于3.01-4.30,含铝指数A/CNK和... 蒙国特闪长岩体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北段,岩石类型单一,为黑云母闪长岩,SiO。含量为52.99%-55.48%,Na20含量为2.85%-3.13%,K2O/Na2O平均为1.16,相对富钾贫钠;里特曼指数盯介于3.01-4.30,含铝指数A/CNK和碱铝指数NK/A均小于1,属准铝质碱性岩。∑REE为898.04×10-6-1267.82×10-6,LREE强烈富集,(La/Yb)。为23.95~39.98,中等负Eu异常,扭u为0.48—0.71,δCe为71.03-1.07。大离子亲石元SRb、Ba及La、Ce、Pb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Th、U、Nb、Ta、P、Ti及sr强烈亏损,显示大陆地壳参与了岩浆作用过程。综合研究认为蒙国特闪长岩体属I型花岗岩,是地幔底侵作用导致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块碰撞后隆起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国特闪长岩体 I型花岗岩 地幔底侵作用 地壳深熔作用 板块碰撞后隆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