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
8
1
作者
王健
张广伟
+1 位作者
李春峰
梁姗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40-1852,共13页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重定位后的大多数地震位于负磁异常区域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强-弱磁异常边界.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其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居里点深度较大、地温梯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M≥2.0地震震源区温度为100~500℃,M≥4.0地震震源区温度多为200~400℃.2008年汶川M_S8.0、2013岷县M_S6.6、2014年鲁甸M_S6.5以及2017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均为300℃左右,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接近约400℃,更多地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活动
NGDC-720磁异常
居里点深度
地壳温度结构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缘磁异常与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
2
作者
王健
张广伟
梁姗姗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3期268-275,378-385,共16页
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和复杂的区域之一。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与地壳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作者汇集了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震级(Magnitude,M)M≥2.0地震数据(6,406个),采用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
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和复杂的区域之一。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与地壳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作者汇集了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震级(Magnitude,M)M≥2.0地震数据(6,406个),采用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收集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最后获得4,921个精确定位的地震事件。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在地表热流测量值的约束下,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式得到了地震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M≥2.0地震(包括2.0≤M<4.0的地震4,540次,M≥4.0的地震381次)重定位数据;(2)在0 km处观测到的NGDC-720三分量磁异常和总磁异常数据;(3)在10 km高度处观测的NGDC-720磁异常梯度张量数据;(4)青藏高原东缘居里点深度及磁性层平均地温梯度数据;(5)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该数据集存储为5个.xlxs格式文件,数据量为15.9 MB(压缩为1个文件,15.3 MB)。基于该数据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61卷第5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定位
NGDC-720磁异常
居里点深度
地壳温度结构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原文传递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噪声成像
3
作者
薛霆虓
何诚
+1 位作者
王敏玲
王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利用HIMNT台网1年左右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信息的互相关函数提取了6~26 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尼泊尔—喜马拉雅下方存在10 km左右厚的横波...
本文利用HIMNT台网1年左右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信息的互相关函数提取了6~26 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尼泊尔—喜马拉雅下方存在10 km左右厚的横波低速层(也是相对的低密度层).根据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相对低速度层对应了下插的印度地壳和上伏的喜马拉雅构造楔之间的滑脱面——MHT(Main Himalayan Thrust)附近的高温层.两大板块间沿着滑脱面MHT处摩擦产热,由于较低的热传导,热量积累导致了10 km厚的高温层,初步估算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交界处下方MHT处温度高达,因此我们认为在高喜马拉雅下方MHT界面可能已经处于蠕滑状态,或者处于蠕滑-黏滑的过渡状态.这也解释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历史大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高喜马拉雅以南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阵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尼泊尔—喜马拉雅
地壳温度结构
原文传递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
8
1
作者
王健
张广伟
李春峰
梁姗姗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系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40-185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4086
4177605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ZDJ2016-01和ZDJ2017-04)联合资助
文摘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重定位后的大多数地震位于负磁异常区域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强-弱磁异常边界.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其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居里点深度较大、地温梯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M≥2.0地震震源区温度为100~500℃,M≥4.0地震震源区温度多为200~400℃.2008年汶川M_S8.0、2013岷县M_S6.6、2014年鲁甸M_S6.5以及2017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均为300℃左右,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接近约400℃,更多地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异常.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活动
NGDC-720磁异常
居里点深度
地壳温度结构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Keywords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Seismicity
NGDC-720 magnetic anomaly
Curie-point depth
Crust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Tibetan Plateau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磁异常与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
2
作者
王健
张广伟
梁姗姗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3期268-275,378-385,共16页
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ZDJ2019-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4086,41776057).
文摘
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和复杂的区域之一。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与地壳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作者汇集了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震级(Magnitude,M)M≥2.0地震数据(6,406个),采用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收集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最后获得4,921个精确定位的地震事件。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在地表热流测量值的约束下,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式得到了地震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M≥2.0地震(包括2.0≤M<4.0的地震4,540次,M≥4.0的地震381次)重定位数据;(2)在0 km处观测到的NGDC-720三分量磁异常和总磁异常数据;(3)在10 km高度处观测的NGDC-720磁异常梯度张量数据;(4)青藏高原东缘居里点深度及磁性层平均地温梯度数据;(5)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该数据集存储为5个.xlxs格式文件,数据量为15.9 MB(压缩为1个文件,15.3 MB)。基于该数据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61卷第5期。
关键词
地震重定位
NGDC-720磁异常
居里点深度
地壳温度结构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Keywords
earthquake relocation
NGDC-720 magnetic anomaly
Curie-point depth
crust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分类号
P315.721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噪声成像
3
作者
薛霆虓
何诚
王敏玲
王亮
机构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4003)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8GXNSFAA138143)共同资助
文摘
本文利用HIMNT台网1年左右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信息的互相关函数提取了6~26 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尼泊尔—喜马拉雅下方存在10 km左右厚的横波低速层(也是相对的低密度层).根据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相对低速度层对应了下插的印度地壳和上伏的喜马拉雅构造楔之间的滑脱面——MHT(Main Himalayan Thrust)附近的高温层.两大板块间沿着滑脱面MHT处摩擦产热,由于较低的热传导,热量积累导致了10 km厚的高温层,初步估算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交界处下方MHT处温度高达,因此我们认为在高喜马拉雅下方MHT界面可能已经处于蠕滑状态,或者处于蠕滑-黏滑的过渡状态.这也解释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历史大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高喜马拉雅以南一侧.
关键词
台阵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尼泊尔—喜马拉雅
地壳温度结构
Keywords
Array tomography
Ambient seismic noise
Nepal-Himalaya
Crust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王健
张广伟
李春峰
梁姗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东缘磁异常与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
王健
张广伟
梁姗姗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
0
原文传递
3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噪声成像
薛霆虓
何诚
王敏玲
王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