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冈底斯中东部底垫-俯冲转换带附近地壳上地幔结构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
1
作者 史健宇 史大年 +4 位作者 吴珍汉 赵文津 宋洋 薛光琦 宿和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5-1351,共17页
利用冈底斯中-东部197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据和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区域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变化。首先,在藏南拆离系断层(STD)以北的特提... 利用冈底斯中-东部197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据和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区域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变化。首先,在藏南拆离系断层(STD)以北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中存在着较强的低速异常,但是该低速异常的北端在远离裂谷带的地方并没有明显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YZS),这与前人的观测结果略有不同;在亚东-古露(YGR)和措美-桑日(CSR)裂谷带的下方存在低速异常,但异常强度都没有前者大;在两个裂谷带之间的拉萨地块中-南部,地壳表现为强高速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影响青藏高原地壳构造演化的"地壳通道流(Crustal Channel Flow)"在藏南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的冈底斯地区,可能主要局限于沿裂谷带分布。其次,被解释为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上地幔高速异常,在研究区西部,抵达了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100km或更远的地方,而在研究区东部,并没有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而是停留在缝合线以南~100km的高喜马拉雅下方,印证了前人给出的印度板块俯冲角度在研究区附近存在东西向变化的层析成像结果。此外,我们的层析成像结果还印证了冈底斯东南侧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根植于上地幔底部,我们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巽他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引起向东俯冲的缅甸弧向西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冈底斯带 远震P波层析成像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地壳通道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区中地壳两条薄状低速层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李龙 王新 +2 位作者 侯广兵 凌媛 艾印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2-1713,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存在力学强度软弱的低速层虽然获得了公认,但低速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低速区的空间分布及具体形态,本研究使用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川滇地区新布设的40个宽...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存在力学强度软弱的低速层虽然获得了公认,但低速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低速区的空间分布及具体形态,本研究使用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川滇地区新布设的4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事件及连续背景噪声数据,提取获得了12,924条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及5~40s基阶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利用跨维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反演策略联合接收函数波形和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两种敏感性互补的数据资料获得了研究区0~100km深度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深度约30~40km处存在两条相互分隔的围绕于刚性的大凉山次级块体的低速层(~3.5km/s),为进一步约束青藏高原东南缘低速区空间分布及其形态提供了新的观测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两条中地壳低速层可能代表壳内物质自青藏高原中部向其东南缘挤出流动的中地壳流通道,青藏高原中部物质在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纺锤状”大凉山次级块体的阻挡后,通过大凉山次级块体东西两侧力学性质软弱的中地壳通道继续向南流动.此外,中地壳低速薄层的存在对理解研究区上、下地壳相互解耦,认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引起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复杂构造变形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壳内低速层 地壳通道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9-1852,共24页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运动是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作用阶段,起始于距今12~8Ma,并持续到上新世早期,持续时间达6~8Ma。在这个构造运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川滇地块、川青地块、西秦岭构造带和陇中地块等)有序地向东挤出,受到鲜水河、东昆仑、海原等WNW-ESE向大型断裂左旋走滑运动调节,构造挤出同时伴随地块内部逆冲褶皱变形,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原东缘山脉快速崛起;构造挤出也超越了现今东缘地貌边界,向东扩展导致扬子地块盖层滑脱褶皱,形成龙泉山、大凉山等褶皱构造带。上新世出现的砾石层(东缘前陆地带的大邑砾石层、临夏盆地的积石砾石层、兰州盆地的五泉砾石层等)标志了青藏高原东部差异性构造地貌的形成。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3.6~1.0Ma)对应一个构造松弛阶段,青藏高原东部整体进入冰冻时期,沿其东缘发育一系列受正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伸展断陷盆地,如安宁河谷地、元谋盆地、盐源盆地、滇西北盆地群等,其中加积了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稳定河湖相沉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1.0~0.6Ma)的昆—黄运动或元谋事件使青藏高原东部地块进一步向东挤出、东缘地壳逆冲增厚和年轻山系加速隆升。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共和运动或最新构造变动阶段,起始于距今约120ka,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系统出现重大分化,南段川滇菱形地块发生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川滇双弧形旋扭构造体系;而中段川青地块的挤出伴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运动和秦岭山系的向东挤出。在这个最新构造变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通道流可能是重要的深部构造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晚新生代 青藏运动 横断事件 昆黄或元谋事件 共和运动 构造挤出造山作用 地壳通道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特征指示的高原隆升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晓峰 陈凌 +2 位作者 田小波 褚杨 李文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08-2829,共22页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的地形和最厚的地壳,是认识大陆板块流变性和构造演化、探索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针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科学问题开展了诸多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就与高原隆升机制相关...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的地形和最厚的地壳,是认识大陆板块流变性和构造演化、探索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针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科学问题开展了诸多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就与高原隆升机制相关的地球物理观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首先,总结几种主流的高原隆升演化模式及其对应的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然后,针对目前高原地壳结构获得的观测认识,如拉萨块体的下地壳高速层、地壳通道流的空间分布和深浅地壳变形解耦等特征开展评述,并综合多学科观测资料探讨高原隆升的可能机制;最后,就未来应针对性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双莫霍 高原隆升 地壳通道流
原文传递
Channel flow of the lower crust and its relation to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5
作者 WANG XiaoFang HE JianK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1383-1390,共8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plates.It has been commonly believed that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thickened Tibetan lithosphere,or lateral flow of the ...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plates.It has been commonly believed that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thickened Tibetan lithosphere,or lateral flow of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features.Rec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 model.However,it re-mains unclear as how the geometry of lower crustal channel and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crustal rheology within the lower crust channel may have affecte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unit of the Tibetan Plateau.Here,we use numerical methods to explore the mechan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 and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ic form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by deriving a series of governing equations from fluid mechanics theory.From numerous test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scosity of the channeled lower crust is about(1-5)×1018 to(1-4)×1020 Pa s(Pa.s) beneath the margi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and increases to about 1022 Pa s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Numerical tests also indicate that if channel flows of the lower crust exist,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and the vertical uplifting rate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could be accelerated with the time.Thus,the present results could be useful to constrain the rh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and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mechanics of rapid uplift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especially since its occurrence at 8Ma as revealed by numerous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flow rheology of the lower crust tectonic geomorphology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