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后山震旦系--古生界变形变质作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生代伸展垮塌下的中地壳韧性流壳层 被引量:15
1
作者 颜丹平 刘鹤 +4 位作者 魏国庆 周美夫 董铁柱 张维宸 金哲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6-198,共13页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1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一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壳韧性流壳层 伸展构造 板内变形
下载PDF
龙门山多层分层拆离地壳结构:新构造变形与深部构造证据 被引量:16
2
作者 颜丹平 李书兵 +1 位作者 曹文涛 张维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生联系成为构造地质学研究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然而,现有的多种龙门山地壳结构模式在综合解释表层构造变形及深部构造时与调查和探测资料均有不符。利用前人地球物理探...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生联系成为构造地质学研究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然而,现有的多种龙门山地壳结构模式在综合解释表层构造变形及深部构造时与调查和探测资料均有不符。利用前人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结合穿过龙门山主要发震构造单元彭灌杂岩及雪隆包岩体的综合构造剖面,将地表构造与深部地壳探测资料结合进行了综合解释,认为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的多重冲断推覆构造由约10 km深处的拆离断层分隔,因而应该只是浅层次构造变形的组合样式;在中、下地壳韧性流壳层的主导下,扬子地块基底被动?入并形成多层拆离的韧性流变构造组合。5.12汶川地震及余震是由于以彭灌杂岩和雪隆包岩体为代表的刚性体,在上部韧性流壳层前端的持续推挤作用下,发生破裂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拆离地壳结构 地壳韧性流壳层 叠瓦逆冲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