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
1
作者 程孝良 曹俊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理念不清晰,培养主体单一、要素分散,优质教育资源聚焦人才培养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针对科技经济时代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对地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应坚持通专结合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理念不清晰,培养主体单一、要素分散,优质教育资源聚焦人才培养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针对科技经济时代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对地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应坚持通专结合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主体联合协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地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坚持多主体协同,拓展地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 登攀铸魂 实践强能 多元协同
下载PDF
关于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以地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
作者 王燕晓 武豫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讨论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普遍存在着讨论内容宽泛、脱离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等问题。以地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要真正提高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质量,需要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价值引领、内容... 讨论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普遍存在着讨论内容宽泛、脱离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等问题。以地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要真正提高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质量,需要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价值引领、内容深度拓展等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夯实过程管理,从教师组织、学生准备到讨论总结等环节把讨论式教学的挑战性落到实处,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讨论式教学 地学创新人才
下载PDF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下)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映光 张春和 +1 位作者 李奋生 吴孙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年第3期75-80,共6页
The article reveals some problems in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and quality personnel to be engaged in geosci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views and seminars and argue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 The article reveals some problems in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and quality personnel to be engaged in geosci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views and seminars and argue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reform present mode of education, and create management system of creative geoscientific education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quality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geo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创新 人才培养 地球科学 运行体制 管理理念
下载PDF
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宁华 沈晓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06年第4期23-25,共3页
近年来许多综合性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这一招生制度改革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志向,实现“宽、专、交”的学习要求,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招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 近年来许多综合性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这一招生制度改革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志向,实现“宽、专、交”的学习要求,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招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地学创新 综合性大学
下载PDF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分析对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5
作者 罗永红 许强 蒋卓君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4期28-33,共6页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学类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项奖励,对评价中国高校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第一批至第十二批“李四光优秀大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奖”三个类别...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学类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项奖励,对评价中国高校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第一批至第十二批“李四光优秀大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奖”三个类别获奖者资料分析,获得了不同类别奖项的高校分布情况,揭示了论文、竞赛获奖、科研项目、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支撑各类别获奖者占比特征,获得了针对大学生及硕博研究生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中建西南院中标“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项目
6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8年第9期84-84,共1页
近日,在“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项目总承包(EPC)招标中,我院联合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从多家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得到甲方领导及专家的认可,一举夺魁。项目整体建成后将设立西南地学创新研究中心、国际地学学术交流中... 近日,在“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项目总承包(EPC)招标中,我院联合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从多家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得到甲方领导及专家的认可,一举夺魁。项目整体建成后将设立西南地学创新研究中心、国际地学学术交流中心、西南地质大数据资料中心、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中心、地下空间与地质技术研究中心及其配套附属用房等,总体规模十万平米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实验 科技创新 基地建设项目 西南 中标 分析测试中心 技术研究中心 地学创新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 被引量:17
7
作者 任纪舜 郝杰 肖藜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查研究已为大地构造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中国造山旋回和构造阶段划分已取得基本共识;已经查明中国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断裂系统和主要缝合带;初步查明了中国深部构造轮廓;青藏高原研究及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已获重要进展;。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单纯跟踪模仿则是最大的弊端。中国大地构造学正在地球系统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向着共同发展和融合的道路前进,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体系正在酝酿形成中。为了对中国以至亚洲大地构造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①大地质科学多学科高水平结合加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②从全球构造出发,把微观、宏观、宇观的研究结合起来;③从中国和亚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力求突破;④建立经典研究地区和野外实验基地;⑤实现东亚大地构造研究的大跨越,建立东亚地质创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地质构造单元 深部构造 青藏高原 中国 大地构造学 东亚地学创新体系
下载PDF
地壳形变测量学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8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李正媛 秦小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94-101,共8页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 ,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 ,证实地壳动...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 ,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 ,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SOC”而是“SO” ,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 ,有助于击破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 ,从根本上推进地震预报。然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 7项建议 ,包括 :将地壳形变监测系统建设为真正的“四维”快速测地系统 ,加速推进形变和重力的结合 ,地表与深部研究的结合 ,推进地壳运动“暂态信号”和“暂态过程”研究 ,研制和发布“数字形变信息产品” ,深化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等。最后提出了对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现今地壳运动、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预测。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正有力地推进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破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大地测量学 地壳运动 地球动力学 地震预报 地学创新
下载PDF
四川召开青年地质科技研讨会暨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颁奖会
9
《四川地质学报》 1997年第4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地质科技 研讨会 四川青年 地质理论 地学创新 方法与技术 四川省 发展战略 矿床地质 丰富和发展
下载PD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APPROACH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LIUShu-guang CHENC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is the new research field of modern economicgeography in the age of knowledge economy.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consider RIS as t...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is the new research field of modern economicgeography in the age of knowledge economy.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consider RIS as the integrated and interactive systems with innovationmilieu, elements, un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Five aspec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innovation input scale and output scale, innovation milieu transition, innovation inner operation,as well as innovation outer impact are worked out for final indicators of RIS scale and quality.According to different RIS situations, three patterns of independent, imitative and cooperative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for choosing.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we select 12 provincialregions (including three municipalities and one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for empirical study. The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great difference among each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scale and quality mainly own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IS social and economic milieu, the majorinnovative uni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D institute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innovation development decisions for each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METHODS cases of China
下载PDF
An Innovative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for Conventional RC Buildings
11
作者 Zekirija Idrizi Isak Idriz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12期1077-1085,共9页
As capacity design philosophy suggests,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a safe seismic response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is to uniformly spread the inelastic deformation demands throughout the buildi... As capacity design philosophy suggests,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a safe seismic response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is to uniformly spread the inelastic deformation demands throughout the building structure. Unfortunately, this type of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be reached due to the abundant presence ofinfill wall panels on buildings, which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show severe cracks and strength degradations, thus complicat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uild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se brittle mechanisms of failure, studies were made toward development of new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which would completely protect the infill walls from any cracks and strength degradation manifestations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entire structure. Utilization of the "IDRIZI"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would greatly contribute to many important aspects, like the increase of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drastic reduction of damages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and avoiding any unpredictable local failure mechanisms on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l walls IDRIZI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passive control friction device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 被引量:2
12
《中国科技成果》 2015年第2期70-72,共3页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是支撑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可真正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造成了数据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地学创新研究水平,...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是支撑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可真正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造成了数据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地学创新研究水平,减缓了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迈进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共享 地球系统科学 平台构建 应用服务 地学创新 技术 社会经济发展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