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城墙与壕沟使用过程的地学考古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饶宗岳 王芬 +2 位作者 庄奕杰 武昊 靳桂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本文综合运用土壤微形态、粒度分析、植硅体研究等方法,重建了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与壕沟”兴建-使用-废弃”的完整过程。结果表明,焦家壕沟开挖于河漫滩相粉砂质沉积物上,先民使用开挖壕沟所得的沉积物修筑了第一期城墙。在... 本文综合运用土壤微形态、粒度分析、植硅体研究等方法,重建了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与壕沟”兴建-使用-废弃”的完整过程。结果表明,焦家壕沟开挖于河漫滩相粉砂质沉积物上,先民使用开挖壕沟所得的沉积物修筑了第一期城墙。在壕沟使用期间,降水为沟内带来短期流水,土壤侵蚀堆积构成了壕沟内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人类在壕沟附近的活动较为频繁,并利用清淤所得的沉积物修筑第二期城墙。最终,随着壕沟内侧聚落功能变化,先民逐步放松了对壕沟的管理,城墙壕沟先后废弃。在其主要使用阶段,城墙、壕沟客观上发挥着阻挡来水、聚落防御的功能,其社会意义亦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家遗址 壕沟 地学考古 土壤微形态 使用过程
原文传递
中国史前地学考古综述
2
作者 宿凯 靳桂云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地学考古越来越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作为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地学考古为考古学家理解遗址的环境背景和地貌演化、遗址的形成过程和保存条件,甚至遗迹的功能和反映的人类活动,都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中国...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地学考古越来越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作为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地学考古为考古学家理解遗址的环境背景和地貌演化、遗址的形成过程和保存条件,甚至遗迹的功能和反映的人类活动,都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中国的地学考古并不如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等其他科技考古方向发展健全,在田野考古中也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与欧美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地学考古的发展相比,中国考古在这方面也并不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对前人在史前阶段的地学考古工作进行梳理,以促进更多中国考古学家了解和认识地学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考古 沉积物 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国内外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吴立 李枫 李溯源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5-99,124,共6页
环境考古旨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由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全新世以来持续多变的全球气候环境,人类进... 环境考古旨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由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全新世以来持续多变的全球气候环境,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日趋复杂的人地关系,使全新世环境考古一开始就是环境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于近年来发展成为考古学、地球科学特别是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从科学引文检索结果分析入手,回顾了近年来全球各大洲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以及地学考古、分子生物考古及多指标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重要进展。未来全新世环境考古必须加强交叉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和长周期模型的开发应用,深入开展农业起源与传播、史前及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等专题研究,注重在人地关系动态阐释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结合,藉以发挥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成果的科学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考古 全新世 人地关系 地学考古
下载PDF
试论遗址地貌的后生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辉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2,共6页
遗址的地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且通过堆积和侵蚀过程对考古学研究材料本身产生着影响。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提出了遗址地貌后生变化的概念,将之视为以遗址为对象的地貌研究,从而区别于人地关系视角下以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地貌背景研究... 遗址的地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且通过堆积和侵蚀过程对考古学研究材料本身产生着影响。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提出了遗址地貌后生变化的概念,将之视为以遗址为对象的地貌研究,从而区别于人地关系视角下以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地貌背景研究。遗址地貌后生变化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处于变化之中的考古学研究材料本身,包括遗址、景观以及一些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后生变化过程的揭示需要以大量剖面的地层信息为基础,实际操作需要田野考古在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地貌 后生变化 地学考古 地层序列
原文传递
新疆阿拉套山南麓洪积扇前缘绿洲区泉水沟遗址的古环境初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俊娜 韩建业 +6 位作者 夏正楷 陈晓露 任小林 于雪彤 曹美丹 李小龙 宝文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22,共17页
新疆绿洲地区文化遗存丰富,考古遗址众多,是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绿洲区古人生存环境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内陆河型绿洲相比,在天山南北山前洪(冲)积扇缘绿洲区开展的环境考古工作较少... 新疆绿洲地区文化遗存丰富,考古遗址众多,是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绿洲区古人生存环境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内陆河型绿洲相比,在天山南北山前洪(冲)积扇缘绿洲区开展的环境考古工作较少。文章对位于西天山洪积扇前缘绿洲的泉水沟青铜时代遗址(3500 a B. P.)进行了地貌与地层调查、沉积物年代测定,以及粒度、磁化率、色度分析,初步探讨了遗址区的地貌和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泉水沟遗址位于阿拉套山南麓洪积扇前缘的老洪积扇台地上;2)更新世末期(距今2.0~1.0万年)台地上部沉积了厚达5 m的冲洪积物,早全新世(距今10000~9000年)靠近台地顶部发育一层厚约1 m的黑褐色湖沼相地层,推测其为气候变干导致洪积扇退积收缩,此区域成为扇缘地下水溢出带所致;3)距今35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泉水沟古人曾一度在此活动,并有意识地选择具有较肥沃的古沼泽土壤和泉水湖沼等水源出露的低海拔绿洲生活,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并在稳定经济的基础上开展了青铜冶铸等手工业活动;4)之后,洪积扇再次扩张,导致遗址被随后的泛洪沉积覆盖。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西北干旱区洪积扇缘绿洲先民活动的环境适应性和古丝绸之路的人地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考古 新疆泉水沟遗址 青铜时代 沉积相 全新世环境 干旱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