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制简仪上地平日晷时间刻线的偏差与地理经度差修正问题的考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炎 张旸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在著名的明制简仪(现今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有一架按西法建造的地平日晷。对于此日晷来历,百余年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清代加上去的。此晷面上的刻线有一个迄今未解的重大疑问:晷盘时间刻线的午正线方向相对于方位盘刻线的子午... 在著名的明制简仪(现今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有一架按西法建造的地平日晷。对于此日晷来历,百余年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清代加上去的。此晷面上的刻线有一个迄今未解的重大疑问:晷盘时间刻线的午正线方向相对于方位盘刻线的子午线北侧为何有着一个向东二度左右的偏离角?文章对这一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一偏离角正相应于南京和北京的地理经度之差,是当时的设计制造者有意为之的。由于在整个明代所用的官方标准时间并非北京的地方时间(顺天之数),而是南京的地方时间(应天之数),为了在北京的观测能在此日晷刻线上直接读取相应于南京的地方时时刻,必须作两地经度差的改正。而这一向东二度左右的偏离角,正是相应于南京和北京经度差的改正角。在明代末期,中国天文学家也已经了解了关于地理经度和经度差的某些概念。由此,可以认为该地平日晷最迟在明代末期已经建造于北京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制简仪 地平日晷 刻线偏差 经度差改正 明代建造
下载PDF
汤若望进呈顺治皇帝的新法地平日晷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宁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95年第1期72-78,共7页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在华最负盛名的耶稣会士之一,曾在钦天监任职多年。他“依西洋新法”测验天象,制订新历法,观测日食、月食。他曾自制不少天文仪器,日晷就是其中的一种。该文讨论的“新法地平日晷”是他进呈清顺治...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在华最负盛名的耶稣会士之一,曾在钦天监任职多年。他“依西洋新法”测验天象,制订新历法,观测日食、月食。他曾自制不少天文仪器,日晷就是其中的一种。该文讨论的“新法地平日晷”是他进呈清顺治皇帝的自制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这个日晷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若望 地平日晷 顺治皇帝 天文仪器
下载PDF
明末《新法地平日晷》图
3
作者 杨镇钦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明末 地理纬度 罗振玉 汤若望 文物考古 《新法地平日晷》图
下载PDF
Excel实现地平日晷图纸的自动生成
4
作者 高海鹏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8年第10期65-65,58,共2页
地平日晷的图纸因纬度不同而不同,手工计算、绘制费时费力,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Excel实现地平日晷图纸自动生成的方法。首先确定当地纬度,然后利用Excel计算出各个时间点与12:00刻度的夹角,最后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自动生成当地的地平日... 地平日晷的图纸因纬度不同而不同,手工计算、绘制费时费力,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Excel实现地平日晷图纸自动生成的方法。首先确定当地纬度,然后利用Excel计算出各个时间点与12:00刻度的夹角,最后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自动生成当地的地平日晷图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EL 地平日晷 自动生成
下载PDF
小议日晷扇
5
作者 李月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34-37,65,共5页
扇是中国士人消夏招风的必备物件.自西方日晷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日晷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改进.日晷扇是西方的地平日晷技术与中国扇的结合,是一件可以扇风也可以知时的趣物.由于史料稀少不常见,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文章从三则史料出发... 扇是中国士人消夏招风的必备物件.自西方日晷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日晷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改进.日晷扇是西方的地平日晷技术与中国扇的结合,是一件可以扇风也可以知时的趣物.由于史料稀少不常见,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文章从三则史料出发,研究了日晷扇的形制,品种,发明者,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恩泽 地平日晷 汤若望
下载PDF
古人怎样测时间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贞虎 《科学24小时》 2017年第11期32-33,共2页
如果你要和艾孩约会,告诉她后天见,而没有精确地告诉她是后天下午三点,那约会肯定会让你失望。因此能以小时计的时钟是不可或缺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计算和测量时间,但在3千多年前,人类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呢?计时的漏... 如果你要和艾孩约会,告诉她后天见,而没有精确地告诉她是后天下午三点,那约会肯定会让你失望。因此能以小时计的时钟是不可或缺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计算和测量时间,但在3千多年前,人类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呢?计时的漏壶、漏刻很早之前,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是漏壶。一只装满水的陶壶,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时间,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平日晷 玫瑰线 子午线 航海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