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注水开发中后期地应力场变化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淑利 孙庆和 宋正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654,共8页
从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油田开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入手,从理论上研究了注水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水平应力场"均一化"的发展趋势,认为注水开发中后期井区局部视水平最小主应力,随着注水开发周期的延长将会无限接近水平最大主... 从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油田开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入手,从理论上研究了注水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水平应力场"均一化"的发展趋势,认为注水开发中后期井区局部视水平最小主应力,随着注水开发周期的延长将会无限接近水平最大主应力。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特低渗透储层发育天然裂缝和不发育天然裂缝时注入水的流动规律。最后根据水平应力场注水开发中后期"均一化"理论,提出针对特低渗透裂缝储层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调整对策。此项技术在大庆头台油田茂11区块进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调整效果,并对同类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 地应力场变化 中后期开发对策 大庆头台油田
下载PDF
基于CO_(2)注入的断层失稳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星 贾善坡 +3 位作者 徐萌 张品金 李健 张鲁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8,88,I0006,共12页
低渗断层区域在CO_(2)注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破坏。为确保注入过程中断层区域的力学稳定性,根据多孔弹性及断层稳定性理论,建立断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M区块含水层圈闭构造低渗断层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断层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表... 低渗断层区域在CO_(2)注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破坏。为确保注入过程中断层区域的力学稳定性,根据多孔弹性及断层稳定性理论,建立断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M区块含水层圈闭构造低渗断层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断层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条件下,M区块断层区域达到临界失稳时间为16个月。低渗正断层周边应力场受到孔隙压力变化及储层膨胀的影响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动,正应力场及剪切应力场变化对断层区域稳定性造成显著的影响。该结果为相似地质条件区块断层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圈闭 断层稳定性 多孔弹性 流固耦合理论 地应力场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岩石受力红外与微波辐射变化机理及地应力遥感关键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吴立新 毛文飞 +4 位作者 刘善军 徐忠印 李志伟 齐源 苗则朗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46-161,共16页
地应力遥感是遥感科学的新范式,是打开地震遥感预测大门的金钥匙;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感知模型及定量分离是地应力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红外及微波遥感异常研究的历程,系统梳理了固体力学中电磁辐射实验观... 地应力遥感是遥感科学的新范式,是打开地震遥感预测大门的金钥匙;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感知模型及定量分离是地应力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红外及微波遥感异常研究的历程,系统梳理了固体力学中电磁辐射实验观测的研究成果,包括材料应力与损伤的热像分析、岩石受力破裂过程的红外成像观测、红外波谱辐射观测及微波辐射观测。系统总结了岩石受力电磁辐射变化机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矿物晶体压电效应、裂纹尖端放电效应、自由电子逃逸效应、孤立系统能量平衡等岩石物理机制;分析了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变化的量子力学机理,包括晶体原子振动能级跃迁及矿物分子转动能级跃迁;讨论了岩石介电常数变化效应、地表发射率变化效应等遥感物理机制。结合地应力变化驱动下的地球系统耦合现象,分析了地壳岩体电流激发效应、地下氡气逸出效应的原理与不足,总结提出了地球系统地震响应的多尺度性。最后,面向中国地球物理卫星重大计划,提出了地应力遥感亟待突破的三大关键问题,即地应力遥感卫星的波段优选与组合配置、构造活动及地震前兆的遥感识别与复合诊断、地应力响应现象的协同观测与智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卫星 地应力遥感 地应力场变化 地应力响应 红外亮温 微波亮温 遥感—岩石力学
原文传递
多波段多极化被动微波遥感地震应用研究进展与前沿方向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立新 齐源 +4 位作者 毛文飞 刘善军 丁逸凡 荆凤 申旭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56-1371,共16页
被动微波遥感卫星具有多波段多极化观测能力,其全天候、高灵敏度特性契合了地壳活动及地震的监测分析需求。近年来,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热异常遥感监测与分析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星载被动微波传感器发展和地震被动微波遥感应用两... 被动微波遥感卫星具有多波段多极化观测能力,其全天候、高灵敏度特性契合了地壳活动及地震的监测分析需求。近年来,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热异常遥感监测与分析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星载被动微波传感器发展和地震被动微波遥感应用两方面,梳理了多波段多极化被动微波卫星遥感用于地震监测与异常识别的研究现状,剖析了微波数据选择、异常分析方法、观测粗差剔除和信息机理认知等方面的进展与不足。总结了近年微波遥感地震应用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多波段多极化被动微波卫星遥感用于地震异常识别的科学逻辑与复合链条。提出了地震遥感的两个前沿探索方向,即地震微波异常的可靠识别、地应力场变化微波遥感的信息物理。指出了遥感-岩石力学基础试验研究和地震遥感综合分析层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而呼吁,多学科联合、交叉乃至融合是地震遥感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微波 多波段多极化 地应力场变化 地震遥感 微波亮温 异常识别
下载PDF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被引量:28
5
作者 LUO Yan ZHAO Li +1 位作者 ZENG XiangFang GAO Y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148-1158,共11页
Using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37 earthquakes in the 2013 M7.0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3.4≤Mw≤5.1) by fitting the three-component waveform... Using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37 earthquakes in the 2013 M7.0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3.4≤Mw≤5.1) by fitting the three-component waveform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ntly thrust events, with occasional strike-slip mechanisms. Most earthquakes occurred at depths of 10–20 km. We derive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verage stress field in this area using the damped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invers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ushan region and the adjacent area are mostly under compressio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axes trend NW-SE, with some local differences i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depths.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LFZ)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predominantly thrust faulting with a few strike-slip events and the maximum compression axe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LF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stress field aftershock sequ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