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水热指标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度评估——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艳霞 丁琨 周汝良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1-493,共13页
根据生物地理学理论和专家知识,以地形褶皱度和起伏度为地形指标,以年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为水热指标,提出了宏观区域尺度上地形、水热综合作用下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度评估方法.以我国野生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云南为研究区,... 根据生物地理学理论和专家知识,以地形褶皱度和起伏度为地形指标,以年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为水热指标,提出了宏观区域尺度上地形、水热综合作用下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度评估方法.以我国野生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云南为研究区,评估了因地形、水热作用产生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度.从物种多样性层次,分别在自然保护区、县域、全省尺度上,使用区域平均统计方法和目视解译判读法,对该生物多样性富集度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1)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度评估可具体到"山头地块",以空间连续化的方式反映生物多样性富集与否的自然属性.云南陆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分布具有十分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富集区集中在西南纵向岭谷区、滇东南文山东南部、滇东北乌蒙山山区,而在滇中高原、坝子区生物多样性富集性较低.(2)保护区内富集度评估结果与已记录物种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在生物多样性低富集区,县域富集度评估结果与全省县域物种调查总数的分布格局较一致.(4)在生物多样性高富集区,空间连续化评估结果与基于TM卫星影像显示的植被信息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对于缺乏可靠的生物学信息的区域,作者提出的方法能提供至少是理论上的生物多样性描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褶皱度 地形起伏 水热指标 生物多样性富集 空间连续化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