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构想到实践:地政学派与台湾土地银行的创设 被引量:6
1
作者 程朝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4-70,共7页
台湾光复初期,以CC系干将萧铮为首的地政学派在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的支持下,在接收日据时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独立的土地专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的设立,是地政学派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倡导设立土地银行的结果,但... 台湾光复初期,以CC系干将萧铮为首的地政学派在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的支持下,在接收日据时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独立的土地专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的设立,是地政学派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倡导设立土地银行的结果,但从光复初期该行的实际运营来看,其难以行土地金融之义,显示出地政学派的理念与社会现实间存在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土地银行 地政学派 土地金融 土地改革 萧铮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地政学派土地金融思想研究
2
作者 王玉 徐琳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153,共9页
民国时期的地政学派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集当时最高水平的土地改革学术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为解决农村经济危机,地政学派以南京国民政府官方学派的身份倡导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对近代农村土地金... 民国时期的地政学派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集当时最高水平的土地改革学术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为解决农村经济危机,地政学派以南京国民政府官方学派的身份倡导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对近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认为政府应成为土地金融制度的供给者,并倡设以土地作为发行准备的土地银行,其思想演化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在金融实践中逐渐脱离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基础,影响了土地金融工具的价值发挥。尽管地政学派的土地金融思想并未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但其蕴含的融通土地资金、激活土地要素的价值对当代农村金融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政学派 土地金融 思想演化 制度变迁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构建:20世纪30-40年代地政学派的探索
3
作者 王玉 程霖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7,共14页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地经济学 地政学派 传统土地思想 西方土地学说
原文传递
农民信用能力的培育与近代中国农村复兴——扶植自耕农运动再研究
4
作者 吴路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金融枯竭和信用缺失是近代中国农村高利贷盛行、土地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救济与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及其官方学派主导的扶植自耕农运动,致力于土地信用化,创设和扶助自耕农,将土地所有权转移给农民,在局部地区盘活了农村金融,提升和... 金融枯竭和信用缺失是近代中国农村高利贷盛行、土地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救济与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及其官方学派主导的扶植自耕农运动,致力于土地信用化,创设和扶助自耕农,将土地所有权转移给农民,在局部地区盘活了农村金融,提升和维护了农民的信用能力。然而分期摊还信用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显示,农民信用能力的培育不单是地权转移,且需要金融和行政力量的双重支撑,同时要强化土地的产权意识和市场的契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信用 扶植自耕农 农村金融 信用合作社 中国地政学派
下载PDF
土地、地租与国家:民国土地革命的“第三条道路”——略论萧铮土地改革理论及其德国思想起源
5
作者 赵逸洲 侯俊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201,共13页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曾尝试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萧铮是这一实践的主导者,主张扶植自耕农,强调通过地租重建国家和国民之间的关系。萧铮的理论既以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为后盾,又吸收了达马熙克“地租归公”的主张,并结合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曾尝试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萧铮是这一实践的主导者,主张扶植自耕农,强调通过地租重建国家和国民之间的关系。萧铮的理论既以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为后盾,又吸收了达马熙克“地租归公”的主张,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经验对两人的主张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尝试调和国家与国民,介于自由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地政学派 平均地权 自耕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