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严川 许力生 +2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许康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01-3614,共14页
为了检验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的实用性,我们利用GPAT反演确定了49次实际地震的震源机制、矩震级和震源深度.为了检验GPAT对地方地震、区域地震以及远震的实用性,我们选用了震级范围约为ML0.2~MS7.0之间的地震与震中距范围约在5~8... 为了检验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的实用性,我们利用GPAT反演确定了49次实际地震的震源机制、矩震级和震源深度.为了检验GPAT对地方地震、区域地震以及远震的实用性,我们选用了震级范围约为ML0.2~MS7.0之间的地震与震中距范围约在5~8000km之间的观测资料.对反演结果的分析表明,利用GPAT获取的震源机制结果在合理误差范围内是正确的,利用GPAT获取的矩震级结果是可靠的,而利用GPAT获取的震源深度总体上似乎比常规定位深度深约0.6km.总体而言,GPAT在震源机制、矩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反演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与区域地震 震源机制反演 广义极性振幅技术 实际震例
下载PDF
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严川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55-2572,共18页
基于数十年来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地方和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并通过一系列数值实验检验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从地震波场概念出发,利用P波初动极性与广义震相振幅构建矢量,建立... 基于数十年来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地方和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并通过一系列数值实验检验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从地震波场概念出发,利用P波初动极性与广义震相振幅构建矢量,建立反演系统,并给出求解技术;然后,考虑影响反演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台站布局、台站数目、随机噪声、震中位置误差、震源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误差,分别进行了单一因素影响测试;最后,同时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测试.实验结果表明,GPAT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速度模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与区域地震 震源机制反演 广义极性振幅技术 数值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