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墟美学、地方性认同和社会文化建构--神垕陶瓷废墟美学重构的建筑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洪伟 《许昌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9-37,共9页
钧瓷原产地神垕镇以陶瓷废弃物的建筑重构强化着人们对钧瓷之都的印象。神垕陶瓷废墟建筑对在地资源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并非直线被动地反映,一方面“粗粮细作”的废墟建筑景观强化着对神垕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陶瓷废墟建... 钧瓷原产地神垕镇以陶瓷废弃物的建筑重构强化着人们对钧瓷之都的印象。神垕陶瓷废墟建筑对在地资源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并非直线被动地反映,一方面“粗粮细作”的废墟建筑景观强化着对神垕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陶瓷废墟建筑的重构也在深刻塑造着神垕当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新传统,从更细微的视角彰显建筑对社会文化建构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墟美学 地方性认同 社会文化 历史记忆 建筑人类学
下载PDF
地方性认同与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与演变——以域外晋江籍社团为例
2
作者 任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1965年后海外华族社团在地方性认同下建构了全球性的跨国网络。对域外晋江籍社团的研究显示,海外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存在两个场域:海外华族社会与祖籍地之间和海外华族社会内部。这一进程不仅显现了海外华族社团网络所经历的线、面、片... 1965年后海外华族社团在地方性认同下建构了全球性的跨国网络。对域外晋江籍社团的研究显示,海外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存在两个场域:海外华族社会与祖籍地之间和海外华族社会内部。这一进程不仅显现了海外华族社团网络所经历的线、面、片的结构演变层次,而且出现了网络重心的历史转移。归根结底,海外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形成是全球化时代下社会组织、文化、国家三者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认同 祖籍地 华族社团 跨国网络
下载PDF
丽江古城慢活地方性的呈现与形成 被引量:50
3
作者 白凯 胡宪洋 +1 位作者 吕洋洋 杜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4-1117,共14页
慢活的空间体验与追寻是人们对当代社会"束缚与压抑"的抵抗和逃避,其为特定区域的地方性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案例。本文以丽江古城为研究案例地,基于对原住民、外来经营者、旅游者和政府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同时以网络... 慢活的空间体验与追寻是人们对当代社会"束缚与压抑"的抵抗和逃避,其为特定区域的地方性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案例。本文以丽江古城为研究案例地,基于对原住民、外来经营者、旅游者和政府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同时以网络日志为分析文本,在构建地方性呈现与形成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外部认同的角度对丽江慢活地方性特质呈现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丽江古城慢活地方性的具体维度可由区位、场所、地方感加以呈现,其中,区位包括比较区位与现实区位,场所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空间与社交活动,地方感则包括情感与延续行为。丽江古城慢活的地方性形成来源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建构,其中,原住民经由历史及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慢活理念是丽江古城慢活的精神本底,这种地方性特质被外来经营者加以营造和推广,使慢活特质得以强化并成为地方性表征,这同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在旅游者的认同助推下更为显化,三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使慢活特质成为丽江古城不可或缺的地方性构成。此外,本文还对旅游场域下地方性的特殊性与不同范式下的地方性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活 地方理论 地方性认同 形成机制 丽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