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 被引量:25
1
作者 林铭亮 高川秀 +1 位作者 林元城 王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语和叙事分析,研究唐诗的文学书写如何成为地方品牌的传播载体,在地方想象和"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中建立游客与地方品牌的联系,并提升地方价值。文章认为,以地方品牌化提升地方价值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更是在文化自觉的作用下,满足游客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保持地方品牌的旺盛生命力,不仅是将文化灌注于旅游之中,还需要关注到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使得游客能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文化的体悟,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地方想象 第三空间 地方品牌化
下载PDF
经验化诗:《北流》的地方想象与自我想象
2
作者 张柱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60-165,共6页
林白的《北流》,既有作家本人自身经历的影子和对现实的细致描述,又夹杂大量对过往和未来情景的奇幻想象,时空构造复杂,情感虚实相生,同时将对故乡的地方想象和一位成长的女性自我想象统一起来,把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想象编织成... 林白的《北流》,既有作家本人自身经历的影子和对现实的细致描述,又夹杂大量对过往和未来情景的奇幻想象,时空构造复杂,情感虚实相生,同时将对故乡的地方想象和一位成长的女性自我想象统一起来,把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想象编织成了全新的诗意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白 《北流》 经验 地方想象 自我想象
下载PDF
边疆生态旅游地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绿洲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代兰海 薛东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2-1312,共11页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对推动边疆生态旅游地品牌化建设,促进边疆“去边缘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额济纳绿洲为例,综合集成内容分析法、社...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对推动边疆生态旅游地品牌化建设,促进边疆“去边缘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额济纳绿洲为例,综合集成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与社会访谈法,探讨了边疆生态旅游地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特征与地方想象建构过程。结果表明:(1)绿洲景观生态与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地空间感知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胡杨林在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2)K-核分析发现,胡杨要素贯穿所有凝聚子群层次变化过程,胡杨景观及其延伸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游客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K-核级数增加,游客由着重关注绿洲胡杨森林景观向绿洲森林、地貌、水体等综合自然景观过渡,绿洲人文景观除黑城遗址和策克口岸外,其他较少受到游客青睐。(3)基于边疆独特的景观符号、典型的地域符号和层累的文化符号,借助真实空间的具身体验和想象空间的文化建构,游客对额济纳绿洲展开丰富的生命想象、边塞想象与秘境想象,塑造出绿洲鲜明的地方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生态旅游地 空间感知 地方想象 地方 额济纳绿洲
下载PDF
“如画”的风景:贾平凹小说中的地方想象与风景书写
4
作者 盛慧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风景之变,表征着其地方想象的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商州系列”中循行脚地图铺展的诗意山水,至90年代以来城乡题材中趋向同质的人文意象及其辐射的整体性想象,贾平凹笔下的自然风景急剧消退,代之以丰富的人文景观。... 贾平凹小说中的风景之变,表征着其地方想象的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商州系列”中循行脚地图铺展的诗意山水,至90年代以来城乡题材中趋向同质的人文意象及其辐射的整体性想象,贾平凹笔下的自然风景急剧消退,代之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如画”的风景从灵秀入朴拙,经由意象的氤氲“写意”,将具象而边缘的“地方”,虚化为文化的古中原,建构起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趋向整体性的“空间主体”内化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也就内化其形而上学的“场”,并改变了人物的“观看—认知”机制,观察且行动的现代人蜕变为游荡的画中人。“绘画”风格的改变,标志着贾平凹地方想象与内在关切的位移;贾平凹的风景书写超越单纯的美学向度,指向风景与人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绘画 地方想象 风景书写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全球风险中的华莱坞生态电影与地方想象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冰雪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0,38,共7页
电影媒介促使生态议题通过银幕快速传播,引发对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等全球危机的关注。与全球生态电影相比,华莱坞生态电影实践中还存在:作品较少、题材窄化、反思性弱、生态意识不强等问题。其发展既需要在全球生态电影中获得启示,... 电影媒介促使生态议题通过银幕快速传播,引发对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等全球危机的关注。与全球生态电影相比,华莱坞生态电影实践中还存在:作品较少、题材窄化、反思性弱、生态意识不强等问题。其发展既需要在全球生态电影中获得启示,还需要在本土实践中拓宽选题视角,紧扣日常生活,将社会问题置入地方想象之中,以推进对生态环境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华莱坞电影 媒介生态 地方想象 本土实践
原文传递
艺术史的地理学维度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臻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166,共6页
地理学元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题材与创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对地方印象及地方想象的阐释、评价与提及。而地理学元素对中国艺术理论的影响远比西方更为突出,这一点在山水诗、山水画与山水园林中都有所体现。在“... 地理学元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题材与创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对地方印象及地方想象的阐释、评价与提及。而地理学元素对中国艺术理论的影响远比西方更为突出,这一点在山水诗、山水画与山水园林中都有所体现。在“世界之中国”时代,需要开展地缘艺术史写作,在参照西方艺术史范式的同时,更需要基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观念,书写能够体现中国话语体系特质的中国艺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的地理学维度 中国艺术史 地方印象 地方想象 地缘艺术史
下载PDF
想象的地方:少数民族“再地方化”与文化边界重塑——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覃若琰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共14页
本文借用人类学"再地方化"的概念,观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摆手舞如何重回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家族摆手舞通过少数民族国家化实现"再地方化"的回归。改革开放后,"再文化化"的生产策略作用于少... 本文借用人类学"再地方化"的概念,观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摆手舞如何重回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家族摆手舞通过少数民族国家化实现"再地方化"的回归。改革开放后,"再文化化"的生产策略作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再地方化",在流动的文化表演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想象连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的文化展演与意义再阐释。与此同时,土家族主体也主动寻求文化修补,促进土家族"典范性"文化的形成,重塑文化边界,族群标签也更为凸显。少数民族文化"再地方化"的过程,正是多重主体将少数民族群体的过去与现在、地方与外界、国家话语与全球化语境相连接和再建构的过程,在多重语境和流动的互动中,地方特殊性重新被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 土家摆手舞 地方想象
原文传递
图绘仙山:峨眉道教形象的塑造与表述
8
作者 王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共10页
从汉代到唐宋,峨眉一直作为道家仙山而存在,传说、景观、绘图构成了跨媒介的道教图绘系统。这一图绘系统以“第七洞天”为主题将峨眉山塑造为修道仙山与藏经名山,进而以真山之形呈现出道教以山岳为中心、以“天界—地界—冥界”立体结... 从汉代到唐宋,峨眉一直作为道家仙山而存在,传说、景观、绘图构成了跨媒介的道教图绘系统。这一图绘系统以“第七洞天”为主题将峨眉山塑造为修道仙山与藏经名山,进而以真山之形呈现出道教以山岳为中心、以“天界—地界—冥界”立体结构为基本内容、以“身体—山岳—宇宙”的连接转换为想象模式的宇宙图式。这一图绘系统根植于宗教普遍性想象与峨眉独特性地文的双重形塑之中,图像的绘制蕴含了深刻的宗教历史隐喻。峨眉洞天的想象绘制是人的地方感和恋地情结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道教形象 图像表述 地方想象
下载PDF
空间哲学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样本意蕴及其想象力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良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0,共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道路的一个重大转型就是从时间版本升级为空间版本,通过不平衡地理发展的方式在空间上实现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延缓危机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所断言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作为"地方"...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道路的一个重大转型就是从时间版本升级为空间版本,通过不平衡地理发展的方式在空间上实现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延缓危机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所断言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作为"地方"版本的中国道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替代西方道路的案例中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样本价值,同时在应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去全球化"趋势上,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为突破西方道路的统治和探索第三世界不发达地区的自身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和丰富的"地方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道路 中国道路 样本价值 地方想象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