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日常摄影活动中的地方意义重塑——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洁滢 田紫灵 刘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7,共12页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过程、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地方意义的重塑。结果表明:城市日常摄影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与社交平台紧密相关,媒体平台的社交属性、视觉化和地理标签化将地方意义解构、再建构。地方原属性被弱化,视觉属性和媒体意义越发明显,成为人像的背景、自我呈现的场所和社交媒体上的地理标签。以视觉形式呈现的地方体现人们社交媒体化的审美方式、社会性和移动过程,地方因此实现虚拟和现实意义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活动 地方意义 社交媒体 日常生活 广州青年
下载PDF
跨国宗族网络与侨乡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以前美村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敏 江荣灏 朱竑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 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为"地方"的侨乡所具有的丰富的地方意义,以及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以跨国宗族网络为主社会关系之不断演替的机制所在。研究发现,前美村的空间和地方意义被不断地重构,而作为空间表征的"侨乡"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空间实践下表达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地方意象。相较于以往各学科的侨乡研究,本文重视以往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侨乡的空间和地方意义,从空间、地方和人的动态关系这一重要的地理纬度对侨乡内在的深刻社会文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地方意义 跨国宗族网络 汕头前美村 社会建构
下载PDF
隐蔽的龙王:大理蝴蝶泉的地方意义与景观叠写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菲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61-65,共5页
大理蝴蝶泉曾是一股灌溉水源,承载着白族社会的龙王信仰与仪式活动。旅游开发之后,蝴蝶泉从灌溉水源转型为展示景观,并成为了纯洁、忠贞爱情的象征。蝴蝶泉被按照文化媒介的主题方向改造,呈现出单方面的、非对话性的景观叠写,逐渐脱离... 大理蝴蝶泉曾是一股灌溉水源,承载着白族社会的龙王信仰与仪式活动。旅游开发之后,蝴蝶泉从灌溉水源转型为展示景观,并成为了纯洁、忠贞爱情的象征。蝴蝶泉被按照文化媒介的主题方向改造,呈现出单方面的、非对话性的景观叠写,逐渐脱离出了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写 地方意义 龙王信仰 蝴蝶泉
下载PDF
吴侬软语下的诗意空间:游客想象地理对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
4
作者 吴江 钟屹 +1 位作者 仲锡徽 周晓敏 《文化产业研究》 2023年第2期266-281,共16页
通过Python爬取关于苏州评弹的新闻报道和用户评论数据,采用Nvivo和UCINET方法对苏州评弹的游客话语、商家话语和官方话语进行分析。基于想象地理视角,深入探讨了旅游场域中游客基于苏州评弹的想象地理视角下“有距离”的凝视和感知是... 通过Python爬取关于苏州评弹的新闻报道和用户评论数据,采用Nvivo和UCINET方法对苏州评弹的游客话语、商家话语和官方话语进行分析。基于想象地理视角,深入探讨了旅游场域中游客基于苏州评弹的想象地理视角下“有距离”的凝视和感知是如何影响地方意义的建构。结果表明:在旅游场域中,微观尺度下苏州评弹的想象地理打破了传统想象地理的权力色彩,主导话语具有可变性,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常常相互转化、互为主体;游客想象地理下苏州评弹的地方意义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表征和权力关系问题,游客的想象地理和地方实践的意义建构既相互依赖,又可能形成抵制和挑战;在快速城市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苏州评弹形成了内生与外生的多元化意义建构机制,游客的旅游实践与官方和商家的地方实践共同构筑了物质的地方、文化的地方、情感的地方和精神的地方,同时又影响了空间、景观与地方符号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评弹 想象地理 地方意义 符号建构 吴侬软语
下载PDF
宋人“中京诗”地理景观意象及地方意义研究
5
作者 秦兆祥 《历史学研究》 2021年第4期73-79,共9页
“中京诗”是北宋以后历代使臣、皇帝、文人到访或途径中京地区,创作的诗词作品的统称。该类诗作题材广泛,举凡旅途感受、风物景观、文化交流、边塞风情、个人情绪等均有涉及,是诗人对辽代中京城景观形象和地理环境认知的必然产物。“... “中京诗”是北宋以后历代使臣、皇帝、文人到访或途径中京地区,创作的诗词作品的统称。该类诗作题材广泛,举凡旅途感受、风物景观、文化交流、边塞风情、个人情绪等均有涉及,是诗人对辽代中京城景观形象和地理环境认知的必然产物。“中京诗”中夹杂了诗人的主观感知和文化表达,是探索中京地区景观意义的有效载体。本文以宋人“中京诗”为素材,通过内容分析探讨诗作中所蕴含的景观意象和地方意义。研究发现,“中京诗”沙碛、风雪等地理景观受作者关注较多,同时被赋予了孤寂、苦闷、抵触等主观情绪,形成了主客交融的复杂意象。另外,通过地理景观描写和情感表达,凸显出中京地区“绝域”“苦寒”“风沙”等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京诗” 辽中京 景观意象 地方意义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勇 邹永广 孙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2,共14页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同问题。研究发现:1)人地错位下的意义叠写主要通过想象和旅游系统等传导机制完成,使侨乡呈现出海外华侨“形式上不在场”,但“内容上处处在场”的特征,并且推动梧林向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地方格局转变。2)地方意义的叠写具有关系属性,多元互动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地方意义本质上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地关系不再由传统的地缘关系或亲缘关系决定时,人与地方这一对弱纽带关系也并不能够通过地方意义加以巩固,表现为“侨—眷—乡”关系的异化。3)在地方价值观上,侨乡地方意义经历了从家尺度到国家与民族尺度的意义叠写,凸显了旅游背景下权力对地方意义的选择性表征,动态展演了不同主体的空间价值观取向之争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地方的引领。4)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叠写引发了海外华侨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的“购物车”式认同以及本地居民的差异化认同,不同主体的认同结构充满张力、分异乃至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地方意义 地方认同 叠写 旅游发展 福建
下载PDF
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广州广钢新城案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隆龙 劳颖宜 +1 位作者 程国宇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现:1)由于主观性和空间实践体验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广钢的地方意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2)周边村民、广钢旧厂职工集体记忆的嬗变,反映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变化与在地群体的想象构建以及身份认同的耦合关系;3)新进入者的地方身份认同建立在排除在地群体的地方文化想象之上,二者对于广钢新城的地方意义和身份认同是断裂的,2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4)在社会话语构建的文化冲击以及权力和资本的支配下,外界群体逐渐产生对广钢新城地方文化意义的多元想象。广钢片区的大规模空间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意义重构说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地方建构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转型 地理想象 广州广钢新城 地方意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关系研究——以河北碣石山乡村旅游为例
8
作者 赵宗茜 周雯佳 +1 位作者 李光子 蔡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1-68,共8页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地方意义出发,探究对游客福祉包括游客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和基础设施5个维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影响的模型。通过研究旨在为当地旅游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创造和挖掘地方意义,提高游客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意义 主观福祉 游客
下载PDF
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构建及其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芦笙场为例
9
作者 王佳佳 吴沛丽 +3 位作者 殷红梅 杨洋 吴登涛 令狐雪雪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4期168-172,共5页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化的特性;芦笙场的原生空间与旅游建构空间为地方居民与旅游者营造互动交融的空间,并塑造多重社会关系;多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流动空间是集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同心嵌套结构”场域;旅游流所衍生出的多元主体的凝视和作用形成了“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中居民的身体实践促成社会角色分配与社会关系塑造的变迁,推动流动性地方意义的感知与建构,研究也可为民族旅游地区地方意义流变与地方原真性维系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流动空间 地方意义 芦笙场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的竞争性——基于地方意义的视角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艳 赵振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87-1296,共10页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义的表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地方意义的竞争反映了不同人群关于地方权力的博弈,成为郎木寺地方身份变化的动力,也为认识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意义 差异 地方政治 郎木寺
原文传递
空间移动下的想象与认同——论张系国小说中“地方”意义的形塑与转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秀美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共8页
张系国于懵懂之年随父亲移居台湾,此行是他的第一次空间移动。1966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就读是张系国第二次空间移动,但他与"移动所在"产生较长久连结的空间移动大约可分成两阶段:1949年在政治动荡下的被动式迁徙及1973年在... 张系国于懵懂之年随父亲移居台湾,此行是他的第一次空间移动。1966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就读是张系国第二次空间移动,但他与"移动所在"产生较长久连结的空间移动大约可分成两阶段:1949年在政治动荡下的被动式迁徙及1973年在半被动式下离开台湾前往美国,两次移动路径跨越大陆、台湾及美国三个不同空间。就张系国的创作时间与位置而言,三个空间分具不同存在意义。对张系国而言,台湾始终是那个无可替代的故园。最终在以"台客"呈现文化混杂与融合包容性新意下,台湾始终如影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系国 空间意识 地方意义 地方
下载PDF
流动与想象:西藏地方意义的多元互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兴泰 陈志钢 +1 位作者 张骁鸣 金红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92-2313,共22页
研究聚焦于“地理想象”这一典型的文化地理现象,借助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工具,分析了两种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中的混杂状态,尝试从流动性的视角重新阐释西藏地方意义的多元互构方式。以西藏为例,研究初步验证了如下两个理论... 研究聚焦于“地理想象”这一典型的文化地理现象,借助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工具,分析了两种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中的混杂状态,尝试从流动性的视角重新阐释西藏地方意义的多元互构方式。以西藏为例,研究初步验证了如下两个理论猜想:①未到西藏之前,人们的惯常思维是以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现实空间来对未经历的西藏空间加以想象,因为这种现实“在场”与想象“不在场”的时刻混杂,从而引发了一些改变人地关系的流动,如“我要去西藏亲眼看看”和“我想去真实地感受那里”等;②真实到达西藏以后,“身体触摸”下的陌生西藏空间却不同于原本接近于诗意化表达下的那个想象空间,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下的混杂使得旅游者这一典型的现代人群体产生某种错觉,仿佛又置身于另一个新的现代性进程,于是在一个新的“第三空间”中通过与地方联结开始反思现代性之于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研究结论揭示了西藏地方意义的构成背后所隐藏的现代人对于流体化现代性生活的反身性思考,同时从学理上赋予地理想象概念以新的流动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想象 流动的现代性 多元空间 时空进程 混杂 第三空间 地方意义
原文传递
开平碉楼与村落地方意义的游客阐释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婷 张朝枝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4-201,共8页
开平碉楼是中国农民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建设而成的'家'。对当地居民而言它是赖以生活的地方,对政府而言它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遗产,而游客怎样理解它却是未知的。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并借助归纳法理解游客对开... 开平碉楼是中国农民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建设而成的'家'。对当地居民而言它是赖以生活的地方,对政府而言它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遗产,而游客怎样理解它却是未知的。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并借助归纳法理解游客对开平碉楼地方意义的认知。研究表明,游客认为开平碉楼既是'奢华与危机共存'的'家'又是极具'建筑特色和拼搏精神'的遗产,碉楼因生活印记的存在成为了'家',又因被权力赋予遗产的称号而变成了遗产。'家'和遗产通过经济、时间和情感等维度得到融合,在'家'和遗产的关系背后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游客 地方意义 家国关系 开平碉楼与村落
原文传递
旅游者视角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玥 汪秋菊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地方意义反映了“环境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址的旅游利用改变了原有地方意义。本文以英国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Tripadvisor平台旅游评论为研究文本,运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识别旅游者视角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 地方意义反映了“环境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址的旅游利用改变了原有地方意义。本文以英国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Tripadvisor平台旅游评论为研究文本,运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识别旅游者视角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构成维度。研究发现,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在自我、社会、环境3个层面互动下形成,其地方意义由固有物质意义、使用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和身份表达意义构成,4个构成维度具有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本文尝试构建了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构成模型,为未来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址 旅游目的地 地方意义 构成维度 扎根理论 遗产旅游
原文传递
想象与流动:“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意义建构——以凤凰古城短居旅游者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沛林 刘瑞瑞 +2 位作者 邓运员 李境阳 周文龙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2,124,共9页
新流动性范式的提出使流动性研究不断关注各种流动现象以及流动背后所建构的意义。文章聚焦于短居旅游者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凤凰古城为例,基于流动性视角,采取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展开实地调研,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短居旅游者在流... 新流动性范式的提出使流动性研究不断关注各种流动现象以及流动背后所建构的意义。文章聚焦于短居旅游者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凤凰古城为例,基于流动性视角,采取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展开实地调研,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短居旅游者在流入地的地理想象与表征、旅游实践和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发现:(1)短居旅游者“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通过其自身的想象与表征,以及旅游实践中对地理想象的践行两个途径实现。(2)短居旅游者通过个人经历对想象的凤凰古城加以实践,并通过异域体验和梦境追寻来实现旅游实践。(3)“流动与想象”的双重介入下,以及对“第三空间”旅游体验的践行,短居旅游者所建构的地方意义包含两个关键维度,即短居旅游者将凤凰解读为“边城”实现对现实生活的短暂逃离以及反身性思考下的自我诠释的过程。研究结论丰富了旅游流动性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对理解短居旅游者行为特征和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地理想象 “第三空间” 地方意义 短居旅游者
原文传递
西安曲江新区移民群体的地方意义建构与检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宪洋 白凯 +1 位作者 花菲菲 王利尖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73-1789,共17页
处于变革时代的移民群体正经历着"回不去的乡村,融不进的城市"的挑战,构建地方意义以促进移民群体更好地适应迁入地,成为流动性视角下地方研究的基础性与迫切性课题。本文引介地方意义的概念,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 处于变革时代的移民群体正经历着"回不去的乡村,融不进的城市"的挑战,构建地方意义以促进移民群体更好地适应迁入地,成为流动性视角下地方研究的基础性与迫切性课题。本文引介地方意义的概念,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西安曲江新区为案例地,借由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的逻辑思路,对曲江新区移民群体的地方意义展开实证探讨。研究发现:移民群体地方意义的探索性理论模型包括自我认同、人地互动、人际互动和综合互动4个维度,互动过程发生在由自然、社会关系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性地理架构之上;本文开发的移民群体地方意义测量量表,包含4个维度共计20个问项,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所建构模型的稳定性和适切性。此外,本文还对地方意义的实质、识别与形成的特点展开了讨论。本研究充实并完善了"地方"及"地方意义"的概念体系结构,部分回应了移民与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延伸与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意义 曲江新区 移民群体 理论建构 模型检验
原文传递
拉萨藏漂的自我表达与地方意义解读 被引量:6
17
作者 白凯 王博林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48-2066,共19页
藏漂是利用特殊地方对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典型群体,其漂泊藏地的生命历程为研究自我与地方的互构机制提供了鲜活案例。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收集的研究资料,本研究从历时性的微观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藏漂自我表达和地... 藏漂是利用特殊地方对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典型群体,其漂泊藏地的生命历程为研究自我与地方的互构机制提供了鲜活案例。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收集的研究资料,本研究从历时性的微观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藏漂自我表达和地方意义之间的关系演变。结果显示:该关系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错配期——以寻求"诗意地方"为核心的自我表达强化;适配期——以追求"放任自我"为目标的地方意义生产;择配期——以多元价值为诉求的自我与地方调适。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藏漂自我表达与地方意义的时空互动,本质上也是在不同阶段对真实意义的持续追求。在整个旅藏过程中,这种真实意义先后表现为自我真实、体验真实和价值真实的补充与替代,且呈现出由自我向朋友、家人和地方扩散的外推趋势。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同时从自我和地方两个基本点出发,明确了在藏漂寻求自我恢复和地方支持过程中人地关系核心意义的阶段呈现和发展规律,希望能为探究旅居者价值追求演变规律、人地关系联动机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漂 地方意义 自我表达 现代性 拉萨
原文传递
制造许愿地:青年群体“上岸地铁站”打卡实践与意义书写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雪薇 竺煜逸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1,93,共9页
文章聚焦青年备考者与择业者在上岸站打卡的具身化媒介实践,通过观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定位上岸站的在线打卡动态,探讨移动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如何重塑了特定地点的固有地方意义,进而拓展了青年地方认同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 文章聚焦青年备考者与择业者在上岸站打卡的具身化媒介实践,通过观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定位上岸站的在线打卡动态,探讨移动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如何重塑了特定地点的固有地方意义,进而拓展了青年地方认同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媒介朝觐与祈愿文化共同作用了上岸站地方意义的再建构,青年群体在上岸站的朝觐印记体现了他们表达期盼与释放焦虑的集体诉求,使其地方意义由物理形态层面的交通枢纽发展为社会文化层面的“许愿地”。探讨上岸站的地方意义叠写重构,有助于从青年文化的视角检视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以及挖掘特定地方对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文化 祈愿文化 媒介朝觐 地方意义 地方认同
下载PDF
旅游视角下“地方意义”国内外文献的回顾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倩 杨焕焕 《旅游纵览》 2021年第9期15-17,共3页
以旅游业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意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地方意义"的重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其中的一方面,而未对这几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详细解释。因此本文从国内外影... 以旅游业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意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地方意义"的重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其中的一方面,而未对这几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详细解释。因此本文从国内外影响因子较强的期刊中选择与"地方意义"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挖掘"地方意义"这一主题词所蕴含内在脉络以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为旅游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做出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意义 地方 地方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的地方书写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琪 曾博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将自身流散经历置于《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之中,描绘三个不同区间从封闭到流动状态的转变历程。以地方视角为切入,从地理自我、地方感和地方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在地方流动的情境下爱丽和本恩所面临的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将自身流散经历置于《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之中,描绘三个不同区间从封闭到流动状态的转变历程。以地方视角为切入,从地理自我、地方感和地方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在地方流动的情境下爱丽和本恩所面临的地方问题及其与地方的关系变化。莱辛通过对小说人物迁移历程的描写,影射出人类在地方流动情境下的生存困境。这不仅彰显莱辛对人地关系的深切关注,同时为现代社会思考人地关系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 地理自我 地方 地方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