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地方曲种的文化触变 被引量:3
1
作者 金士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35,共6页
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诸地方曲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所产生的文化触变现象,因此使地方曲种通过编入、同化、异化、融合等方式,不断生成、生长、重构,甚至解构和消亡。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的诸地方曲种... 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诸地方曲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所产生的文化触变现象,因此使地方曲种通过编入、同化、异化、融合等方式,不断生成、生长、重构,甚至解构和消亡。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的诸地方曲种是由多种文化触变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体现着长白山这一生态场域内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与当时当地的文化需求整合,使得在这一场域内凝练出优秀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作品,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得以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地方曲种 文化触变
下载PDF
中国说唱音乐的分类 被引量:5
2
作者 幺幼力 刘振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46-50,共5页
本文就说唱音乐分类研究文献中较重要的9类著作、12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归纳为总体性分类研究、少数民族曲种分类研究与地方曲种分类研究三个研究领域。认为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有所共识的分类体系,只是存在相对合理的分类形式。同时... 本文就说唱音乐分类研究文献中较重要的9类著作、12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归纳为总体性分类研究、少数民族曲种分类研究与地方曲种分类研究三个研究领域。认为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有所共识的分类体系,只是存在相对合理的分类形式。同时,各位学者分类的视野有宽窄之别、大小之分,层次也不尽相同,这是导致分类方法不统一的主要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类标准的非逻辑性与多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曲种 少数民族曲种 地方曲种 分类标准
下载PDF
四川扬琴“五方传统”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强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0,共8页
四川扬琴,作为巴蜀地区代表性曲种,在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代艺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不同乐器和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良而最终形成了“五方传统”,其既是四川曲艺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话语,也是四川扬琴“坐地传情,以声塑形”这一... 四川扬琴,作为巴蜀地区代表性曲种,在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代艺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不同乐器和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良而最终形成了“五方传统”,其既是四川曲艺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话语,也是四川扬琴“坐地传情,以声塑形”这一核心特征及地方音乐风韵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四川扬琴辨识度开始“模糊”。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整理及田野调研,总结归纳四川扬琴自康熙年间以来,随着伴奏乐器的变化而历经的“扬琴荡子”“荷叶扬琴”“渔鼓扬琴”“清唱扬琴”“五方坐唱”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各时期的艺术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五方伴奏乐器出发,探讨以川琴为“骨架”、鼓板为“皮眼”、小胡琴为“筋”、二胡为“肉”、小三弦为“胆”的音乐伴奏形态构架,提出五方乐器在音乐进行中的“架”“裹”“框”“串”“填”“融”功能,并得出以川琴为引领的五方乐器与唱腔间的“衣”与“架”的关系。最终,文章从五方核心乐器——川琴入手,给出呈现四川扬琴清商音阶及恢复传统琴竹的设想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扬琴 五方传统 唱腔与伴奏 川琴 传统扬琴演奏流派 地方曲种特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