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官不久任与健讼之风:州县官实际任期对明清地方衙门理讼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尤陈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0-191,共12页
学界以往在探讨明清时期许多文献中皆有描述的“健讼之风”时,通常认为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大变迁在当时一些地区造成的现象,并且在分析原因时尤其强调经济与人口这两大因素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变... 学界以往在探讨明清时期许多文献中皆有描述的“健讼之风”时,通常认为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大变迁在当时一些地区造成的现象,并且在分析原因时尤其强调经济与人口这两大因素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面,还要同时关注司法/行政体制及其实践运作中那些变与不变也可能会对“健讼之风”造成的影响。就此而言,明清时期州县官更调频繁的总体趋势,对地方衙门处理词讼的能力造成了众多负面的影响,进而在不少地方加剧了“健讼之风”。易言之,当时州县官实际任期日益缩短的大趋势,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制度性影响因素。由此延伸开来看,明清时期那些关于“健讼之风”的记载所折射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便是,在司法与行政合一的基层官僚体制之下,那些包含官员任期在内的“制度资源”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之大趋势的回应能力,总体上越来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讼之风 司法/行政体制 州县官实际任期 地方衙门理讼能力 词讼积案
下载PDF
我国地方档案管理研究综述——并清代文书制度、地方衙门运作联述
2
作者 顾周东 《管理工程师》 2017年第2期53-55,共3页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虽然成果逐渐多元化、多研究群体不断融合并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效果、清代文书制度的深入研究、地方衙门运作等方面研究仍需深入。为...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虽然成果逐渐多元化、多研究群体不断融合并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效果、清代文书制度的深入研究、地方衙门运作等方面研究仍需深入。为切合第三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议题,笔者将通过对地方档案或含清代文书、地方衙门或含房科的主题或篇名进行检索,梳理自2010年至2015年这六年学者对此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档案 清代文书 地方衙门 房科
下载PDF
清代地方衙门的文书立卷方式 被引量:3
3
作者 裴燕生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清代地方衙门立卷有定稿存卷制度、粘连用印制度、文件归档、案卷移交制度 ,多以一事一案立卷 ,造册交代。卷内文件按时序排列 ,发文稿以文件形成时间为准 ,收文以文件到达日期为准 ,先立案 ,案内各文依当时文书办理程序自然积累。案卷... 清代地方衙门立卷有定稿存卷制度、粘连用印制度、文件归档、案卷移交制度 ,多以一事一案立卷 ,造册交代。卷内文件按时序排列 ,发文稿以文件形成时间为准 ,收文以文件到达日期为准 ,先立案 ,案内各文依当时文书办理程序自然积累。案卷通常是按各衙门房科职掌分类 ,案卷封面文字格式大体统一。立卷方法经济适用、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这些方法沿用 ,直至民国初年 ,其中的原则至今仍然适用。清代文书立卷为清代档案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也为当今纸质文件的立卷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衙门 清代 文书立卷 档案工作 立卷方法
原文传递
地方衙门档案中的戏曲史料及其价值发微——以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志全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3,共5页
地方衙门档案戏曲史料可分为官府饬禁类文书、民间诉讼类文书等类别,其中保留了官府禁戏史料、戏班演出的戏俗、戏资等史料。档案文书中的戏曲史料,与其他类型文献中的戏曲史料相比,有其独特性。其视角的全面性、记述的民间性以及反映... 地方衙门档案戏曲史料可分为官府饬禁类文书、民间诉讼类文书等类别,其中保留了官府禁戏史料、戏班演出的戏俗、戏资等史料。档案文书中的戏曲史料,与其他类型文献中的戏曲史料相比,有其独特性。其视角的全面性、记述的民间性以及反映事件的动态性,对于考察清代民间戏班的生存状况及官府的禁戏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衙门档案 戏曲史料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清代地方吏役工食银考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保明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51-60,共10页
清初雇役制逐步取代徭役征发,伴随着额设工食银实施与取缔的反复,地方各级衙门吏役工食银数额亦基本趋同,均以年六两为基本尺度,至多在特殊情况下或高或低小有浮动。清代地方吏役工食银虽然长时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但其象征意义越来越... 清初雇役制逐步取代徭役征发,伴随着额设工食银实施与取缔的反复,地方各级衙门吏役工食银数额亦基本趋同,均以年六两为基本尺度,至多在特殊情况下或高或低小有浮动。清代地方吏役工食银虽然长时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但其象征意义越来越取代了实际价值,成为不健全的地方财政制度的牺牲品,反过来进一步促成了清代地方财政系统的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地方衙门 吏役 工食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